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與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2018-06-13 05:43:42李忠斌鄭甘甜單鐵成
廣西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民族地區

李忠斌 鄭甘甜 單鐵成

【摘 要】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民族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現,有機會在新形勢下借助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力量實現加速發展。本文著眼于“不平衡不充分”在民族地區的主要表現,分析其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客觀原因。倡導在厘清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優勢與難點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探索資源的價值實現與溢價機制,將潛在的后發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民族發展;社會主要矛盾;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優勢資源

【作 者】李忠斌,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甘甜,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單鐵成,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武漢,430074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2-0008-00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一論斷是在總結我國發展成就的基礎上,面對未來發展藍圖必須解決的重大矛盾而提出來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綜合國力得以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正在邁入全面小康,引領國際經濟的能力日益凸顯。可以說,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實現了經濟總量的超越,更是在社會、文化、法制、民生等方面獲得了全方位的發展,中國經驗正在變成世界共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充分地認識到,我們的發展也不是盡善盡美的,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因而,認清我們所面臨的矛盾和困難,下更大的決心和實施更有效率的改革去解決,是實現中國經濟再發展的重中之重。

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換來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群眾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個人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的就是,人們在實現溫飽生活后對更高發展需求的向往,即實現更有質量、更加全面、更有尊嚴的生活,由此對我們未來的發展戰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達到二者在目標上的契合,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就擺在了我們面前。解決好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是我們發展戰略的聚焦,亦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彰顯,更是中國未來再發展的基礎。民族地區及欠發達地區作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體現,有機會在下一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中實現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政策傾斜與自主強化的合力下完成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從根本上緩解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1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區域在西部及廣大的民族地區,若以東中西劃分,西部及民族地區必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級”。那么,“不平衡不充分”在民族地區的主要表現是什么,民族地區緣何長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經濟現象,又該如何利用民族地區的稟賦優勢打破這一困局?深刻反思以上問題,是解構與重塑我國“不均衡不充分”局面,加快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前提。

一、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歷史背景與經濟戰略重心轉移

正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要將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辯證統一。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審時度勢,對不同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做出了科學判斷,近70年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大致經歷了六次演變:

一是新中國成立至土地改革完成期間,“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殘余勢力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這是基于穩定新生政權與維護革命成果的需求;二是土地改革完成后至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前,“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這是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時代需求;三是1956年黨的八大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后,“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極富創造性的一次實踐;四是1962年召開的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因歷史原因導致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為主要矛盾”的錯誤判斷;五是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總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此后的30多年里,此論斷成為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制定一系列政策規劃的出發點,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成就;六是2017年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的全新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表述是對我國現實社會變化的理論概括,標志著我國在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上將更專注于深層次、多樣態、精準化的均衡發展。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有其客觀必然性:首先,改革開放以來的可喜成就已將我國推上了新的歷史起點,基本擺脫了“落后”的標簽。以人均GDP與世界經濟總量占比這兩個經濟指標質的飛躍為標志,據統計2016年我國人均GDP為8865.9美元,從世界排名倒數上升至第69位;2016年我國世界經濟總量占比從1%上升至11%,一躍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次,“物質文化”已不能全面反映新時期人們對生活的多層次需求。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為人的需求有層次之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需求已由簡單的、低層次的“物質文化需求”升華為全方位、多層次的“美好生活需求”,更和諧的社會環境、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更宜居的居住環境、更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漸成為人們的新需求;再次,改革開放的非均衡發展戰略為處于經濟發展初期的中國創造了有效的增長極效應,城鎮地區、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近40年的演進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而,不平衡不充分的經濟現象上升為我國經濟社會的主要矛盾,亟待梯度轉移發展的側重點;最后,“社會生產”概念被“發展”理念所替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生產”之所以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在十一屆六中全會被提出,是為了契合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的困境,急需傾全國之力發展經濟。顯然,在“社會生產”顯著提升的今天,該如何謀求全面的“發展”,如何實現有質量、高效率的“發展”,才是社會經濟主要矛盾的表現。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移決定了未來我國經濟戰略重心的導向。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因此,未來我國的戰略重點一方面在農村、農業、農民,在進一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另一方面在城鄉關系的處理上,從要素單向流動的城鎮化,到兼顧式的城鄉統籌發展,再到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接力探索。其中,我國的民族地區由于自然、歷史、基礎設施以及區域條件等綜合因素的局限性,人均GDP、人均收入水平、人均儲蓄水平、人均工業總產值遠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集農村問題與貧困問題于一體的典型區域。可以說,民族地區將是我國新時期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重點與難點區域。

