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各個專業都是進行了相應的教學改革,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具有系統性高,教學過程較為復雜的特征,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涉及到較多的原料加工成機織物的過程。因此,在對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需要遵循本科目的課程教學規律,并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轉變教學方式,實現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機織工藝與設備專業 課程教學 教學改革 實踐
【基金項目】基于混合所有制下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武漢職院都市麗人服裝學院為例(GZYLX2015089)。
【中圖分類號】TH1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220-02
引言
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的教學涉及到整經、坯布打包入庫等多個工序的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是要向學生介紹該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要向學生傳授相應的實踐操作經驗,不斷提升學生對于設備性能、工序之間相關性的認識,還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于質量管理方面的能力。因此,機織工藝與設備專業是一門較為復雜的課程,在實際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對本課程的教學規律進行全面把握,分析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才能夠實現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
一、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概述
1.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目標
對于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來說,在其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講授將紗線、長絲等原料加工成機織物的工藝過程,在課程講授的過程中需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確保學生對于織造工藝的流程、設備的結構與工作過程,以及工藝參數配置等的全面了解,并能夠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思路,為本課程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其主要的目標在于培養現代紡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優秀的機織生產工藝、生產管理以及產品質量控制的人才。
2.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存在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雖然我國教學改革正在不斷地推進,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現代紡織專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在沿襲過去的教學模式、學科教學模式以及傳統專業的體系結構,注重章節教學內容,各個章節教學內容之間相對獨立,難以實現高效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過程中重點內容與非重點內容教學課時分配存在較大差異。相對來說,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屬于必修課程,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會有重點強調的內容,以及教師部分講解的內容,這是現代教學規律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重點與非重點內容教學時間差異過大,無法實現全面教學的目的。
二、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實踐的改革建議
1.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對于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的改革來說,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需要教授該課程的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樹立起新時代的教學觀念。隨著時代的更新,信息技術的推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技術,對于專業知識學習的方式也是有了全新的變化。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的老師應該意識到純粹的理論教學難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種教學手段并用,逐步調動學生對于該課程學習的興趣。
2.基于課程教學規律重構課程教學體系
無論是對于學校來說,還是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畢業后的就業狀況都是會對其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課程教學的老師應該以就業崗位為導向,基于工作過程,設計出更符合市場要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該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細化、落實。因此,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保證課程的教學目標與社會需求之間零距離,課程標準與職業能力之間零距離,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與崗位技能要求之間零距離,轉變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的實際,真正的促進該課程的進一步發展。
三、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現代紡織專業人才的要求也是在逐步的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機織工藝與設備課程作為其中的必修課程,需要充分發揮出人才培養的關鍵作用,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其教學體系,重構教學計劃,轉變教學方式,真正的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之間的緊密結合,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出更多符合要求的人才,進一步促進學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遠志.中職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機織技術》教材的開發[J].紡織報告,2017(07):50-52.
[2]李德義.“機織工藝設計”課程的整體設計與建設[J].紡織服裝教育,2015,30(03):212-216.
作者簡介:
全建業(1969年7月-),男,湖北祥鐘人,學士,講師,主要紡織服裝教育和教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