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玲
[摘要]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政策已經實施了幾年,這一政策的持續推行有望緩解越來越多用人單位核心技能崗位招工難以及結構性就業難的雙重困境。僅從上海市來看,學徒制試點政策實施以來,已經逐步構建了由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培訓機構參與的技能人才培養新機制,在試點企業逐步建立了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雙師聯合培養的新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試點企業配合學徒制項目的開展探索形成的配套激勵機制,也大大提升了試點政策的含金量,取得了良好的試點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種種阻礙,從上海市今年最新發布的第三批試點名單中呈現出的幾個特點就可以發現端倪。結合民航業學徒制人才培養研究項目,談談如何因地制宜,切實有效地推進學徒制政策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民航業;學徒制;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7???????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090-02
一、目前學徒制推進的特點
(一)民營外資成主力
分析上海市第三批試點單位名單可以看到,央企1家,市屬企業6家,民營外資企業15家,行業協會10家,產業園區3家,社會組織1家。其中,民營外資企業異軍突起,占比高達42%,表明學徒制試點政策越來越受到民營外資企業的青睞。在國企已受冷落。
(二)專業要求上技術含量是核心
第三批試點單位擬開展的試點項目有68個,覆蓋集成電路制造、工業機器人應用維護、IT等高新技術領域,印刷、物流等生產服務領域以及電梯安裝維修、養老護理、美容等生活服務領域,這些指向特別重要,它說明了崗位專業性的重要特征即具有一定技術含量、需要較長培養周期的職業工種才有可能是校企雙方學徒制合作的領域。
(三)培養內容和配套證書上企業需求是王道
項目的培養內容不嚴格要求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對應,而是強調真正貼近企業技能崗位實際需要,加大企業對學徒培養評價的自主權。第三批試點項目中對應了20個配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5個配套專項職業能力證書,43個配套本市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或企業按要求自主考核的培訓合格證書,充分發揮企業人才培養的主體作用。
二、民航業崗位特點及學徒制培養現狀
(一)民航業的主要崗位
1.航空公司的主要工作崗位
天上的空乘、飛行員和安全員。前兩個大家很熟悉,安全員是只有在客艙內發生威脅到航班安全的事件時才會沖出來為飛行安全保駕護航的人員,一般也稱為安保。地面的除了售票員,還有簽派、機務、地面保障等。
“飛行員開飛機,簽派員調度飛機”,簽派員的主要工作是搜集飛行信息、制訂和申請飛行計劃,與機長共同放行每個航班。每一個航班都需要簽派員簽字放行,所以叫“簽”—“派”,即簽字—派走。簽、派會根據情況推遲調配甚至取消航班,同時還要提供給飛行機組相應的飛行計劃、天氣實況和預報等。
機務指飛機維修技術員,就是飛機起飛前停機坪上穿著反光背心對著旅客揮手的“小哥”。機務負責對飛機進行檢修,是一項專業、高技術性的工作。他們不僅熟知機械、電子常識,還極其了解飛機構造、航空通信等更專業的知識,并且肩負著整架飛機的安全。
地面保障人員的職責就是一條龍流水式作業直到把你送上飛機。可以指在機場值機時候見到的柜臺值機員,為你辦理登機牌、托運行李;還有地面服務員,在登機口為你的登機做準備,檢驗登機牌、幫你照顧無陪兒童、無陪老人并協助他們登機;地面行李員是查找遺失行李等。
還有一個不屬于航空公司但是至關重要的崗位——空中交通管制員,即常在電影里看到的和飛行員通話的工作人員,管制員屬于各地空管局或機場,主要負責對飛機的飛行活動進行監視控制,保證飛行安全和有秩序飛行。
2.機場的用人崗位
以上海機場集團為例,主要包括空管類、安全運行管理類、機電設備類、能源保障類、經營管理類、物流管理類等。專業性較強,層次要求較高的工作更側重于管理,并不適合學徒制形式的培養,特別專業的工作一般用工量不是非常多且多可采取外包方式,機場方與勞動技能工種對應的大批量用工集中在地面服務保障人員(問訊、旅客服務如引導、運送、清潔等)及安檢人員。
(二)民航業各崗位分析
1.學歷層次
從我國學徒制試點來看,試點培養人才的專業水平主要集中在高職以下層次,本科以上教育程度暫時沒有對應的技術工種。機場現在還可能要求專科層次的崗位主要有空乘、安全員、售票員、機務、地面服務保障以及安檢員等。工作崗位對應的等級是原來職業技能鑒定的四、五級,以中、初級工為主。
2.崗位技術含量
具有一定技術含量、需要較長培養周期的職業工種主要有機務維修或者安檢。其他崗位都是培養周期不長,不具有較高技術含量且可替代性高的工種,只要有一定知識水平,都能經過短期強化培訓上崗的工作。
3.培養內容和配套證書
原有的乘務員、客運員和貨運員職業資格現已被勞動部門取消,沒有了統一的鑒定標準,各大航空公司或社會上大量的培訓機構對空乘、安全員、售票員、值機員等都可以進行培訓,上崗不需要證書,而安檢和機務維修崗位仍然有上崗證書限制。
4.面臨就業、招工“雙重難題”的崗位
從前期對機場的調研了解到,特別專業的艱苦工作如場道施工等都實行了外包,機場人員流失嚴重且缺口巨大的主要集中在地面服務及安檢兩大崗位。地面服務人員和安檢人員的工作仍具勞動密集型特點,主要原因是工作壓力大,倒班工作,異常辛苦,流動率高,特別是大型和超大型機場規模不斷擴大,來往人流增多,造成了這兩類人員的極度緊缺。