二、“不平衡不充分”在民族地區的主要表現

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總體而言,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其“欠發達”的面貌。民族地區的“不平衡不充分”體現在諸多方面,比較顯著且長期存在的表現有以下三點:

(一)區域發展落差與民族地區內部發展的不平衡

一方面,在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下,東部地區依靠政策與區位比較優勢獲得了快速增長的機遇。根據循環累積因果論,東部地區對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強烈需求促進了收入水平的提升,勞動力與資本相繼涌入,進而引致了一系列新的需求,因此,在循環累積因果的作用下,東部地區進入經濟增長的快速通道。東部地區生產要素在快速流入的同時,初始生產要素原本就比較薄弱的民族地區及欠發達地區,逐漸喪失了原始資本積累,消費與需求進一步萎縮,與東部地區間的經濟鴻溝越來越明顯,形成了我國“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區域發展的不平衡; [2 ]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環境與歷史上城鎮格局的限制,民族地區城鎮數量稀少、密度低、分布不均。2015年,民族八省區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僅17個,50-100萬人口的大城市僅10個, [3 ]集中財政力量建設的少數大城市輻射半徑小,帶動能力弱,形成了民族地區內部“若干大城市快速發展”與“絕大多數鄉村長期滯后”的不平衡發展格局。

(二)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的不充分。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根基與依托,而受“民族性”影響,少數民族的社會組織形態多以血緣關系為中心的差序格局呈現,本族的文化、習俗、經驗作為被歷史反復驗證過的規則,被少數民族社區認同并傳承,其經濟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仍從屬于自然經濟時代的經濟關系,缺失自發形成現代產業的需求,以及培育市場經濟關系的環境與基礎要素。在推動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民族地區的產業選擇多聽從行政指揮,產業體系扁平,以“移植型”或“嫁接型”工業、同質化的旅游產業、特色產業為主,產業發展不充分,區域帶動能力有限。首先,央企主導的“移植型”或“嫁接型”工業,主要目的在于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與民族地區的經濟基礎與生產要素存在明顯的二元結構,產業的溢出效應有限;其次,民族地區觀光式的旅游產業極易陷入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從單一線路的觀光式旅游轉變為全域旅游是旅游產業的未來趨勢。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仍有諸多難點需要解決,例如民族文化的挖掘及其經濟價值的轉換路徑,旅游產品的體驗式開發及其全景化設計,旅游線路的覆蓋及其空間優化等等。

(三)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不充分

傳統的社會進化論認為,從農業社會步入工業社會,從自然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所以,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是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也因此被貼上“欠發達”的標簽。但需要注意的是,民族地區有其發展的特殊性,有其獨特的社會結構與不可替代的文化資源、生態資源。由于此類優勢資源難以直接轉化為經濟價值,因而被傳統的經濟發展要素邊緣化,或是處于被豢養的狀態,將保護作為此類優勢資源的第一要義,缺乏將文化資源、自然資源轉化為具有增值潛力的文化資本、生態資本的有效機制。與此同時,民族地區的教育、醫療、就業、培訓、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基礎公共服務發展不充分,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求,抑制了人力資本積累。從根本上來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需要依靠文化資本、生態資本以及人力資本的合力,然而,這三類資本在民族地區仍然十分薄弱,既缺少切實可行的優勢資源經濟價值轉化機制,也缺少一系列緊密的社會公共服務網絡提升人力資本,導致民族地區啟動循環累積因果的動力不足。

三、民族地區長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長期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現,究其原因,筆者將其分為以下三點:

