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航飛
摘 要:任務型教學法是以任務為主要手段,強調通過完成任務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目標,使學習者能夠根據量化的標準逐步完成學習任務,進而完成學習目標。本文主要論述任務型教學法的內涵和理論基礎。分析任務型教學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可行性,以及探討了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結果表明,任務型教學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實施是必要的且可行的。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非常有效。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大學體育 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b)-0144-02
任務型教學法是在交際教學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法的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語言習得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之前的研究主要是對任務型教學法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與探討。然而,任務教學法不僅僅適用于語言教學,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是否能適用也是值得深入討論和研究的問題。本文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和幫助,組織教學過程”的教學理念,構建新型的大學體育教學方法。將任務教學法引入高校體育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完成老師設計的任務,從而學會運動技能達到學習效果,使傳統的“被動式學習方”變成“主動式學習”。
1 任務型教學法的內涵及理論基礎
1.1 內涵
任務型教學法從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出發,認為學習是滿足個體內在需求的過程。它調強教學中的情感功能,追求學生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的均衡獲得。它強調了學生在教學中的基本心理滿足,尤其是成就感和影響力,具有較強的情感培育功能。強調學生只有努力學習,并完成老師設計的一系列學習任務,才能達到學習目標,進而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和影響力,當完成目標后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對再學習是一種正反饋。
1.2 理論基礎
從任務型教學法應用于體育教學來看,他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其最重要理論基礎是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和社會建構理論。 關于運動技能形成與發展的研究理論多種多樣,從認知學派的整體結構理論和動態刻板印象的純粹生理學理論等不同角度進行解釋和闡釋。較為經典的以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為基礎劃分方法得出的運動技能形成的三個階段:“運動技能獲得階段(泛化過程)──動作技能改進階段(分化過程)──動作技能穩定階段(鞏固過程)”,最終達到動作自動化。因為在動作技能改進階段伴隨著大量練習任務,所有任務型教學法能夠適用于體育教學和訓練。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這一理論提倡以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它要求學生將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對象轉化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積極建構者。教師從激勵者和灌輸者變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建構主義學習是一種社會互動的協作學習,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新型教學模式。
2 大學體育應用任務型教學法的可行性
2.1 任務型教學法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在任務型大學體育教學中,每一名學生都是任務的參與者,并組成小組或團隊,他們之間共同學習、相互協作和相互監督。在此過程中,他們也要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同時,在體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老師指派的任務,體現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有助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實踐的能力。
2.2 任務型教學法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積極建構者,擔負著執行者和參與者的角色。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協調者和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激發,學生的學習過程帶著任務進行,學生對不清楚的動作技能也可充分利用智能手機和網絡獲得解決,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和交流平臺。
2.3 運動技能的運用主要由任務所始動
在參與運動項目過程中,表現出來完成運動項目的能力體現的就是運動技能,換而言之,當任務需要時才運動技能表現出來。為了形成運動技能,依據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在運動技能形成的分化階段,需要練習大量的單項技能,這時候任務教學法就能體現出它的優勢。有明確的目標性眾多單行技能通過
2.4 采用任務型教學法有利于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
教書育人,育人始終是教育的第一位,體育有獨特的塑造人品格的功能,任務型教學法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習者堅韌不拔、勇往直前、奮勇爭先和團結一致等優秀的意志品質,例如:在籃球教學中,任務目標是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采用接力投籃的方式,要求輪流不間斷每個人投進一球。大家總是不斷從試投失敗中不斷進取,最后直到成功,使學生獲得“運動高峰體驗”,同時也塑造每個隊員的品格。
3 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
結合實際課堂任務,將任務型教學法運用在大學體育課堂中。任務型教學法包括三個環節:前期任務階段,任務循環階段和任務凝練階段。
3.1 前期任務階段
前期任務階段意味著在新課學習之前,老師設計一些任務讓學生完成。通過完成以前的任務,學生不僅要通過自學來學習這門課的內容,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與同學一起探索和談判,掌握與這門課有關的其他知識,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以《乒乓球接發球》教學為例,在上次課結束時布置好兩個預習問題:第一,乒乓球發球的規則是什么?第二,看一張馬琳的比賽錄像,觀察一下他的發球有幾種。第一個問題是知識性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了培養興趣,學生也會在課堂上進行熱烈的討論。通過在預習中設計恰當的任務,學生對學習乒乓球的興趣增強了,對乒乓球接發球的理解也會更深。
3.2 任務循環階段
任務循環階段是任務教學法的核心,主要指根據學習目標,依據學情基礎和學習條件,將學習目標分解沖若干個有步驟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這些任務進行分組討論、練習和糾錯。按照“發布任務a——練習任務a——糾錯提高a——匯報任務a——任務發布b”的循環形式進行。例如:在《籃球單手肩上跳起投籃》課程的學習中,按照動作由易到難的順序設計,要求同學們兩個人為一個,任務a:徒手模仿發力動作練習10組;任務b:向正上方按發力動作順序做原地持球投籃15組;任務c:兩人間隔4米,向斜前方45度投籃發力練習10組。任務隨著動作的難度的增加,最后模擬比賽狀態中的跳起投籃動作。
教師應將上述任務的實施步驟分解, 形成任務鏈,讓學習按照任務鏈完成后獲得技術的鞏固和提高,該階段側重學生的自主練習和同伴間的協作, 。因而, 教師在此階段主要負責指導、鼓勵和監督等工作動。
3.3 任務凝練階段
在規定時間內,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任務鏈學習,此階段老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其中評估的內容主要包括:首先對任務鏈的設計的合理性進行評估,主要指難易程度和先后順序是否合理;其次,對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各項任務的狀況進行評估,主要調查各項任務完成的比例和質量;再次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主要指是否突出重難點,是否達到課程教學目標,是否確實提高運動技能。
綜上所述,任務型教學法應用于高校體育教學中時,應當理論聯系實際,教師還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情特點,探索出能夠滿足教學需求的任務鏈,讓學生喜歡通過完成任務的形式進行自主學習,并達到令人滿意的課堂效果。同時,還要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當然,任務型教學法在任務設計中還存在許多未知領域。我們需要在教學和研究中討論和進行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延偉, 類興艷.任務式教學法對大學體育院系學生籃球技術學習的影響研究[J].體育科技,2015,36(5):161-162.
[2] 劉峻齊,徐興亮.任務驅動法在體育課堂中的實踐研究——以排球雙人墊球教學為例[J].留學生,2016(6):72.
[3] 陳正炎,黃立夫.任務型教學模式在籃球普修課主要進攻技術教學中的實驗[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2):154-156.
[4] 趙洪寧.探究任務驅動法的應用[J].管理觀察,2014(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