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都海瓦爾·買司地克
摘 要:目的:分析外科手術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以期為術后肺部感染預控工作提供參考。方法: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前來長沙某院外科行手術治療的198例病患,根據術后有無發生肺部感染將其分為兩組,感染組52例,非感染組146例。整理患者臨床資料分為引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結果:患者年齡、手術時間、術前住院時間、術前有無使用抗菌藥物、麻醉方式、ASA評分(麻醉風險評分)、術中出血量、基礎疾病均為誘發術后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組間數據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根據患者基礎疾病、年齡、體質結合潛存危險因素制定預控措施,以降低外科手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外科手術 肺部感染 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1
外科手術指外科醫生或專業人員借助外科設備或外科儀器進入人體或其他組織,以外力方式排除病變、改變構造或植入外來物處理的醫療工作,作為創傷性醫療方式,雖能有效幫助患者清除體內病灶,挽救生命,但術后護理一直是其工作難點和重點,護理質量直接影響手術效果及預后[1]。肺部感染作為術后嚴重并發癥,患者多會出現呼吸困難、體溫變化、咳痰、胸悶等癥狀,影響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為幫助患者營造良好身心狀態,減少并發癥,實現最佳治療效果,醫院醫者總結臨床經驗,分析誘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以期為術后肺部感染預控工作提供參考,現資料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從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間于長沙某院外科手術治療的病患中選取198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術后有無出現肺部感染將其分為兩組,感染組52例,非感染組146例。所有入選患者均同意參與研究,排除免疫功能缺陷、術前肺部感染、精神交流障礙及依從性差者。患者年齡均超過18歲,符合手術適應癥,由同一醫療團隊工作人員嚴格進行無菌操作,術后給予護理干預。
2.研究方法
組建專業醫療團隊整理患者病例信息,詳細記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術前住院時間、術前有無使用抗菌藥物、麻醉方式、ASA評分、術中出血量、基礎疾病等資料,所有統計工作均有2名工作人員共同完成,保證統計工作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3.判定標準
肺部感染判定標準:胸部X線檢查顯示炎性改變;白細胞計數>10.0×109/L;體溫升高(>38℃)、呼吸困難、咳嗽、痰量增多。
4.統計學處理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用(%)表示,用x2對數據進行檢驗,分析組間差異,若P<0.05,即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研究發現患者年齡、手術時間、術前住院時間、術前有無使用抗菌藥物、麻醉方式、ASA評分、術中出血量、基礎疾病等因素均為誘發術后感染的高危因素,兩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下表。
三、討論
手術指醫生運用醫療器械(刀、剪、針)對患者身體進行切除、縫合以維持健康的醫療手段,作為外科主要治療方法,醫者通過切除病變組織、移植器官、修復損傷、改善機體功能和形態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身心,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微創手術的推行有效地降低了手術風險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調查統計術后肺部感染是影響手術成功的關鍵,如何有效預防肺部感染,降低術后護理風險,成為當前醫者研究的重點,臨床研究發現外科手術后肺部感染原因復雜,受生理、病理、手術、麻醉及護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肺部感染不僅會加重患者病情、增加治療難度、延長醫療時間,同時還會增加術后死亡風險,為減輕患者醫療負擔,提高治療效果,醫者加大危險因素的研究,以期通過預控干預,降低感染率[2]。本文選取198例病患作為研究對象,整理臨床資料分析發現,年齡(>60歲)、手術方式(常規)、手術時間(>3h)、術前住院時間(>5d)、術前有無使用抗菌藥物、麻醉方式(全麻)、ASA評分(≥Ⅲ)、術中出血量(≥800ml)、基礎疾病均為誘發術后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兩組數據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患者入院治療時醫護人員應組織其進行全面檢查,綜合評估患者病情、體質結合臨床癥狀及精神狀態,設計手術方案,科學把控手術前后潛存危險因素,制定預控措施,嚴格無菌操作,術前存在基礎疾病者應給予對癥治療,待病情穩定后實施手術,傳授患者呼吸和排痰技巧,術中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術后給予護理干預,護士定時為其翻身、拍背,鼓勵其深呼吸積極排痰,調整體位,提高患者舒適度,在降低肺部感染風險的同時提高患者滿意度,減少醫患沖突,推動醫療工作順利開展。總之,科學把控外科手術后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有針對性的進行干預,降低感染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切實提高醫療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蘇東,黃瑋,余永佳.開顱術后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廣西醫學,2016,38(6):856-858.
[2]張寧寧.胸外科手術后肺部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