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闡述交往理論的基本內涵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在準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交往理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交往理論 高校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094-02
一、交往理論的基本內涵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馬克思主義把交往視作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認為交往實踐觀是交往理論中最核心的內容,離開了實踐勞動的需求,所有交往活動則無從談起。交往理論成為馬克思思想研究中的焦點話題,是歷史唯物主義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與巨大的思想張力,不斷引發新的研究熱潮,具有較強的時代意義。從馬克思主義思想層面來看,交往是人類立足于社會的重要方式之一,使歷史得以發展與延續,會伴隨著物質生產的揚棄而發生改變,也會對物質生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交往理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應用價值
當代,在多元文化融會交織的社會背景下,無論是大學生的價值理念,亦或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較之從前都發生了明顯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馬克思交往理論也以新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怎樣深入挖掘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內涵,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這一問題引發了專家學者的深思。本文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思維方式的轉換
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正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主客體的關系格局已不復存在,轉變思維方式已是必然趨勢,要及時構建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21世紀呼喚智慧型教育,馬克思交往理論可以啟迪師生雙方的思維,給予對方以足夠的尊重與理解。這樣一來,思想政治教育就成為一種重要的載體與介質,依靠師生雙方的平等對話來交換思想,實現理解與共生。當代大學生的成長之路灑滿了陽光,他們個性鮮明而張揚,有著強烈的獨立意識,渴望實現自我價值,希望以平等的身份與教師進行交流,傳統思想教育的弊端日益突現,馬克思交往理論將會使教育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二)理論基礎的填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一成不變的,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強有力的支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牢牢把握住時代發展脈搏,積極開啟教育新領域、拓寬新視界,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成果??梢哉f,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多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切教育活動的開展,都以教育者的話語體系為中心,教育者通過不同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改造,幫助他們塑造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從馬克思交往理論出發,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并非對象性改造活動,要以新思維、新理念審視問題,擺清教育者的位置,形成民主、平等的對話關系,教育者要通過不同形式的引導,使受教育者得到有效培養。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各種西方價值觀強勢登錄,打破了一元化價值觀占主體的格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處于極其復雜的環境中,交往理論則進一步彰顯出其深刻的理論內涵,使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缺陷得到有效彌補,進一步增強教育實效性。
(三)本真意義的回歸
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了使人類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要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歸宿。從馬克思交往理論出發,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最高層次的精神交往,具有“人為的”、“為人的”兩重意義。從交往理論視域出發,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特殊的“交往”,傳統思想教育模式中的主體與客體關系將受到挑戰,將轉變為“主體—客體—主體”關系。這樣一來,教育內容的確定、方式方法的選擇,都要將學生置于最核心的位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被還原,使教育質量提升到新的層次,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三、現階段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審視
交往理論視域下,在人類生存與發展過程中,交往是最關鍵的環節,成功地助推了社會發展與進步,這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落腳點存在本質的一致性。從目前情況看,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育人體系中最重要的內容,但由于教育理念的陳腐、教育方式方法跟不上時代步伐,實際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主體性未得到充分體現
現階段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的主客二分的模式依然存在且占據主要地位,即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一直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居于被控制、被規范的地位,主體地位無從談起。近年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開始趕住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和主體地位,但是未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得到充分的體現。大學生作為獨立個體,在教育過程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理解與尊重,他們的多元化需求被忽略,久而久之,就會壓抑學生個性,吞噬他們的積極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步入尷尬境地。
(二)教育方法缺乏人性化和現代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科學和技術的邏輯建構和運行的。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固化在單向度的“灌輸式”“填鴨式”“注入式”等,存在親和力不足等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內容的安排忽視了學生對教育內容的參與與互動,缺乏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較少設計和大學生所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與此同時,目前學生群體以“90后”“00后”大學生為主,傳統教學方法存在一定不適應。而利用網絡搭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并未得到有效的運用,而微信平臺打造的“微課”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教學教學方法仍然有待進一步人性化和現代化。
(三)忽視了對大學生生活世界的關注
關注人,關注個體生活,這是各個領域發展的先決條件。從實踐意義來講,交往就是為了使人的生活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生活因交往的存在而精彩紛呈。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面臨著機遇的同時,也遭遇了重重困難,知識點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與否,一直成為衡量教育質量最重要的指標,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依托于固有的理論與概念,與大學生的實際學習與生活相脫節,極大地削弱了教育力量。從大學生成長的角度來看,多元浪潮讓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也為思想教育埋下了隱患,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思想教育枯燥而乏味,過于強調理想信念,脫離了學生的本身情況,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成長需求,這種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教育活動,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甚至會使他們產生反感情緒,教育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交往理論視域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思路
在審視現階段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的基礎上,下文提出了交往理論視域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思路。
(一)建構高校內生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一直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從現階段情況來看,教育環境日趨復雜,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實際精神需求相脫節的問題十分突出,呈現出明顯的外生型結構特征。
內生型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交往理論較為貼近,要在深入剖析社會發展現狀、準確把握大學生認知規律與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教育內容,通過最適宜的方式方法、策略與手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并對教育的時間、機制等進行合理安排。內生型思想政治教育使模式化、整齊劃一的教育格局被打破,教育者要掌握全面而豐富的理論知識,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積淀經驗,以科學的方式來規劃教育過程。
(二)推動大學生生活化思想教育方法的運用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載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價值。即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思想教育內容生活化、問題化,有效縮短思想政治與生活實踐間的距離,使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生動形象,使學生從熟知的事物中理解政治,感受到其獨特的魅力。
新課改活動在高校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教學與生活間的必然聯系得到了理論界與實踐界的高度認可,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如教育目標不切實際、教育功能被無限夸大等,悲觀主義、利己主義、金錢至上等思想毒瘤侵蝕了大學生的心智,消磨了他們的意志,甚至會滑向人生泥潭。在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縮短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知識能滲透到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充分發揮出生命線的作用,使學生的言行得以規范。
(三)構建虛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網絡環境中,程式化的規則受到了支援,概念式的結論遭到了否定,當智能手機成為大學生的生活必需品,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都發生了明顯改變,思考社會與政治問題的方式也受到了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受到挑戰,要優化網絡教育資源,努力占領輿論高地,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高校應充分利用和發揮新媒體技術,特別是微課、微信等,發揮其在虛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和網絡平臺,占領網絡輿論高地。
(四)要構建主體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將教育者視作唯一主體,大學生成為客體,師生雙方形成了一種不平等的關系,但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日益凸現,進行改革已刻不容緩。在主體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師生雙方的身份都發生了改變,構建起新型、平等的“主體—主體”關系,把大學生當成獨立性個體,使教育活動貼近于他們的思想實際,這與馬克思人際交往理論相匹配,也是現代社會人際交往日益密切的必然結果。
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存在著諸多困難,傳統教育模式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要積極探索新途徑,提高教育實效性。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觀已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將其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充分尊重大學生的話語權,以現代人的精神培養人,以更加全面的視野塑造人,努力構建起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最大化地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幫助大學生塑造良好的價值觀,讓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他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呂慧杰.基于交往理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7(05):91-92.
[2]馬其南.交往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遼寧大學,2016.
[3]雷田田.交往理論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D].長安大學,2014.
[4]楊雪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作者簡介:
王采蓀(1988.7.1-),女,廣東省廣州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