(一)根本原因:民族文化的“顯意識”對市場經濟關系的抵抗

從某種意義來說,人的經濟行為是其所屬文化對物質世界的“顯意識”反映。尤其在民族地區,文化通常作為一種隱性的主觀精神變量,通過人的經濟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資本、技術、勞動等傳統生產要素的作用效果,最終影響了同一文化區域的經濟績效。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各不相同,所以即便采取相同的政策路線,對于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而言,也會在增長績效與增長路徑上產生明顯的偏差,這在一定程度上歸結于文化的多方向、多維度屬性。例如,對于具有重商主義的地區而言,文化是驅動力,正向促進了經濟方針與政策路線的實施效果。但對于民族地區而言,文化是族群為了與生存環境相適應而總結出的一套準則,當外來的“先進”經濟關系試圖切斷并淘汰這一“落后”準則時,文化的“顯意識”為了維護族群與生存環境長期以來的“意義”,會對政策行為產生反向的抵抗力,從而折疊了部分經濟方針與政策路線的實施效果。因此,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長期以來的發展不充分,與民族文化的“顯意識”對市場經濟關系的抵抗有著較高的相關性。

(二)直接原因:財政支持與自我建設能力的不足

不少學者認為,加大財政支持與人力資本投入是解決民族地區發展不充分的兩條關鍵路徑,但現實則較為嚴峻,民族地區不僅人力資本存量不足、自我發展能力弱,而且財政投入的資金缺口巨大。以民族地區的城鎮化建設為例,若以50%作為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則芷江、新晃、鳳凰、花垣、龍山地方財政投入的資金缺口預計將達到65、100、50、100、58.6億元之巨。[3 ]現行的市場機制取代了計劃經濟時代統一、均衡、無償的資本輸入方式,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資本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流入到經濟效益高的地區和產業,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政策傾斜僅能從稅收減免、利率優惠、轉移支付等手段入手,扶持力度有限,無法滿足民族地區跳出貧困陷阱的最低資本投入量。

(三)客觀原因:歷史與區位條件的限制

由于歷史與區位條件的影響,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先天不足。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絕大多數民族地區一直處于落后狀態,新中國成立前,部分民族地區仍處于奴隸制社會甚至原始社會的末期,社會制度上遠落后于非民族地區,在直接跨入社會主義后,諸多社會發育上的短板制約了民族地區的發展,例如人力資本的不足、科技與創新水平的滯后以及其他社會事業的長期落后;從區位條件來看,我國民族地區主要集中于山區以及邊疆地區,交通閉塞且生態環境脆弱,例如西南地區的熔巖地貌、新疆的干旱沙漠地貌、青海的高原地貌。且呈“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幾乎沒一個縣或市是由單一民族構成,社區的文化、宗教成分復雜,增加了走出貧困陷阱的難度。

四、民族地區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優勢和難點

民族地區有其自身發展的特殊性,經濟的滯后與資源的豐裕并存。因此,最大限度地發揮民族地區資源優勢、政策優勢與后發優勢,集中力量突破難點,是民族地區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有效路徑。

(一)民族地區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優勢

1. 文化資源優勢

我國民族眾多,異質性文化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民族文化總量豐富。我國55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異質性特征,甚至不同區域的同一民族,也會由于歷史沉淀與生存環境的差異,在文化上體現出一定的特殊性;二是民族文化種類繁多。既有以物質形態呈現的顯在文化,例如特色民居、民族服飾、生產工具,也有以非物質形態呈現的隱性文化,例如民族的審美觀、價值觀、倫理觀,也有本不具備具體形態,但能以人為中介展現出的弱隱性文化,例如民族歌舞、特色飲食、民族手工藝品等;三是民族文化開發形式的多樣性。文化產業是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的物質載體,文化產業有包容性、多業態的產業特征,具有多種實現形態,包括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藝術創造、民族音樂歌舞創作等創新形式。自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動力”以來,文化產業日益繁榮,成為了解決就業、擴大內需、調整結構的重要產業,也為彌補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的不充分提供了契機。

2. 自然資源優勢

民族地區自然資源優渥,是我國重要的資源富集區、生態屏障區以及水系源頭區。其中,森林資源蓄積量占全國總量的47%,水力資源蘊藏量占全國總量的66%,草原面積占全國總量的75%,我國絕大多數的礦藏資源也主要集中于民族地區。[4 ]1-3然而,民族地區理論統計上的資源優勢尚未完全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不少民族地區的政策執行者對發揮自然資源優勢的認識,還停留在拼資源、拼能耗換GDP的基礎上,嚴重威脅民族地區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民族地區的貧困是“富饒的貧困”,民族地區的發展不充分是“沉睡資本”盤活方式的不充分,如何優化資源經濟的發展方式,探索自然資源的資本化運作模式,是解決民族地區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方面。

