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瑩
【摘要】節奏是音樂的骨骼和脈搏,是組成音樂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樂生命力的泉源,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近些年來,隨著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與推行,音樂課堂中的節奏教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從教者的重視。節奏訓練對培智音樂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培智學生在智力和音樂感受上不同于其他小學生,培智課堂節奏練習中教師要運用形象化訓練,創造型教學和模擬化教學等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節奏感,增強音樂感知能力與創造能力。
【關鍵詞】音樂理念 節奏訓練 創造力 情境體驗 模擬合作 主觀想象
【中圖分類號】G7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265-02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的進一步落實,音樂課堂的教育教學理念也隨之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音樂課的性質主要體現在審美性、人文性及實踐性。在新的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音樂課改革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突出強調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音樂基本要素中節奏是音樂的骨架和脈搏,節奏把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樂感,進而影響歌唱能力的提高。培智學生雖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缺陷,但是他們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有著自身的思想和情感,對事物充滿好奇和探究。通過課堂上的學習我發現很多培智學生在聆聽音樂時能迅速安靜并保持強烈的專注力,甚至很多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孩子能夠在聽老師唱歌時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身體也會隨著音樂無意識的晃動,可見音樂對培智學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著名的音樂教育思想家柯達伊認為音樂和人的生命本體有著密切的關系,音樂可以發展人的情感、智力和個性,豐富人的內心世界。“節奏”作為音樂組成的要素之一,是各種音樂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通過節奏訓練可以發展聽覺和多方面的音樂能力,配合身體律動進行練習,使兒童在運動中獲得對節奏的音響、韻律、符號的體驗,逐漸形成節奏的內心感覺,建立穩定的認知聯系,有助于兒童準確的掌握節奏。那么在音樂課堂中如何準確的實施節奏練習從而喚醒培智兒童的內心世界呢?
一、節奏訓練的基礎---穩定節拍
培智兒童由于智力和性格上的差異并不能連貫準確的跟隨老師的課堂節奏,在很多時候無法專注的跟老師一起完成一次連貫的節奏訓練,甚至某些智力嚴重的學生無法聆聽老師給出的節拍,自顧自的隨意敲打節奏擾亂課堂秩序,因此穩定節拍是音樂課堂上不能或缺的部分。
1.進行簡單身體律動,先從容易掌握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開始。在老師的引導下有規律的擊打出固定拍,對于手腳協調能力較弱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簡單的身體律動(如點頭、抬頭、彎腰、跺腳等方式)。每個穩定的節拍相當于一個四分音符時值,通過有規律的身體律動刺激培智兒童體驗穩定、感受節拍,為培養節奏感打下基礎。
2.在掌握基礎節拍的基礎上教師把學生抱在膝上,邊引導學生朗讀歌詞邊持續有規律地上下或前后搖動學生身體,使學生通過身體動作感覺穩定的節拍律動。選擇由相同時值音符構成的、節奏單純的歌曲練習,讓學生伴隨動作歌唱,感覺穩定節拍的運動。
3.在游戲中通過通過動作使節拍的連續得到加強。幫助學生感覺節拍在一段時間內連續不動的運動規律,例如使短小的歌曲伴隨動作多次重復的演唱。如洗衣服的動作體會四分音符的強拍,感受強弱規律。用拉琴、拍翅膀、小雞逐米等動作感受節奏的連續律動性。
二、節奏的分離和模仿
1.拍手做穩定的練習,仔細聆聽老師給出的節奏型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和分離。老師在示范節奏時做到穩、慢、易等特點。由淺入深,先感受強拍的音響效果再體會弱拍,加入對比讓學生自己感受音響的強弱變化。
例:x x x x
da da da da(拍手)
x x
da da (跺腳)
