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瑩瑩
【摘 要】聲樂藝術是音樂和語言結合的藝術,正確地運用語言,準確而形象地傳遞著作品的思想情感。它通過生動的語言演唱,塑造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語言是聲樂的精髓,聲音則是語言的表達方式和體現手段,通過聲樂與語言的結合,塑造著生動的音樂形象,傳遞著豐富的音樂情感,這才是聲樂與語言藝術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語言藝術;聲樂語言;發聲技巧;正音;十三轍;字正腔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054-02
聲樂是音樂化的語言藝術,而聲樂曲調正是對語言進行音樂化的結果。從詩化語言創作成為聲樂語言或歌唱性的語言,也可以說是語言旋律化的創造。歌者通過語言的傳達,可以在優美的歌唱行腔中鮮明生動地表達藝術情感。[1]在優美旋律的襯托下,生動鮮明的語言是概括和表達歌曲思想情感,刻畫人物形象,深化音樂主題的重要手段。
一、語言藝術
語言,作為人類思想交流的工具,是人類思想感情物化體現的最有力手段之一。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也會形成與自己語言緊密聯系的歌唱習慣,產生符合這個歌唱習慣的聲樂作品。漢語,是我國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有著鮮明的中華民族的特點,不論是字體結構,還是語音語法,都體現了民族的審美特點和藝術表達。除了我們熟悉的戲劇文學語言、電影文學語言、曲藝文學語言以外,音樂與語言也有了不解之緣,并且顯示了獨具一格的音樂語言特色。
(一)聲樂語言。所謂聲樂語言,是指富有歌唱性的音樂化語言。通過音樂的可塑性,使語言具有旋律節奏感和歌唱性。聲樂語言包括:戲曲聲樂語言、歌劇聲樂語言、曲藝聲樂語言以及民歌與歌曲聲樂語言[2]。而語言作為歌唱的基礎,要求歌者必須對歌詞的語言進行全面的剖析、深刻的把握。因為歌詞的結構、藝術風格的體現、語氣的強弱變化和輕重緩急都會影響音樂作品的表達和發揮。這就需要歌唱者不僅要分析和理解歌詞的主要內容,感受歌詞所塑造的形象,還要體驗音樂旋律的變化和色彩,并在這個基礎上處理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情感變化、音色力度變化以及節奏節拍形式。只有這樣,歌者才能使語言在歌唱中得到美化,給聽眾創造出深刻且具有感染力的音樂形象。
(二)發聲技巧。歌唱的聲音有高低強弱之分,聲音的高低是由聲帶產生的頻率高低決定的。聲音的強弱則是由聲音振幅的大小決定的。每個學生因個體差異,需要我們教師去挖掘、去觸碰。掌握聲音的放松、自然、以情帶聲、聲情并茂,了解與掌握發聲的原理,運用科學的發聲技巧尤為重要[3]。
我們在演唱不同音高的作品時,歌唱的器官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唱高音時,呼氣壓力大,聲帶縮短,變薄,口腔的內開合度大,音越高,聲帶會感覺越緊,音越薄,也正是因為這種特點,濫用高音會很容易聲帶小結。等再次唱高音的時,就會感到吃力,聲音就會變得有些嘶啞。
唱低音時,呼氣的壓力減小,共鳴位置偏重在下方。唱強音時,呼吸的氣勢也會增強,聲音振幅加大。而唱弱音時,呼吸的氣勢減小,聲音振幅相對較小。所以學生們在演唱時,會感覺中聲區的演唱較為輕松自如些。因此,歌唱總是將中聲區的訓練作為基礎訓練,然后逐步地向上下高低音的方向發展。同一個歌者,唱高低音時,音色也會發生變化,唱高音時主要運用頭腔共鳴,聲音高亢、明亮;唱低音時則運用胸腔共鳴,聲音低沉、寬厚。