3. 政策優勢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地區面積大,人口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55個民族自治縣占據了國土總面積的64%,13億的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已達到1億多人。[4 ]1-3但同時,民族地區也是我國扶貧攻堅的重點區域,有著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總體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民族地區先后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連貫的扶持政策,大致分為以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5年,為了改變計劃經濟時代民族地區農牧業經營體制缺乏活力的現狀,我國政府制定了相關的經濟激勵機制帶動民族地區減貧;第二階段,1986-1993年,主要利用項目開發與優惠政策推進民族地區的減貧,包括以工代賑項目、溫飽工程項目、農區扶貧專項貼息貸款項目,以及稅收優惠、信貸優惠、經濟開發優惠等相關的經濟扶持政策;第三階段,1994-2000年,在民族地區開展的八七扶貧攻堅,民族地區貧困率由1995年的15.6%降至1999年的8.7%;第四階段,2001-2011年,對民族地區的政策扶持進入到重點扶持特困民族地區的階段,極大地改變了民族地區貧困落后的面貌。但與非民族地區,尤其是與東部發達地區的橫向對比,民族地區仍存在明顯的不平衡不充分;第五階段,2012年至今,民族地區步入脫貧攻堅的決勝階段,中央財政對民族地區的扶貧資金投入大幅提升,占全國總投入水平的42.7%,平均每個村的投入達到230萬元。[4 ]1-5與此同時,對民族地區的扶持政策也更加貼近于國家宏觀經濟的總體趨勢,更加注重政策的外部扶持與民族地區自主發展能力的結合。除此之外,近年來開展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規劃、“十三五”民族地區與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以及國家級頂層戰略“一路一帶”,都為民族地區的充分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4. 后發優勢

后發優勢是后進地區獨有的一種勢能優勢,主要體現在發達國家或地區與后進國家或地區并存的前提下,后進國家或地區通過吸取前者的經驗、教訓以及其他方面的先進要素,在經濟效率上實現趕超。在以往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下,發達的東部地區與相對滯后的民族地區并存,民族地區的后發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發展理念的后發優勢。東部地區在發展理念上為民族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例如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導致的環境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社會信用環境問題等,嚴重威脅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民族地區應認清東部地區發展理念上的誤區,重新認識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以及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重構民族地區的發展理念;二是技術方面的后發優勢。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民族地區可積極引進發達地區的先進技術,在吸收、消化已有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創新,為產業發展注入鮮活動力;三是制度方面的后發優勢。東部地區經濟的起步源于改革開放時期,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變革中,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較弱。而當前,我國已經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民族地區面臨的制度環境要優于東部地區的早期發展時期。但需要注意的是,后發優勢僅表示一種潛在的可能性,要想將這種潛在的可能性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緩解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民族地區發展不充分的矛盾,還需要民族地區具備一定的基礎能力,為潛在勢能的釋放創造條件。

(二)民族地區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點

1. 民族文化資源經濟價值的實現與溢價難度大

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是民族地區的優勢資源,但民族文化資源具有特殊性,其經濟價值的實現與溢價難度較大:一是不同民族文化資源的多樣態。以物質形態呈現的顯在文化與弱隱性文化通常被設計為低層次的觀光旅游產品,以非物質形態呈現的隱性文化則較少被利用。由于民族各異、民族文化資源的形態各異,使得民族文化資源難以被設計、生產、運營成標準化產品。加之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體系的不健全,多以低層次的觀光旅游產業為主,限制了民族文化資源通過品牌化的運營機制,包裝為具有經濟價值及溢價功能產品的空間;二是民族文化資源的脆弱性。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但傳統民族文化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在與外界社會頻繁交流的過程中,極易產生文化的異化,造成傳統民族文化的變遷與偽文化的出現;三是民族文化資源的相對封閉性。民族文化的產生與少數民族生存的環境息息相關,是特定族群在特定環境下長期積淀而成,具有顯著的地域性、族群性以及封閉性特征,這些特征客觀上制約了此類資源的市場化、資本化運作,幾乎很難簡單地放在市場化環境下創造經濟價值。

