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軍事理論》課程是教育部規定的普通高校本專科生的必修課。就這門課程的現實情況而言,傳統的“授受式”教學模式影響了課程教學質量,導致“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儲備合格后備兵員和培養預備役軍官打下堅實基礎”的課程目標難以有效實現。基于此,提出了《軍事理論》課程“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法,并連續3年在西安交通大學進行了教學改革實踐。實踐表明,“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法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科學認識國際軍事和國家安全問題的思維方式,有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軍事理論;探究式教學;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8)02006705《軍事理論》課程是一年級本科生的32學時公共必修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2001年4月28日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中發〔2011〕8號)、《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等法規和文件都對高校國防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普及和加強全民國防教育是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的一個戰略問題”,“普通高等學校必須為學生開設軍事課程,加強軍事課課程建設,提高軍事課教學質量”,“要全面深化國防教育改革”。教育部2006年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強調,普通高校軍事課的課程目標是“通過軍事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能,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加強組織紀律性,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儲備合格后備兵員和培養預備役軍官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全國多數高校已根據國家有關要求面向本科生開設《軍事理論》課程,然而就目前情況而言,這門課程學中,“傳統的教學思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仍在大行其道”[1],極大地影響了課程的教學質量。
1《軍事理論》課程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筆者所在教學團隊(西安交通大學軍事教研室教學團隊)2012~2014年實地調研了北京、湖南、廣東、湖北、江蘇、浙江、福建、安徽、山西、黑龍江、吉林、陜西等12個省(直轄市)100余所普通高校。通過調研發現,長期以來,在西安交通大學乃至全國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基本遵循著以知識為本位的教法,“授受式”是主導的教學模式。
對于《軍事理論》課程而言,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問題是:(1)課程教學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學生以上課聽講和考前復習為主要的學習模式,學習者對國際軍事與國家安全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難以有效建構;(2)學生缺乏基于現實問題牽引的研究性學習,缺乏自主運用書本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的訓練環節,知識僅僅是被動機械地被學生記憶和獲取;(3)學習者的學習心理過程基本以記憶與重現的被動式學習為主,缺少分析討論、綜合概括、質疑發現、自我糾錯等主動式的學習訓練環節;(4)學習者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學習方式單一僵化,缺乏文獻閱讀、案例分析、討論爭鳴等方式,學習意愿與投入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課下學習時間十分有限,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因此,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培養的傳統教學模式,對于思維活躍、參與意識強、個性特征鮮明的大學生而言,其缺陷已充分暴露出來。當前,將以問題探索和自主性學習為基礎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入《軍事理論》課程的必要性日漸凸顯,深入探索新的教學法、大力推進課堂教學供給側改革是提高這門課程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2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特征
顧名思義,“探究”(inquiry)表達的便是“深入探討、反復研究”之意。國內有學者認為,探究式教學和研究性教學存在顯著差異,探究式教學更為關心現實問題及其解決辦法如何,而研究性教學則更為看重對未知學理的探索[2]。