2.培智學生對歌曲的音樂和節奏的強弱概念模糊,在課堂里可先脫離歌曲的旋律利用歌詞的朗讀配以節奏進行。教師不帶旋律地哼唱或拍擊某一首歌曲的節奏,讓學生識別。例如教授歌曲《小星星》時,因曲調優美舒緩,多配以四分音符行進,所以教師可以變誦讀歌詞邊擊掌感受四分音符進行時的舒緩沉穩。又如在教授歌曲《春天在哪里》時多以八分音符連續不斷的行進,教師可以利用手鼓、碰鈴等打擊樂器突出八分音符彈跳輕快的感覺,讓學生在以后的演唱中能夠做到音色優美而富有彈性。
三、通過描繪大小、長短比例的圖畫,使節奏具有視覺形象。
培智學生在主動性理解音樂節奏及音符時值方面不能做到準確理解,因此在感知節奏時不能區別每種音符的時值效果,尤其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時值區別方面做不到感同身受,這時候借助圖畫直觀想象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感受每種音符的時值特點。早期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和阿達姆的教學中用靴子的圖畫表示出一個大的靴子代表的是爸爸的步伐(緩慢有力),而小的靴子則代表孩子的步伐(輕快明亮)。通過爸爸和孩子的步伐對比感受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節奏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培智孩子的聽覺興趣。
例:X x x x(爸爸的步伐)
ti ti ti ti(緩慢有力)
xx xx xx xx(孩子的步伐)
da da da da(輕快活潑)
四、穩定節拍與節奏的對比和結合
1.把學生分成兩組,相繼演唱同一首歌曲。A組伴隨擊打穩定節拍,B組隨意擊打節奏(可用手擊打或是嘗試用打擊樂器敲擊),讓兩組同學同時進行感受不同的節奏變化,課堂上很多學生興趣濃厚,能主動的擊打出不同的節奏類型,教師加以修改和整理。這樣更體現了新課改提出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主動的學習環境中感受音樂的美好。
2.老師演唱,分別找出兩位學生擊打節奏,一組以節拍為主,一組以節奏為主,感受節拍與節奏的不同之處。擊打節拍的同學可以穩定有序的進行,擊打節奏的同學以八分、十六分音符為主,感知節奏的變化,突出強弱拍,體會節奏的強弱規律。
3.集體歌唱,每個同學以拍手或跺腳、點頭等身體律動形式表示出穩定的節拍,使節拍和節奏兩種動作和聲音在學生自己的表演中相結合。對于培智學生來說多聲部同時進行有一定的難度,在演唱不同聲部時不能保證各自的旋律是否準確。因此在演唱時加入拍手、跺腳等身體律動代替聲部旋律,可以引起學生注意力,帶動學生一起從節奏上豐富歌曲。
五、積極展開游戲活動配合節奏訓練
對于培智學生來說,游戲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大量的歌曲和教材都可以設計成配合節奏訓練的游戲。通過游戲環節吸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活動創造力,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擴展了節奏感訓練的活動范圍和內容。教師應創造更多新穎的、有變化的律動游戲,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例如很多歌曲表現生活中常見的“走路、跳躍、轉圈等”常見型身體律動,引導學生在集體游戲中感受節奏的強弱規律和組合特點,采用師生對答和模仿的形式豐富音樂課堂,喚起學生的內心世界。
例:A X X X | X X X(老師帶領學生走路,感受強弱特點)
小 朋 友 | 快快 走
B X X X X |X X X X(勻速緩慢的轉圈)
小 熊 轉 圈 小熊 轉 圈
又如欣賞樂器曲目時,很多“唐氏綜合征”的孩子總是喜歡無意識的模仿視頻中的演奏動作,這時老師應積極引導他們固定節拍,保持音符的時值和速度。伴隨歌曲的節奏,組織一個想象的樂隊:小提琴——臂的動作,鋼琴——手指的動作,嗩吶——兩手握成喇叭形,三角鐵等,鼓勵學生大膽模仿視頻中樂器的演奏動作,引導他們擊打出規律的節奏并加以組合,隨著練習對的深入對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有著潛移默化的推動。
節奏練習是豐富培智學生內心情感的重要體驗之一,通過有規律的節奏訓練可以幫助培智學生加深對歌曲的興趣和印象。以節奏練習為出入點的歌曲學習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學習,改變了教師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音樂的影響之一,是使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消除內心緊張。為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審美教育個全面教育中的作用,應加強學生的主動體驗,從感官和聽覺上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
參考文獻:
[1]金亞文.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2009.
[2]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上海出版社.
[3]佛羅依.卡特琳:《幼兒音樂教育》.
[4]詹姆士.L.穆塞爾、梅貝爾.格連:《中小學音樂課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