賈艷芳
摘要: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他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
關鍵詞:奠基;積累;提升;運用
語文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那么,作為一名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呢?
一、良好學習習慣奠基語文素養
如果說學習習慣是一個學生素養體現,那么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必然也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文字書寫工整,能直接體現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學校開設了書閱課,書法課堂上,老師認真指導每個字的筆畫,提醒坐姿,慢慢的讓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每天書寫半小時,只要堅持下去,相信學生一定能養成好的書寫習慣。閱讀課上,更是要指導學生閱讀方法,推薦書目,進行讀書交流會,在交流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練筆,多閱讀,這些習慣是語文學習中經常強調的內容,相信我們學校的書閱課一直堅持下去,必將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注重課內外積累
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齡,對于他們來說,大量積累語言、豐富和發展語言能力,是他們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語言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做到課內積累與課外積累并重。
(一)課堂閱讀教學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
鑒于課堂時間有限,在課內的積累必須要提高效率。這就要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在指導閱讀方法和培養閱讀習慣的同時,大量積累優美的語句。教師可根據課文的具體情況來指導學生積累語言。
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積累詞句,拓展閱讀,敢于交流,樂于寫作,在這樣的課堂熏陶下,學生的語文素養定能得到提升。
(二)課外閱讀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保證
隨著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單靠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應有量的保證,應讓學生走出教材,擴展閱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就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學生廣泛地涉獵書籍報刊,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作品。
但僅僅依靠每天在學校的半小時閱讀課顯然是不夠的,怎樣好好利用這閱讀課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讓他們明白不同的文體要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這樣不但能節約時間還能收獲更有益的知識。其次,引導學生選擇適合閱讀的課外讀物。考慮到小學生都具有好奇心強、好表現的心里特點,比較渴望神秘、冒險、刺激,仰慕機智、勇敢、轟轟烈烈等。同時,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據這些特點,我精心挑選學生喜聞樂見的經典兒童讀物,如《海底兩萬里》、《木偶奇遇記》、《吹牛大王歷險記》,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選好合適的讀物能大大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最重要的還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這種氛圍僅僅是依靠閱讀課可能還不夠,有些自控能力不強的學生還是不知如何讀書,或者根本體會不到讀書帶給他的樂趣。所以,老師要經常組織班上同學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把閱讀課上或者課外時間看到的有趣的知識來和大家交流,通過交流讓學生了解書中有這么多生動有趣的故事,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閱讀興趣。通過這樣的課內外閱讀相結合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怎么會得不到提高呢?
三、周記提升語文素養
就語文學科而言,除了語文教材的人文解讀,“鼓勵學生日記”,培養學生“日記習慣”,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恐怕很難,許多同學每天寫不出很多新鮮的事情來,這樣下去,有可能會讓他們喪失寫日記的興趣和信心。所以,我要求他們寫周記,記錄一周中自己想寫的事情,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提高起來了,而且對于上交周記也不做硬性規定,但是對于上交的同學老師會認真批改并給予表揚和獎勵,通過這樣的方法帶動不愿寫周記的同學。周記是寫孩子親身經歷的事情,他們在敘述的同時,既訓練了語言文字的表達,更使自己從事件中受到啟發與教育,形成相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長期訓練下去,在習作的時候就不會感覺到無處動筆,甚至有時候會發現周記中也有習作的素材。
四、指導運用是關鍵
兒童積累語言、感悟語言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我認為是運用語言,即運用明確具體的語言文字準確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他人溝通、交流。運用語言的能力是小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開學初,我會讓學生準備好一本課堂練筆本,爭取每堂課都要留給學生寫的時間,有時是寫字,但高段教學中,更多的是寫片段,針對課文的學習相應的寫出一段話,長期積累下來,學生的習作水平能得到提高,他們會發現許多小練筆在習作中還能運用上。
關于習作的批改,它既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習作的實際,又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習作的優缺點。我在具體教學中,采取了以下不同的形式:我先示范,再讓學生自己改;采用教師批學生改,我使用一些固定的符號,寫幾句簡明的要求,讓學生據此修改;有時,我針對學生的個別問題,采用面批面改;還有時,我采用互批互改,以若干學生為一組,選擇某個學生的習作互相討論,共同修改。
總之,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亦指出:“語文素養形成的過程又是一個養成的過程。”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讓語文課程“致力與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不斷的潛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1]陶俊燕.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2):19-19.
[2]袁莉卉.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3(6):2.
[3]劉相梅.淺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J].學問,2009(2):1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