強調以回歸實踐、回歸問題、回歸主體為主線的探究式教學具備以下鮮明特性:(1)問題性。探究式教學通常以提出問題或發現問題為發端,其整個過程就是將理論學習和解決問題有機融通起來,全部教學活動以“問題”為主線,重視學習者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2)開放性。“開放性”是指探究式教學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系統,需要打破狹隘的分科界限和知識壁壘,強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技能與經驗,基于開放、動態的視域和角色,通過持續的知識與經驗重組以及建構過程來解決問題、掌握知識、深化認識、發展能力。(3)合作性。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習者組成小組或團隊,學習者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小組內的組員展開交流、討論,進而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思路,探索更多元和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促進自身知識和能力的提升。(4)自主性。探究式教學要求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發現并解決問題,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以及和他人的討論爭鳴來分析、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搜集資料,整理、歸納、研究所得資料,通過積極主動的個體和團隊活動來解決問題[3]。(5)過程性。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師生在模擬真實情景下體驗科學探究的教學活動,其根本目的是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鼓勵學習者展開思考、質疑、假設、分析、推理等活動,最終提升和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將“學知識、學習運用知識和理解知識”三者結合起來,而不是單純地記憶理論知識。因此,探究式教學注重探究的過程甚于探究的結果,更為強調學習者在這一過程中的積極變化。
3《軍事理論》課程“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法改革3.1“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法的提出
《軍事理論》課程涉及的教學內容較為廣博、開放。根據課程教學大綱的規定,《軍事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由國際戰略環境、軍事思想、中國國防、軍事高技術、信息化戰爭五大模塊組成。可見,從國際政治形勢到國家安全戰略,從古代軍事學說到當代軍事思想,從國外戰爭史到我國國防史,從經典戰例到兵家學者,從軍事高技術到信息化戰爭,所有涉及這些方面的問題都是《軍事理論》課程的重要內容。
針對課程特點,在調研考察、文獻研究和專家訪談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了“課前閱讀與課上學習相結合”“課堂講授與互動討論相結合”“學生匯報與教師點評相結合”“書本知識與現實問題相結合”“知識獲取與思維訓練相結合”的“五結合”《軍事理論》課程探究式教學法。運用“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法開展《軍事理論》課程教學,創新了教學模式和手段,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據西安交通大學教學評價網絡系統顯示的數據,學生對此課的網上評價分值為92分。
3.2“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法的涵義
“課前閱讀與課上學習相結合”是指學生課前閱讀學習材料,課上聆聽教師對課程知識點的講授,兩者有機結合、有效互補;“課堂講授與互動討論相結合”是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采用多元化手段開展課程教學,而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圍繞開放性題目展開分組討論、合作交流,師生通力協作;“學生匯報與老師點評相結合”是指小組討論結束后每組學生派代表就各自負責的開放性問題進行匯報陳述,小組之間展開辯論爭鳴,教師在學生討論、匯報后進行總結點評和思維引導;“書本知識與現實問題相結合”是指課堂上的教學基本知識點來源于書本,而供學生討論的開放性題目則來源于國家安全現實和國際軍事實踐,兩者有機互補,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知識獲取與思維訓練相結合”是指通過32學時的課程教學,不但力求使學生獲取書本知識,更要進一步幫助他們訓練思維、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3運用“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法開展《軍事理論》課程教學的根本目標在《軍事理論》課堂上,筆者嘗試應用“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根本目標在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認識國際軍事和國家安全問題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國防素質(“綜合國防素質”這一概念最早是在2017年1月10日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的,該文件第二部分“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明確指出“提高學生綜合國防素質”,將提高學生綜合國防素質作為立德樹人七項根本任務之一),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
3.4“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法的基本步驟
《軍事理論》課程“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具體步驟和每個步驟的目標見圖1。
具體步驟和目標3.5《軍事理論》“五結合”探究式教學的具體做法教師在開課前的準備工作如下:(1)教師規劃、確定并搜集每一講所需的學生閱讀材料,例如與該講教學內容相關的經典著作中的某一章節、核心期刊論文、國家法規文件、具體案例背景資料等,這些閱讀材料必須具備前沿性、引導性、趣味性、發散性的特征。(2)緊貼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形勢的最新發展動向,開發和設計80道開放性題目,開放性題目覆蓋整門課程16個教學專題的教學內容(每個教學專題包括5道開放性題目),每道題目都要求既與每堂課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又來源于國際軍事實踐和國家安全現實,同時又富有一定啟發性和育人價值。這些題目均沒有任何現成答案,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的特點,需要學生歸納、分析、討論、總結得出自己的認識結果和解決方案。(3)針對整門《軍事理論》課程16個教學專題的教學內容,設計完整、具體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實施方案。
