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芝均
【摘 要】處于湘西地區的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屬于典型老少邊窮地區,由于地處偏僻,古樸濃郁獨具特色的侗族文化保存較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當豐富,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以及與外來文化不斷融合,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無法原汁原味傳承,甚至面臨消失。加強對“侗族蘆笙舞”為代表的老少邊窮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有助于更好保護珍貴民俗文化,促進民族文化大進步、大繁榮。
【關鍵詞】侗族蘆笙;歷史;現狀;保護;思考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0-0111-02
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地處湘西最南端,是湖南、廣西、貴州三省交界之地。境內居住著侗、漢、苗、瑤等1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 18.4 萬,占總人口81.4%,侗族人口17.6 萬,占總人口78.3%①。1954 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侗族自治縣,是全國最早成立侗族自治縣之一。“侗族蘆笙”是該縣廣泛流傳民間樂器,其傳承面積約為全縣面積70%,分布于各鄉鎮村落。2008年6月,“侗族蘆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1 年,該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侗族蘆笙)”,因其豐富獨特蘆笙文化,也使通道侗族自治縣有著“全國蘆笙藝術之鄉”美稱。
一、“蘆笙舞蹈”的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蘆笙從唐代起流行于我國西南地區,在當時,“蘆笙節”以蘆笙為主要表現形式,已經成為這些地區民間相當盛行的文化活動,深受百姓喜愛和歡迎。②據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記述:辰州、靖州“男未娶者,以金雞羽插髻……農閑時,至一二百人為曹,相握而歌,數人吹笙在前導之”。明朝鄺露《赤雅》載:峒亦僚類……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長歌閉目,頓首搖足,為混沌舞。《靖州直隸州志》(道光版·卷十一)載:“侗每于正月內,男女成群,吹蘆笙各寨游戲。彼此往來,宰牲款待,曰跳歌堂,一曰皆歌。中秋節,男女相邀成集,賽蘆笙,聲震山谷。” 清代《小方齋輿地叢鈔》記:“苗(侗)之未娶者曰羅漢”“皆譽插雞翎,于二月群聚歌舞”。以上記載,都可以知曉侗族蘆笙舞概貌。
現在,該縣每年都會舉辦以蘆笙表演為主題的侗族蘆笙文化藝術節,繼續傳承、推廣這一極富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
二、“蘆笙舞蹈”的表現形式
“蘆笙舞蹈”主要以蘆笙為伴奏樂器,并圍繞著蘆笙跳民間舞蹈,這是通道侗族多種民俗活動重要內容③。它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是較為“專業型”,多表現為獨吹、獨舞,在人們生產勞動和動物形態動作中獲得靈感,且具備一定難度。其表演形式有魚躍式、采花式、盤龍式、斗鳥式、趕虎式、貓旋柱式、拌草式、鷹翔式、滾車式等。二是較為“業余型”,主要表現為吹蘆笙自吹、舞蹈者獨舞,大號蘆笙在表演過程中占據正中央位置,年輕女性以此為中心,用提油燈,擺手帕、打花傘形式圍成一圈,或進或退,膝部屈伸變換動作,合著蘆笙節拍舞蹈,一群男子手握小號蘆笙在姑娘外圍邊吹邊舞,舞者們按照一定舞步要求,不時交換位置,場面壯觀,氣勢非常。
此外,“蘆笙舞蹈”還散落在各種時節④。如農閑時節侗寨會集資制造蘆笙,集會研討蘆笙曲目;每逢節日或是家逢喜事,親朋好友、街坊鄰里也會組成蘆笙隊伍,載歌載舞,抒發情感。每年正月,大家都涌上街頭,以蘆笙為媒,行歌坐夜。把歡樂、和諧、互助、友好氛圍推向極至。
2016年1月15號,就“蘆笙舞蹈”如何進行具體表現論題,筆者專門赴通道芋頭古寨進行實地調查,走訪土生土長擅長唱侗戲、吹蘆笙侗族老伯,也觀看了村里民間藝術團實景表演,使我對“蘆笙舞蹈”有了新感觸。
(一)圖騰崇拜鮮活體現。侗族人民認為萬物有靈,信奉自然崇拜和種類繁多圖騰崇拜。崇拜自然對象主要有天、地、日、月、火、樹木、稻谷以及牛、魚、龍、雞等。在侗族“蘆笙舞蹈”中都能找到圖騰影子。
(二)體現豐收渴望與喜悅。侗族“蘆笙舞蹈”更像是一種儀式性舞蹈,因為在古代,播種前或是祈求來年豐收,以及收獲后感謝神靈賜予和祭祀祖先都會用蘆笙來起舞,所以每到農歷立春以后,侗族人民就會穿起節日盛裝,由寨主主持祭祀,然后跳起蘆笙舞,再進行新一年春耕。
(三)發展形式不斷演變。隨著時代發展變化,“蘆笙舞蹈”功能發生轉變,形式出現變遷。它已不完全是祈求神靈祭祀活動或表達稻谷收獲后喜悅,也逐步發展為由侗族男女青年參加求偶、自娛舞蹈。也是侗族人民迎接尊貴客人儀式之一。每當村寨有貴客到來,寨子里村民就會身著侗族盛裝,女生唱攔門歌,男生頭纏白色頭巾,兩側分別插有銀首飾和野雞毛,上衣背褂繡著各種圖案,下著紅、黃、藍、綠、白等各色布條裙子,裙子下擺系著雞毛,腳套白襪,穿著正式蘆笙服在宅門兩側舞起迎賓蘆笙舞。
在蘆笙舞起舞時,所用蘆笙種類也發生變化,除會用到大、中、小號蘆笙,還出現地筒在蘆笙隊中,充當著低音重要角色,由女性長輩來吹奏。與蘆笙舞隊搭配女子除了手持侗帕、綴有絨球紅傘外,還佩戴斗笠、魚簍等勞動用具,隨蘆笙樂曲舞蹈。許多蘆笙隊女蘆笙手一改傳統模式,與男子一同吹奏著多聲部蘆笙曲,共同舞蹈。