5.目前民航院校實施學徒制試點的情況
我們見到的民航業校企雙方合作的專業崗位主要有空中乘務、安保和安檢專業,但效果不甚明顯。主要在于多是停留在訂單班階段,并沒有完全真正意義上的新型學徒制培養。除了前面講到的工作可替代性強,企業不會在前期額外給付工時報酬外,還有就是空中乘務、安保就業市場供大于求。雖然機場也需要大量儲備人員,但由于這兩個崗位工資待遇相對豐厚,企業不愁沒人愿意來做。這兩個專業在院校培養過程中也有大量學生愿意主動參與訂單班的學習,企業則處于挑揀選擇的強勢地位。而安檢專業從前期培養看,工作艱苦易流動,一旦走上崗位,學生不愿意留下來,機場也留不住,學徒制的一紙培養合同不具有較強約束力。
三、民航業實施學徒制培養的理念與方法
(一)企業要勇于邁出人才培養改革這一步
民航企業多是大型或超大型國企,在人才政策上已沿襲多年的經驗。對一線大量用工的初級崗位如何破解招工難、留人難是個必須要直面的問題。如果出臺一些鼓勵和激勵政策,與業內院校合作,從學徒制改革入手,應該可以逐步實現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雙師聯合培養的機制,否則會疲于天天招人,到處找人,校企不能共贏的局面。
(二)整個民航業要樹立一盤棋理念
我們在前期調研中發現,四川航天職院學徒制合作的企業是重要的航天系國企,整個航天系統原有的航天一家人情結對合作辦學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整個航天教育系統本身升學途徑順暢,既有航天技校,也有四川航天高職,更有四川工業學院和西華大學等本科院校。縱觀民航業也有這種先天優勢,校企雙方如何充分利用并付諸實施,遠比非行業內院校合作要方便得多。
(三)學校要肯于探索學徒制培養的方法
總結我院空港系“東航物流訂單班”及空乘系“春秋航空現代學徒制項目”時發現,所謂的關鍵問題都集中在培養方案上。我們從國內某院校教育部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試點情況看,如果校企雙方培養目標一致,在方式方法上可以有很大的回旋空間,不必過分拘泥。如他們的做法是,學校宏觀掌控、全程管理——企業如員工一樣培訓、考勤、紀律約束并付酬給學生——家長認可企業并了解學徒制的意義——企業與家長達成一致,共同推進學徒制——學生在選擇學徒制培養之前已對企業有充分的了解,同時接受這種學徒制的培養方式,“做中學、學中做”,并可以有重新再選擇(放棄)的權力。具體如下。
1.招生
入學時即由學徒制班級單獨建制,公司參與招生宣講,學生自愿報名,明確學徒班身份。在學校和企業合作基礎上簽訂家長—企業—學生個人三方協議。學制上實行1.0+0.5+1.5的工學交替制,在0.5期間簽訂用工就業協議。協議中明確學徒待遇:(1)發在校生實習補貼(政府或校方預算);(2)發在校生工時費用(按實際在企業勞動成果計)。
2.培養
校企共同培養。根據三年教育年限,講授專業必需的課程內容,其中,無論在校還是在企業,對相互銜接課程互認學分。企業學習期間實行師帶徒、師帶生制度,一對一或一對2~3人,一臺設備1~5人左右。入職培訓前兩個月學習工藝,第三個月上崗,周末上理論課。場地為教室+工廠。學習期間,專業核心課由學院教師講授(1.0),企業線以實訓任務代入,現場講課內容主要圍繞加工任務(0.5開始),學院有經驗的“雙師型”專任教師跟進,結合具體工作任務完成教學工作,企業則完全是師傅帶徒弟做法。暑假學生可以根據企業的生產任務留下來接受培訓。
3.就業
實行雙向選擇,學生自愿,企業也愿意接受的原則,避免糾紛,沒有賠償事項,培訓后學生可以自由選擇。
4.管理
學院和企業都有相關的管理制度,事先教給學生,學校從學徒制試點開始,嘗試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企業從人才儲備角度考慮,實行長期培訓而非臨時用工,提早介入學生準員工的培訓。
學生吃住在學校,單獨成班,單獨宿舍管理,配備專門輔導員進行帶班管理,既有生產現場近距離的企業文化教育,也有班會、社團活動等校園文化的熏陶。學生在企業學習之外由學校進行管理,企業不用負擔,做到了“校中企、企中校”的目標(校企雙方有合作的便利條件,就是校企在一個地域,距離較近)。
(四)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駕護航
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畢竟是試點項目,大家都是在不斷摸索,在實施過程中如何保證各方權益是能否順利推進的有力保障。從我們調研的結果來看,可以建立健全以下相關制度:校企雙方協議(基礎)、學校、企業、家長三方協議(最重要且有實效)、企業導師帶徒協議、學校與學生簽訂的校外實習安全協議、校企定期例會制度、企業安全措施與違紀處理辦法等。從教學方面來說,課程置換表、入職培訓計劃、校企雙方教師和師傅職責、企業考勤表等都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有力武器。
企業新型學徒制不同于傳統學徒制培養模式,主要體現在培養對象、培養內容、培養方式、配套證書和補貼標準幾個方面,缺一不可。培養過程中應根據崗位需求,結合國家職業標準確定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安全生產規范、職業素養等內容。培養方式上采用企校雙師聯合培養,學校工學一體化教學,企業導師帶徒方式等。配套證書為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緊缺急需的培訓證書。我們相信,隨著這項試點政策的持續推行,將緩解越來越多用人單位核心技能崗位招工難以及結構性就業難的雙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