(三)正音。在聲樂演唱中,歌詞及正確清晰的咬字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把演唱的內容傳達給聽眾,應當自如地掌握歌詞的藝術表現力。如果咬字不清楚,歌者就很難在聲音和歌詞相結合的基礎上創造生動的藝術形象。所以,拿到一首作品時,最好先讓學生把歌詞用正確的方式朗讀出來,而不是唱出來。對于歌者來說,悅耳的、清楚的、正確的咬字是和歌者本身的技術水平、音色變化相關聯的,值得我們歌唱者去深思。
由于發音特征的不同,產生了兩種性質的音素,即母音和子音。[4]
1.聲母的發音與分類。聲母的發音屬于子音性質,但由于大部分字子音聲帶不顫動,因此發出的聲音相對微弱。因此,聲母發音要求準確、清晰、短促、有力和敏捷。切勿產生字包音、音包字、無字音或字音模糊的情況。
歌唱中為了加強字音的準確和力度,必須注意聲母發音部位接觸的著力點,同時要糾正部分同學的方言音,有意識地控制發音部位和共鳴腔,以適應咬字、吐字的聲音要求。
(1)雙唇音:b p m;(2)唇齒音:f;(3)舌尖中音:d t n l;(4)舌面音:j q x;(5)舌尖前音:z c s;(6)舌尖后音:zh ch sh r;(7)舌根音:g k h。
2.韻母的發音與分類。韻母可以分為四類:(1)單韻母:a o e i u ü,發音時,氣流通過口腔不受任何阻礙,聲帶顫動。(2)復韻母:①前響復韻母:ai ei ao ou;②后響復韻母:ia ie ua uo üe;③中響復韻母:iao iou uai uei。(3)鼻韻母:①前鼻韻母:an en in ün (ian üan uen uan );②后鼻韻母:ang eng ing ong (iang uang ueng iong)。(4)特殊韻母:er,仍屬于單韻母性質,是在發e的基礎上,舌尖卷起對著硬腭前部,聲帶顫動,這個音自成音節。
二、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清代王德輝、徐沅澄合著的《顧誤錄》中說道:歌者“入門須先正其所犯之土音,然后可與善曲”[5]。必須學習掌握各民族語言的規律和特點,要在咬字、吐字上下功夫,否則,即便是再好的聲音,卻因為歌詞唱得含混不清而影響整體的抒情達意。聲樂演唱中的咬字是要求演唱者能夠準確地咬準字頭,吐字則是要求演唱者把字腹的韻母按照不同的口型,予以引長、吐準,并有規則地歸韻收音。所以說,正確的咬字和吐字,生動的語言變化,都是歌唱表現的重要手段和處理方法。
(一)字頭清晰。字頭部分,是聲母或韻母發音的起始,由氣流突破語言器官不同部位的阻力而產生。在聲樂訓練中,字頭要處理得準確、短促,不要拖泥帶水,以清晰為原則。字音的準確清晰與否,關鍵在于字頭。因此,咬字時要將咬成的字正確、清晰地讀出來。
我國傳統的聲樂發聲理論中,將所有的輔音發音部位分成五大類,即“唇音”:b、p 、m、f;“舌音”:d 、t、n、l;“牙音”:j、q、x;“齒音”:z、c、s、zh、ch、sh、r;“喉音”:g、k、h。按照每個部位的不同,發音用力的部位也不同。另外,我們還要注意的是,不同體裁和風格的聲樂作品,在咬字的力度上處理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1.抒情悠揚的風格。演唱此類作品時,吸氣要做到軟起,注意歌唱的連貫性,注意聲韻的過渡,字與字之間的銜接盡量做到圓潤、柔和、連貫,氣息連貫地進行,具有訴說性。