教師在課堂上的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每次上課前一周,把與該講有關的閱讀自學材料發送給學生(運用QQ郵箱進行“群發”或在班級QQ群中上傳共享文件),要求學生閱讀、了解,這些閱讀材料既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同時與課堂上要使用的開放性題目也密切聯系。例如,第二講“國際戰略環境”課前要求學生精讀教材第二章“國際戰略環境”,閱讀李少軍編寫的《國際戰略學》第二章“國際戰略的基本要素”,閱讀高祖貴發表在《國際問題研究》2015年第6期的論文《當前國際戰略環境特點與走勢》。教師在課前2天再次向學生群發郵件或在QQ群中發送提醒信息,要求每位學生務必回復是否已閱讀完畢,進一步督促學生。
第二步:課堂上,教師針對每個教學專題開展65分鐘左右的講授式教學,運用圖片、視頻、武器模型等材料輔助教學,教學手段做到多元化,期間盡量和學生有所互動和交流。
第三步:將全班學生共分為5組(根據學生就座位置分組,每節課的每個小組成員均不同),同時要求每個小組確定一位小組長,將每講5道開放性題目展示給學生,每組學生負責討論1道開放性題目,根據課堂所學知識及課前閱讀材料所掌握的信息開展8分鐘的課堂討論(允許學生在討論中通過網絡、書本等途徑自主查閱資料),小組長具體負責組織該組成員討論。例如,第二講“國際戰略環境”課上,布置給學生分組討論的5道題目分別如下。
1) 自1991年冷戰結束至今,在這20多年中,強國們沒有結成同盟來制衡美國的霸權,對此學界有3種解釋:其一,結盟制衡戰略只適于應對大陸霸權而不適于海上霸權,而美國是海上霸權;其二,在單極格局里,結盟制衡戰略的實力門檻高,霸權抑制敵對性結盟的能力強大;其三,通過結盟實現均勢制衡思想已經過時,冷戰思維被拋棄了。你認為以上3種解釋中,哪種說服力更強一些?依據是什么?你還能提供其他解釋嗎?(該題目參考了閻學通、楊原主編的教材《國際關系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中的第二章“國際體系和國際格局”課后討論題)
2) 如何認識一個人的綜合實力的構成要素以及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的構成要素,二者有什么共同之處嗎?
3) 你認為什么是核心利益,當前中國的核心利益是什么?你的核心利益又是什么?
4) 近年來,美國軍事戰略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戰略重心東移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推出第三次“抵消”戰略尋求軍隊建設非對稱優勢、調整軍種發展思路建設“多能”型軍隊[4]。你如何認識美國軍事戰略的轉型,其目的和影響是什么?尤其是這種轉型對中國有何影響?
5) 2017年美國海軍發布了《未來海軍白皮書》,指出美國需要建設一支包括350艘大型艦艇的海軍力量,以確保統治世界[5]。你認為今天的世界需要統治者還是引領者,兩者有什么區別?什么樣的國家能夠做世界的引領者,要如何引領世界?世界引領者和一個團隊的引領者有什么共同特征嗎?
第四步:每組的小組代表就針對開放性題目討論得到的結果進行匯報,每組1~2位學生將本組的討論情況向全體學生陳述,時間為3分鐘。每組匯報結束后,教師或其他有疑問的學生對該小組的組員進行提問,相互展開交流,每組匯報完畢后的質疑、辯論、交流時間約為2分鐘;
第五步:最后,在5個小組全部匯報、交流結束后,由教師進行6分鐘左右的總結、評價和反饋,就每組存在的一些疑難性問題對學生進行思維的引導,幫助他們建立思考國家安全問題的思維方式,同時使學生掌握某些人生道理和處事哲理。例如,通過上述問題2的討論和引導,使學生明白一個人的綜合實力包括“德”“智”“體”“美”等硬實力要素以及人格魅力、團隊協作力、自我學習能力等軟實力要素,進一步使學生思考自身還存在哪些實力要素短板需要強化,使學生明白個人和國家的綜合實力都符合“木桶原理”,構成要素發展越均衡,綜合實力越強大;通過上述問題3的討論,使學生明白核心利益是關乎存亡以至于難以進行交易或退讓的重大利益,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學習中自己的核心利益是什么以及如何爭取和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通過上述問題5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引領者,最基本的便是要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價值理念,而一個人若想成為團隊的引領者,那么堅持“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的準則便是基本要求。課下,教師指導和鼓勵有興趣的學生針對課堂上所學內容或開放性題目中蘊含的學術問題撰寫研究論文。
4《軍事理論》課程“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法改革成效及推廣價值4.1改革效果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曾指出:“我們的時代不僅要求一個人具備廣泛而深刻的知識,而且要求發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發展他的才能和稟賦。”[6]為了全面提升《軍事理論》課程教學質量,自2014年3月起,筆者連續3年進行了《軍事理論》課程教改實踐,針對西安交通大學經貿、電商、財政、醫電、生物、化工、化學等專業的645名學生進行了《軍事理論》課程“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嘗試,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好評。