2. 民族地區的資源詛咒

傳統經濟增長理論認為,資源豐裕的國家或地區具有比較優勢,有助于從優勢資源的開發中實現經濟增長。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區域的資源豐裕度與經濟增長并不一致,資源詛咒假說由此被提出。資源詛咒假說認為自然資源豐裕的區域往往伴隨著經濟的低增長或負增長。我國民族地區自然資源優渥,但經濟發展長期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量研究表明我國民族地區存在資源詛咒現象,加之我國自然資源的產權制度不明晰,極易產生一系列負效應:一是過度依賴資源滋生的尋租行為,造成資源的浪費與掠奪式開發;二是過度依賴資源會對其他生產要素產生擠出效應,抑制了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的投入;三是過度依賴資源導致技術與制度創新的疲乏,扭曲了生產要素的流動方向與配置效率。由此可見,豐裕的自然資源是民族地區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優勢,但如何避免落入資源詛咒卻是難點。

3. 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艱巨性與復雜性

實現經濟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一個側面,更重要的是,要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民族生命力可持續性的統一。所以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涉及文化包容性、生態可持續性以及釋放潛在內需的社會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極具艱巨性與復雜性。此外,民族地區內部結構差異巨大,是我國異質性特征最強烈的區域,很難用一種模式或固定的思路解決不同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需要因地制宜、分步推進,有針對性地進行小范圍的試點與推廣。

五、新形勢下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對策建議

新形勢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為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帶來了歷史機遇,民族地區要在充分認識自身文化資源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后發優勢的基礎上,將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發展,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差異。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四點對策建議:

(一)盤活文化資源,探索溢價機制

民族文化資源是民族地區獨有的優勢資源,但目前缺乏有效的開發與市場化、資本化的運作機制。縱觀文化產業起步較早的國家,文化產權或知識產權的認定與保護是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區域文化產業與文化企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我國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豐裕,但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筆者認為,我國民族文化資源的發展需要經歷三次質的飛躍:一是民族文化資源經濟價值的實現。市場化是經濟價值實現的基礎,而明晰的產權制度是市場化的前提。因此,此階段的核心問題是民族文化產權的權屬設置,民族是文化的所有者,但我國的民族分布形態以大雜居、小聚居為主,民族成員較為分散且人員復雜,致使民族文化的產權主體虛化,不利于民族文化經濟價值的實現。為此,需要構建合理的民族文化產權分置結構,可將民族文化產權分為所有權與使用權:文化的所有權由國家代民族授予某一區域的地方政府,文化的使用權由地方政府授予企業;二是民族文化資源的價值溢價。價值轉換與品牌化是實現民族文化資源價值溢價的關鍵環節,只有將文化資源的核心價值放在經濟領域,將其轉換為服務、商品、旅游才能實現溢價。與此同時,品牌化也是民族文化資源價值溢價的重要途徑,但目前地方政府對民族文化產業品牌化的認識不足,甚至簡單地認為文化產業就是吹拉彈唱,沒有意識到文化品牌的塑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方面,既包括對民族文化特色的凝練,也包括品牌影響力的立體化擴展,甚至包括人才、技術、資本等一系列品牌支撐體系的構建;三是民族文化資本的金融化。當民族文化資源進入到高級階段,從資源轉化為資本后,民族文化產業不僅具有消費屬性,同時還將具備了一定的投資屬性,有條件在公開、自由的平臺下實現市場價值,逐步向金融化的方向探索。

(二)完善產權制度,避免資源詛咒

豐裕的自然資源是民族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優勢資源,但傳統的用環境換GDP的資源開發模式給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威脅。新時期,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開發應優化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完善民族地區自然資源的產權制度。產權明晰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基礎,但也是最為敏感與棘手的問題。我國自然資源的產權主體為國家或集體兩種形式,產權主體的虛置導致自然資源在利用時的矛盾,容易滋生尋租行為,以及自然資源的破壞。因此,民族地區自然資源的產權改革應向產權主體結構的合理、產權邊界的清晰、產權權能的完整、產權流轉的流暢以及利益格局的合理方向進行,為民族地區優勢資源的開發提供有效的產權制度保障;其二,延長民族地區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產業鏈,拓展資源產品的精深加工,形成資源產業集聚,避免僅依靠初級產品拉動經濟造成的擠出效應;其三,完善民族地區資源有償使用與生態補償機制,當前民族地區生態資源的有償使用與補償制度仍存在諸多不足,立法嚴重滯后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例如生態補償的責權劃分不清晰,生態補償管理體制的行政色彩過重等,亟待建立有效的生態補償監督管理機制。