2.激昂雄壯的風格。在演唱這類作品時,咬字應該結實有力,聲樂張弛有度,讓聲音具有爆發力。每個字音要根據歌詞的情緒表達得強勁有力。咬字堅實有力,吐字清晰鏗鏘。
3.歡快活潑的風格。此類作品的演唱,歌者一定要注意聲音的靈活、協調,字與聲之間清楚干凈,富有彈性和顆粒性。譬如很多花腔作品的演唱,樂曲的基調是活潑生動的,情緒歡快、熱情,圓舞曲三拍子的節拍類型居多。
(二)延長字腹。因為漢語中的字腹是由韻母或元音組成的,所以在歌唱狀態下,字頭一旦發出,就應該迅速而準確地吐出字腹。字腹是字的主體部分,與發聲的關系最為緊密。
在聲樂傳統唱法的口型要求中,分為“齊、開、撮、合”四類,我們稱之為“四呼”。四呼分別是開口呼:a、o、e,用力在喉;齊齒呼:i或以i開頭的韻母,用力在齒;撮口呼:ü或以ü開頭的韻母,用力在唇;合口呼:u或以u開頭的韻母,用力在滿口。開口呼要求腔體開大;齊齒呼要求口型呈扁平;撮口呼著力在唇;合口呼要求上下唇收攏呈圓形,撅唇。歌唱中聲音是否飽滿、圓潤、連貫主要取決于吐字發音的準確和流暢。在我國古代聲樂理論中也有論述,認為“五音”和“四呼”要清,但字要練成一線,每個字都似“珠走圓盤”般圓潤悅耳。
(三)字尾歸韻短、輕、準?!稑犯畟髀暋飞险f:“唱詞不清,此交代不明也?!蔽覈奈淖质欠綁K字,每個單字中的“子”“母”音都是隱藏著的,比如每個字都按字頭、自身、字尾來處理,字尾是指字的結尾部分,在歌唱發聲中,自如地收住尾音,才算完整地演唱完。單韻母的字因為沒有字尾,所以不需要收音,而復韻母的字,要從大到小收,要收得自然,收得短、輕、準,收音即停。但并不是說,每一個字都可以分割成幾個毫無聯系的音節來讀,要克服方言音和咬字含混不清的缺點。
三、字正腔圓
古人所云:“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一絕;板正為一絕?!泵鞔毫驾o《曲律》,其中“字清”與“腔純”就是指字正腔圓的關系。字清指發聲準確,字音清晰無誤;腔純則是指在依字行腔的過程中,字頭、字腹、字尾經過字的延長、收音等過程,仍然聽起來很純凈、圓潤、和諧一致[6]。
“字正”,“腔圓”也是歌唱語言藝術中吐字與發聲的兩個重要環節,演唱時要建立共鳴,我們必須在“立、松、通”的規則下,調節聲音的共鳴,讓喉舌之間保持一定的空間,聲音越高,這種狀態就要強化。而有些學生在演唱時,下巴僵硬,發音干澀,必要時通過“口部操”的堅持練習,達到唇、舌、喉的放松。“字正”要求把不同的音素準確地表達,要依字行腔,收聲、歸韻?!扒粓A”是對聲音要求連貫流暢,圓潤豐滿。需要在深呼吸的狀態支持下,通過面罩、頭腔、口腔、胸腔、腹腔等共鳴腔體得以擴大和美化,并結合作品的美學思想,聲情并茂地演唱。
四、結語
無論是哪種演唱形式,作為歌者都有必要研究語言藝術在聲樂演唱中的理解和運用,把音樂與語言藝術相結合,“腔隨字走”、“字領腔行”、“音音相連”、“行云流水”,使我院表演系的學生更早更好地感受到聲樂語言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俞子正.聲樂教學論[M].2012:88.
[2]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2005:188-189.
[3]張紅英,王浩東,張釩.聲樂教學與表演藝術實踐探索[M].2014:75-78.
[4]中央戲劇學院聲樂教研室.聲樂表演基礎教程[M].2011:54-69.
[5]楊立崗.聲樂教學法[M].2007:239.
[6]何添發.歌唱的咬字、吐字和語言處理[J].戲劇藝術.19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