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新課改背景下農村中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索農村中學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途徑,主要從課堂教學中做到“兩個減輕”、把握好課堂教學中的“四個度”、建立科學高效的教學評價體系、狠抓“兩個基本功”四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農村中學 構建 高效課堂 教學模式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B-0049-02
新課程教學改革在甘肅省已經實施了七年多,但是新課改的教育教學理念執行的力度并不大,很多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仍然采取老辦法。如秦安四中是一所各方面都較薄弱的高中學校,學生的基礎差,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大都采用傳統的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普遍存在重難點知識把握不到位、只重視課本知識的講授、缺少對教材的補充、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作業則追求題海戰術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從幾個方面探索農村中學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途徑,以期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一、課堂教學中做到“兩個減輕”
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做到兩個減輕。所謂兩個減輕就是,既要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又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以秦安四中為例,高一年級的學生學業負擔很重,這一學期他們要學習 9 門課程,從早到晚他們要上 11 節課,學生根本就沒有課余時間去鞏固知識,也就是他們必須在課堂上要把一切知識消化、理解、掌握,這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很困難。所以,必須減輕師生雙方的負擔,就教師而言,課前要精心備課,認真研究教材,改變教學模式,根據課程標準精心設計與本課相關的問題,在課堂上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根據課本和相關的教學資料(以多媒體的方式展現),通過自學探究的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分析和解決,全面提升學生閱讀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高效課堂教學效果。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又提高了教學效果;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二、把握好課堂教學中的“四個度”
(一)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廣度和深度
以高中歷史教學為例,現行高中歷史人教版,屬于專題模塊,跨度太大,如果只講課本,不進行廣度和深度的拓展的話,學生根本無法理解這一節課的內容,因為課本內容空洞,缺乏史實的支撐。比如,歷史必修一第三課“從漢到元的政治制度”,講了漢、魏晉、隋、唐、宋、元這么多的朝代,課本內容只是泛泛而談,如果按課本內容講解,學生能獲取的知識很少,必須拓展其深度和廣度,彌補教材的不足,在教學時筆者選用了大量的史料,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充實了課本內容,一節課下來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生分析材料、閱讀材料以及做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課堂組織要有力度和效度
要建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課堂組織必須要有力度和效度。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決定了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采用“目標引領—小組合作—達標檢測”的步驟,每一節課上課前,用多媒體展示這節課的課程標準,讓學生先了解這一節課的任務,然后用一段材料或一個歷史故事導入新課,再用多媒體展示這節課的相關問題,接著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得出結論,由小組長作為代表和全班學生一起分享小組的觀點,最后在全班形成共識,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后進行達標檢測,即課堂演練,每節課精選五六道練習題,讓學生當堂訓練、當堂理解,鞏固課堂知識,進而提高教學效率,達成高效課堂教學的目的。
三、建立科學高效的教學評價體系
說到教學效果的評價,通常只看教師的教學過程或者學生的接受程度,這種評價體系是片面的、不成熟的。如何評價一節課是否是高效課堂,本課題組針對學校評價體系的不足,同時借鑒其他省市的先進做法,形成了一套嚴密、科學的評價體系:既要評價教師的教學過程,又要評價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既要評價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又要把學生課后的一系列環節納入高效課堂的評價體系。下面筆者借鑒一些名校的做法,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專門的中學歷史課堂評價體系和相關的學生評價制度,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一)中學歷史課堂評價指標的主要構成
1.教學目標:符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占 15%)。
2.教學內容:基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占 20%)。
3.教學過程:教學重點難點講解是否到位,學生主體作用是否體現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否發揮(占 15%)。
4.教學方法:是否采用新課程中的啟發式教學,是否對教材進行拓展,是否使用多媒體教學和是否使用學案教學(占 15%)。
5.教學能力:對教材的熟練程度,對教材和補充材料的處理和課堂的駕馭能力(占 15%)。
6.教學成果: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掌握程度,學生學習效果的測試和課堂作業的完成情況(占 20%)。
通過對歷史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價與調研,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動態,進而有針對性地搞好教學,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效率。通過這套評價體系,既督促教師適應新課改下的教學要求,又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克服了高分低能的現象,從而達到了高效課堂的教學效果。
四、狠抓“兩個基本功”
提高教學效果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的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提高。不管用什么方法、手段,最重要的還是要在日常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狠抓“兩個基本功”。
(一)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一個教師的基本功是否扎實,是否能夠從高考大綱、考試說明、課本教材、學生實際、自身駕馭課堂能力等方面扎實備好課,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因此,在平時的教學環節中,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應該充分學習教學資料,盡可能多地借鑒先進的教學資源如多媒體、微課和優質網絡資源等,真正沉下身子鉆研,在課堂中多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生互動和教學評價、反思和課堂探索活動,在課堂外要善于與同組、同學科其他名師交流與學習。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習、不斷地總結提高。并不是越先進的方法越好,而是越適合自己課堂教學的東西才越好。只有科任教師夯實了自己的基本功,教學任務的完成和高效課堂的建設才有保證。
(二)學生學習的基本功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引導和教會學生自主預習、學習、復習和總結。對歷史學科來說,教會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歸納和對史料的分析整合是特別關鍵和重要的,必須讓每一個學生練就自我學習的基本功。
【參考文獻】
[1]朱漢國等編.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基金項目】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 2017 年度課題“農村中學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以秦安縣第四中學為例”(GS[2017]GHB1188)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逯周紅(1979— ),男,漢,甘肅秦安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與研究。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