(三)調動后發優勢,釋放潛在勢能

后發優勢僅代表一種潛在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構建相應的基礎條件,增強民族地區的自主發展能力,可從人力資本、技術、制度三個方面著手:其一,人力資本的積累。舒爾茨認為改變窮人福利的決定性生產要素不是空間、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質量的改善和知識的改進。[5 ]但人力資本作為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在民族地區依然較為薄弱,需要以財政投入為主線,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引導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改善民族地區的教育環境、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以及醫療環境;其二,技術的創新。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民族地區還存在較大的技術缺口,政府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彌補:一方面是通過轉移支付,直接支持企業創新與人力資本投資,另一方面是改善民族地區的創新環境與基礎設施,引導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提高技術創新的外部性;其三,制度優化。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體制改革的深水區,民族地區可借力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優化民族地區的生產關系,創新發展民宿專業合作社、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特色農業合作社等有助于發揮民族地區資源優勢,有助于提升農民收入水平的集體經濟組織形式。

(四)明確發展理念,走定制化路線

經濟發展不等同于社會發展,民族地區尤為如此。新時期,民族地區在加速發展的同時,要認真吸取東部地區的發展經驗與深刻教訓,樹立與民族地區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發展理念: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要以人為本,協調好經濟理性與少數民族人口的意愿;以文化為脈,處理好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關系;以生態為基,維護好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間的平衡;以耦合共生為目標,將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此外,基于民族地區生態、文化、社會結構以及民族關系的復雜性,民族地區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時,不能以追趕GDP為目標,不得在利用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優勢資源時,不顧條件地制定以犧牲可持續性為代價的發展目標。而是要淡化經濟數字,分階段地推進優勢資源的開發與資本化過程,因地制宜地探索差異化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何成學.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演變[N].中國民族報,2018-1-12.

[2] 孫懷平,趙明.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構成研究——以江蘇省淮安市為例[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

[3] 李忠斌,鄭甘甜.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的現實困境與模式選擇[J].民族研究,2017(5).

[4]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研究室.統一多民族的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中國少數民族》序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 李天華.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扶貧政策的演進及特點[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網.http://www.hprc.org.cn/gsyj/shs/ssmzf/201707/t20170712_400004.html.

ON THE CHANGE OF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TIONS AND

TO ACCELERATE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Li Zhongbin,Zheng Gantian,Shan Tiecheng

Abstract:The nineteen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has pointed out that“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 in our country has changed in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rowing demand for better life and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A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minority areas can seize this opportunity to accelerate development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change of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ocusing on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unbalanced and inadequacy”in minority area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ssential cause, direct cause and objective elements of its long-term existence, it advocates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dominant resource and to explore the value realization and premium mechanism of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identify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fficulti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turn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into pract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se minority areas.

Key word: ethnic development;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minority a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dominant resources

〔責任編輯:陳家柳〕

猜你喜歡
民族地區
四川民族地區公安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研究
如何促進提升民族地區小學教育教學質量
連片貧困地區高校電子信息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38:44
“中國夢”在民族地區醫德教育中的現實意義初探
科教導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29:30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單片機課程教學現狀與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現狀調查研究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56:26
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
民族地區城鎮規劃現狀淺析
旅游產業助推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區“一類模式”小學漢語文教學質量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国产第一页亚洲|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一区 |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在线小视频|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色婷婷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亚洲男人在线| 久久无码av三级| 亚洲人成高清|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性爱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天天综合网在线| 永久天堂网Av| 成人午夜网址| 青青青草国产| 国产人人射| 久久美女精品|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91视频99| 在线亚洲小视频|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网| 美女被操91视频|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色悠久久综合|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成人国产免费|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xx|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欧美久久网|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亚洲区一区|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影院a级片|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99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h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中文字幕2区| 欧美五月婷婷|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在线无码九区| 狠狠操夜夜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