經貿專業的一位學生在評教系統中寫道:“這是一種創新的課程模式,很像國外大學的小組討論。將同學分組,根據指定論題進行討論,并展示討論成果,組內成員基本都愿意發表看法,指定的問題我認為比較有水平,就現今形勢,結合時事熱點和歷史事實,讓人有話可說,從而保證了討論的順利進行。而且一些問題是比較辯證的,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現實意義,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授課模式。希望能大力推廣。”化工專業的一位學生在評教系統中寫道:“這門課的優點在我看來是學生取代了老師處于主動地位,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去學習,甚至去向別人展示,這肯定會激發學生更大的積極性。”醫電專業的一位學生評價道:“這門課提供給了我們一個平臺、一個空間,讓我們自主思考、自己討論,在和同學們討論、自主查詢資料的過程中,對知識內容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更好地融入了課堂之中,我們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對問題不同的認識、思維碰撞的過程中,也提升了自我的認識,對總的知識點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
針對645名學生的問卷調研結果表明,98%的學生認為“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法提升了自己對《軍事理論》課程的學習興趣;96%的學生認為小組學習討論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95%的學生認為“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法非常有意義和價值,值得在其他課上推廣。
4.2推廣價值和需改進之處
《軍事理論》課程“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法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彌補了傳統課堂的弊端,將學生思維訓練貫穿教學全過程,有助于發展學生多方面能力,而不是使學生單純地掌握理論知識。“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改革在全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領域具有推廣應用前景和價值。
《軍事理論》“五結合”探究式教學模式也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深化和改進之處。例如,在應用過程中,如何將學生的課前閱讀與課堂討論及匯報等環節的表現納入課程評價體系,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課前對材料的閱讀質量,如何既能高質量地講解基本知識點又能不耽誤后續的分組討論時間,如何在課下有效指導學生就感興趣問題撰寫學術論文等。針對這些方面的問題,筆者仍需深入探索和總結經驗,以期不斷改進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科.高校國防教育課程教學的問題及改革措施探析[J].教學研究,2014,37(3):7780.
[2] 張胤,胡菲菲.回歸實踐、回歸問題、回歸主體[J].江蘇高教,2013(4):6770.
[3] 丁邦平.探究式科學教學:類型與特征[J].教育研究,2010(10):8185.
[4] 趙小卓.美國軍事戰略新轉型[EB/OL].(20150716)[20170727].http://www.cssn.cn/dzyx/dzyx_llsj/201507/t20150716_2081360.shtml.
[5] 利刄,沉巖.美國欲建造350艘戰艦,是否能夠保住海上霸主地位?[EB/OL].(20170618)[20170727].http://www.sohu.com/a/149975152_375214.
[6] 贊科夫.和教師的談話[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6.
Fivecombinations inquiry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of military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Li Ke
(Milit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49,China)
AbstractMilitary theor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rescrib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indoctrination teaching mode influences the quality of this course,and causes the teaching goal of ″enhancing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national security awareness,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of training qualified reserve soldiers and officers for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s hard to realiz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ivecombinations inquiry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of military theory course and has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for 3 years in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fivecombinations inquiry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promotes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and effectively trains students′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militar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ssues.
Keywordsmilitary theory;inquiryoriented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