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新 金偉 鐘文
【摘要】結合生物化學課程特點和學情分析等,在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適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期使學生在掌握生物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能夠加以應用,在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生物化學 教學方法 案例式教學 互動式教學 翻轉課堂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16G123):基于微信的中醫藥生物化學翻轉課堂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220-01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和生命過程中化學變化及其調控規律的科學,是醫學、藥學等專業學生的重要基礎課。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其理論和技術亦在日益更新。針對生物化學課程特點和學情等分析,在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突出專業特色,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期使學生在掌握生物化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能夠加以適時的在實踐中應用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一、案例式教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通過典型案例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由于“N”是蛋白質的特征元素,在蛋白質中平均含量約為16%,因此定氮法可用于蛋白質含量的估算,據此,選取“三聚氰胺問題奶粉”事件中中毒患兒出現尿少,血尿,B超檢查發現腎結石等的案例,組織學生分析奶粉中為什么會人為添加三聚氰胺?其危害有哪些?如何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等,在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探求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熟悉蛋白質化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并學以致用。學生在研討和探求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和方法時,感覺到生物化學知識的“有用”和“不夠用”,在課堂學習和討論中能夠積極主動的去學習,積極利用網絡等條件進行知識的探索。
二、形象思維的聯想和類比法
生物化學的第一大篇章是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結構復雜多樣,難以理解和想寫,形象思維可在形象反映客體的具體形狀的感性認識基礎上,通過意象、聯想等揭示對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思維方式,恰當地應用于如蛋白質、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的教學中,運用現代科技發現的彩色、動態的大分子結構,使用形象思維的聯想和類比的方法, 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機體大分子組成成分的結構形象逼真,如“模體”和“結構域”等,而結構與功能密切相關,有利于學生理解其相應功能及體現其功能的內在機制等,并使教學生動、有趣,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考。在分析氨基酸組成、序列分析的意義和方法時,運用鐮狀細胞和正常紅細胞的彩色圖片進行比較,理解和探討鐮狀細胞貧血發病的機制,探討分子病的發病機制與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的方法與可行性。某些生化反應過程應用直觀的動畫模擬展示出來,如ATP合酶的催化作用,以3D動畫的形式呈現,使學生理解和思考機體氧化磷酸化產能的復雜情形,使教師在強調形象化的同時,還應該注意抽象思維的培養。
三、互動式教學法應用
互動式教學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學生發揮其“主體”地位。師生互動、雙向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學生與學生之間亦可進行生生互動,利于相互啟迪、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合作探究。
在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常常采用情境創設、主題探討、案例分析等進行互動式教學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思路,挖掘其潛能,鍛煉其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對于小組成員討論后內容,課堂上主要進行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如信息的收集、合作探究的結果等相關內容的提出或預設的PPT制作等展示、講解和匯報交流,其他學生可就相關內容提出新的疑問或反駁觀點,予以互動式學習。
四、網絡輔助教學法
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教學環境日益改善、網絡教學資源日益豐富,網絡輔助教學在高校教學中取得了成效。通過學生問卷等分析,網絡輔助教學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網絡平臺拓展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的渠道,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獲得鼓勵等,多數學生認為網上交流可以減弱害羞、擔心、恐懼等情感因素的影響,結合課堂交流,學生有問題可及時與老師探討,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協作學習精神,根據目標主動進行學習等,教師利用此模式可實現課堂教學難以進行的 “個別化教育”,適時答疑等。在生物化學教學中,通過生物化學網絡資源輔助教學,利用QQ、微信交流平臺等學習交流,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對輔助教師的教學和促進學生的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五、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應用
在研究型教學過程中,努力把科學素養和科學思維、洞察能力與評價能力、批評精神與合作精神、嚴謹作風與科學道德等結合到教學中。在研究型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講科學研究思想,對于研究史上的重大發現、PCR技術發明等需要講清楚其原創性和時代背景、思想脈絡,使學生不僅僅學習的是科學內容,還能夠在科學思維、方法論等方面有所收益。學生結合自己生活實際提出有想法的問題,查詢文獻或進入教師課題組多種形式,使學生接觸一些科學研究的實驗方法和內容,開拓學生視野和思路,通過專業滲透交叉等促進本專業的學習。并設置論文環節等鍛煉其科研思維與科研論文書寫的能力。
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
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恰好相反,將“知識傳遞”階段調整到課堂外進行,將“知識內化”階段轉移到課堂中進行,對教學流程和教學結構改變或重組,利用已有的網絡平臺資源,結合在線評價,線上、線下交流等功能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現狀,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生物化學知識,進行生物化學知識的內化與構建。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環節中來,將課堂外與課堂的關系有機的結合好,使學生帶著問題在課堂上學習與思考并解決問題,使學生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
隨著生物化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生物化學正在與許多學科不斷交叉滲透。在醫學、藥學、營養學、農學等相關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中被設為必修課、限選課或選修課。而生物化學的研究內容較多,研究體系復雜。如果教師教法單一,極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有必要在有限的課時內,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較好的掌握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與實驗技能,為學習后繼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醫學課程奠定必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燕燕.形象思維教學法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09,22(1):65,75.
[2]杜艷迎,陳云.互動式教學方法在大學課堂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4):171-172.
[3]胡迎賓,黃少穎.高校網絡輔助教學的現狀與問題思考——基于首都師范大學網絡輔助教學的案例調查.遠程教育與網絡教育,2006,(236):29-32.
[4]盧德馨.關于研究型教學的思考[J].物理與工程,2005,(1):10-12.
[5]楊斌,王以寧,任建四,張海. 美國大學IPSP課程混合式翻轉課堂分析與啟示[J]. 中國電化教育,2015,(337):118-122、128.
作者簡介:
郭麗新(1967-),女,副教授,主要從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與科研。
金偉(1972-),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