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如玉
【摘 要】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其重要的審美、歷史、文化、教育等價值。而高校作為文化教育的重要部門,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本文將從保護與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高校保護與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和優勢,以及具體措施等方面,淺談幾點思考。
【關鍵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音樂教育;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165-01
一、保護與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今天,我國原有的文化生態圈已然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面臨著已經滅絕和瀕臨滅絕的險境。這正如國家文化部原部長孫家正所說:“它反映的現狀是喜憂參半,喜的是一些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被世界所矚目;憂的是凡被列入遺產代表作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抵是現狀不樂觀,面臨困境,有的甚至面臨消亡的危險?!钡拇_,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活的”遺產,它依附于人的存在,民間藝人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的活態載體,對它的保護與繼承更多是對傳承人的保護,從而避免“人走歌走”“人亡藝絕”現象的發生。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從國家層面來說,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利于獲取文化認同,有利于維護國家的文化主權,有利于增強文化競爭力,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與自豪感。因此,加強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我們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當今時代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保護與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和優勢
地方高校的音樂專業不僅具有豐富的師資力量和系統的專業建設,而且還有長期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體系化的教育內容和規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更多、更專業的音樂人才,這無疑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校音樂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會成為中小學校或藝術培訓機構的教師,他們在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為他們既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者,又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者。正是他們夯實了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眾基礎,擴大了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促進作用。
此外,由于歷史的原因,出現了高校音樂教育對本土音樂、民族音樂在教學內容上的弱化和邊緣化等現象,造成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保護與繼承方面的缺失。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高校課堂,既可以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更廣泛傳播和保護,又實現了課程創新與開發、教學方式轉變的共贏局面。
三、高校保護與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措施
(一)因地制宜,突出本地區的文化特色。山西省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在高校課堂的音樂教學中,應因地制宜,選用與本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教材,突出地方特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改善和提升該音樂形式的生存環境,使其得到傳承與保護。
(二)邀請傳承人、民間藝人等進行表演和講學。傳承人與老藝人對其從事的音樂形式的歷史文化、音樂特色、曲目內容等非常了解,由他們進行講學,會讓學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例如,太原師范學院副教授任俊文老師于2005年開設山西民歌賞析課程,并常年邀請劉改魚老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民間藝人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活動,讓高校師生了解并感受到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魅力,為山西省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播與保護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三)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中的課程設置。在音樂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設置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為必修課,讓師生共同了解和學習,并能演唱或演奏相關作品。定期去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采風,向民間藝人取經,盡可能多留下相關視頻音頻資料,記載并整理曲譜。音樂專業的教師可以對現有的非物質音樂文化成果加以利用,開展學術研討會,組織音樂匯報會等,進一步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音樂。在非音樂類的專業課程中,設置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為選修課,達到普及和傳播的作用,以培養大學生保護與傳承非物質音樂文化的意識和理念。
參考文獻:
[1]李愛真,吳躍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
[2]周詠.高校保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與方略[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
[3]閆輝.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探析[J].貴州大學學報,2013(9).
[4]劉永武.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開發與利用[J].學術論壇,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