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迪
【摘要】高中歷史的教學關系到整個高中歷史學階段學生的歷史的學習以及老師的教學工作。所以在高中從事歷史教學的教師更應該注重的是引導學生向高中生形態的轉變。主要在學習觀念、方法以及學生課堂的學習習慣和對待考查的態度等方面。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尋找一些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的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生課堂的學習效率。以學生為主體,構建高效的學習課堂。
【關鍵詞】高中歷史 高效課堂 轉變教學觀念
【基金項目】本作者承擔國家級課題: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型課程體系構建”,課題編號:FHB 160587。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051-01
高效課堂的構建首先應該以老師明確教學目的為前提,在教學實際中創新教學模式,轉變傳統教育讓教師與學生角色的互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演”,以學生為主體,定位自己在學習中的角色,真正實現高效的歷史課堂。
一、教師要引導學生向高中形態轉變
現階段的初中,很多學生、家長甚至老師對于歷史這一學科不夠重視,所以在家長以及學生眼里會認為歷史是一門“副科”。因為這種觀念的存在,使得學生不會去思考應該如何學習歷史這一學科,不能正確的認識歷史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而高中歷史不同于初中的按照通史的形式,而是以通史為基礎更加深層次的知識。所以高中歷史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由初中形態轉化為高中形態。認識到歷史這一學科的重要地位,明白開設歷史學科的目的不僅僅是讓我們了解歷史,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領悟歷史帶給我們的精神食糧。例如:在選修一中講到的第四單元的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學生不僅要完成初中形態下對于歷史史實的了解,更應該注重對于這一時期堅強的中國人民是如何在興盛—危機—反抗中救國。體驗英雄的中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的情懷,感受他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二、轉變傳統觀念,構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氛圍
1.引領學生感受歷史的興衰
在教學中教師在課堂的引導作用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對于歷史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從整個近代中國歷史看,講述自己認為記憶最深刻的一段歷史時期,來感受歷史變遷。例如:以鴉片戰爭為起點外國列強開始侵略中國,各個列強發現利益存在后,漸漸地開始都來侵略中國,以至于最后像日本這樣的島國都能在中國橫行。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逼迫我們進行了十四年的抗戰。以這種形式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歷史,還讓學生體會到歷史帶給我們的警告,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學生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來豐富自己的頭腦,用知識武裝自己,為祖國實現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2.引領學生學習歷史人物的精神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偶像,因為他們身上或多或少有我們欣賞的品質或精神。恰恰相同的是在很多歷史人物中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欣賞的精神。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和感受歷史人物的精神。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上孫中山有著重大貢獻,老師可以在學習中引導學生認識真正的孫中山。學習孫中山審時度勢,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夠看到中國存在的問題的關鍵,制定了三民主義,并在不斷的發展中又制定了新三民主義,改變為所有的由全體人民共同擁有。學習孫中山對祖國的熱愛以及想救國的迫切。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后被袁世凱篡權,后來由于對祖國的熱愛,先后進行了第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雖然最后失敗了,但是孫中山的愛國之情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的精神
從歷史的特點來看,歷史的教材中完全做到對于每個觀點的中立,是不太現實的。最主要的是看教師在教學中如何解釋和詮釋。所以,在教學中老師可以提出一些存在“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引起學生對于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例如:“鴉片戰爭為什么也可以看成是一場商業戰爭”“李鴻章在歷史上的貢獻是愛國者還是賣國者”“遵義會議中到底有沒有確定毛主席的領導地位”等。通過對于這些問題的探討以及研究性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明白歷史真相,而且還鼓勵了學生勇于探索,敢于質疑的精神。教師也應該鼓勵引導學生敢于去質疑對歷史的評價和看法。在探索中了解歷史脈絡的聯系性,提高學生的愛國思想。
四、讓學生做好筆記,加強檢測總結
課堂筆記能夠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線索,理清提綱。學生課后補充的反思與整理的筆記,幫助學生補充鞏固知識點,有利于課后的復習。而且本身整理筆記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在復習的過程中,因為有筆記,所以很容易的就能把握自己對知識掌握的薄弱之處,提醒自己平時的易錯點,顯然這種方法能夠很有效的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教師也應該在課堂的學習中增加一些檢測的內容。同樣在檢測后,教師也要注意對于易錯點的講解,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總之,構建高效課堂,老師應該做好對學生的引導,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實現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習慣,因材施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激活學生的歷史思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張志軍.自主學習模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