再者,蘆笙舞線路也有別于傳統蘆笙表演繞圓編排,融入了隊形穿插,有了新調度,在視覺上呈現出豐富多變,觀賞性更強特點。
現在侗族蘆笙舞較傳統蘆笙舞形式更豐富多彩,觀賞性更強,但其主要動作特征和風格特點卻沒有改變:在腳尖點、膝蓋顫、胯部扭擺。“吹笙前俯、身蹲擺,左旋右轉膝蓋拐”動作特點和“沉、韌、穩、顫”風格特點仍十分明顯。
三、對當今“蘆笙舞蹈”思考
“在一些原有經濟形態與生產方式并未有大改變的民族或地區,由于文化活動內容和手段多樣化,而使傳統生產性民歌、歌舞實用性、功利性消失,并向藝術性、娛樂性轉化。”⑤雖然該縣致力于侗族“蘆笙舞蹈”保護和開發,也取得一定成績,但同時我們也清醒看到,目前在侗族“蘆笙舞蹈”保護傳承和開發上還存在嚴重不足,旅游開發對傳統民俗破壞、政府體制不順,投入不夠,地方人才缺乏,嚴重地制約著以“蘆笙舞蹈”為代表的侗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
(一)人才危機日益加劇。受經濟浪潮沖擊,大部分年輕人都脫離自己文化土壤,外出打工謀生,加之對挖掘、培養、任用民族文化專業人才力度不夠,與蘆笙相關表演規程和表演技巧等,都面臨脫離原生態甚至瀕臨消失危機。
(二)民族意識日趨淡薄。受政治、經濟、教育、現代傳媒等外界強勢文化影響,侗族地區民眾對本民族文化認知和認同日趨淡化,部分侗族民眾已經不熟悉本民族文化習俗,對于“蘆笙舞蹈”認識和了解已越來越趨向陌生化,這就更談不上如何深層次思考繼承和保護本民族原生態文化。
(三)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主要因為位于偏遠山區,交通不發達,也沒有自身規模化經濟產業支柱,發展滯后,加之上級資金支持力度有限,僅依靠民委系統民族工作經費、發展資金、教育補助資金“三項經費”支撐,沒有單列專門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經費,造成“蘆笙舞蹈”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工作舉步維艱。
(四)保護和開發有待規范。大力實施旅游強縣戰略,雖然帶來巨大經濟利益,但由于缺乏科學長遠規劃和開發盲目性,相關法律規定還不夠健全,造成個別文化產業開發商只注重商業利益,違背傳統民俗和傳統文化發展規律,沒有處理好保護與傳承、開發與利用關系,在處理民俗文化商業化運作與“蘆笙”文化原生態保護關系時,往往顧此失彼,使得一些原生態傳統文化在開發與發展中變味,丟失民族唯一性,與苗族蘆笙不予區分,亂加運用,讓少數民族文化慢慢失去它本有民族屬性。
目前,以“蘆笙舞蹈”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在現代文明進程中面臨前所未有危機和挑戰,如何走出這一困境,實現經濟利益與文化傳承保護雙促進、共繁榮,已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研究課題。針對現存不足,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思考⑥:
一是加強“蘆笙舞蹈”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工作。由政府牽頭,成立相關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民族文化保護和研究機構,上下聯動,群策群力,統籌進行開發與利用。如成立“蘆笙舞蹈”專門研究與開發機構,明確具體人員,劃撥專門經費,積極營造濃厚民俗文化氛圍,搭建民俗文化交流平臺,鼓勵和支持與“蘆笙舞蹈”相關民間藝人、技藝傳承人按自己意愿和方式,開展傳承與保護工作。
二是依托豐富侗文化資源,在現有“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遺產”“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基礎上,積極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和“世界文化遺產”,并把“蘆笙舞蹈”作為重大單項納入其中,大力爭取政策與資金支持,不斷優化“蘆笙舞蹈”發展與環境保護,使其生存土壤更加肥沃。
三是全面系統搶救、挖掘和整理“蘆笙舞蹈”文化。主要為搶救、挖掘和整理出版一批與“蘆笙舞蹈”文化相關書籍,引起社會重視及本民族高度關注。創作一批優秀“蘆笙舞蹈”文化影視作品,對蘆笙節、蘆笙舞等民族原生態文化影像記錄。積極推進“蘆笙舞蹈”進課堂,從學前教育階段抓起,圍繞“蘆笙舞蹈”開發系列體育、音樂、舞蹈和德育類課程,在進行本民族文化普及同時,強健體魄,豐富思想,傳承技藝,加快推動特色產業文化發展壯大。
四是打造富有民族特色舞蹈文化品牌。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舉辦形式多樣大型節會活動,諸如舉辦“中國侗族蘆笙藝術節”“蘆笙舞蹈”研討會,以“蘆笙文化”為中心民俗之旅考察等一系列交流平臺,舉辦“蘆笙舞蹈”大賽,吸引全國甚至世界各地觀光游客和采風者。
注釋:
①《侗族簡史》編寫組.侗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②湖南“非遺”保護中心.蘆笙,侗族樂器之王[J].民族論壇.2012(1).
③王定興.懷化地區侗族蘆笙舞[J].懷化師專學報.1992(11:4).
④彭蔚.從通道蘆笙節看侗族蘆笙舞的嬗變.湖南科技學院學報[J].2010(5:31-5).
⑤⑥吳文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開發的調查與思考——以湖南省通道縣為例[J].文史博覽(理論).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