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
摘 要:信息時代,初中數學微課教學模式得到了很廣泛的應用,微課教學模式在初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在于提高知識傳輸效率,同時對于學生獨立思維的培養也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微課教學模式也為教學內容的有效預習、復習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本文根據現階段初中數學微課教學特點,對初中數學微課教學實踐工作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以望為初中數學微課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依據。
關鍵詞:信息時代 初中數學 微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8)04-0-01
前言
新課程的改革推動了團場各學校教學觀念的更新,相應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的優化,更傾向于自主探究的知識學習模式,而這一優良特點為初中數學微課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了依據。微課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不僅優化了課堂教學方式,而且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主動性,從而為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一、微課數學教學特點
微課教學主要來自于計算機教學模式與翻轉課堂理念的結合,其在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應用不僅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且也可為整體數學知識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動力。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微課教學模式的實施可針對某個教學重點進行微型視頻的制作,一般視頻時長在5分鐘左右。而微型視頻的有效應用,可為微課件教學、微練習等過程提供高效的渠道。微課數學教學將教學與練習過程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以此展開了教學反思、學生反饋、教學設計、課件制作、教師點評等教學工作,為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初中數學微課教學也可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明確的學習目標,從而在特定的教學設計目標的指導下,開展更加多樣、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微課教學在數學課程教學的實踐
1.課前預習
初中數學知識在整體的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過渡作用,而在新課標實施以來,初中數學知識加強了對數學應用知識的較大,即強調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進行數學課程的學習,便于新知識點的有效啟發。因此在進行微課視頻制作時,教學人員可在新課程相關知識與已教導舊知識點之間搭建一個高效便捷的橋梁,通過相關微型視頻的制作,提高學生課前復習質量,進而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依據[1]。如在《角》相關數學知識教學指導時,在以往知識教學過程中,學生已掌握了直線、線段、射線等相關知識,而角則是線段等基本平面圖形知識的進一步深入,因此在進行微課視頻制作時教學人員可將兩者進行有效的聯系,并在“基本平面圖形”這一大框架下進行講過圖形知識的講解。基于初中學生性格活潑、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點,可利用直觀圖形演示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注意力。在課程講解過程中,教學人員可在微課視頻中設置相關的動態圖像,并組織學生進行相關問題的思索,如根據圖像思考角是什么、在圖像中有哪些較為熟悉的平面圖形、生活中有相關的圖像么、圖像中平面圖形的共同特點是什么等,結合適當的問題引入,在微課課件具體平面圖形中促使學生對“角”的相關知識有更加直觀的了解,隨后可根據課程進行階段開展相關的動畫演示,促使學生對“角”的相關定義有更加詳細的了解,如直角、周角、平角等。
2.課后復習
在利用微課視頻進行課堂知識傳輸的同時,微課教學模式在課后知識復習過程中也發揮著良好的作用。教學人員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及課堂微課視頻設置相應的課后評估習題,在課程教學結束之后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測。如在進行《原點對稱坐標》知識教學完畢之后可設置相應的課后習題進行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如在圖中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ABC繞原點順時針旋轉45°后的圖形,并寫出B、C的對應點坐標;若直線BC與X軸、Y軸分別交于B、C點,則將△BOC繞點B逆時針旋轉45°之后得到后的圖像坐標分別為多少等,在相應微課動態視頻的課后知識點復習過程中,學生可更加詳細的了解相應知識點來源及變換模式,從而便于提升數學學習知識學習興趣,在常規知識復習之后也可以就相關知識線進行適當變換,然后進行舉一反三,促使初中數學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新課程教學理念對初中數學的實用價值進行了進一步的強調,因此在初中數學微課視頻制作時,教學人員也可設置一些關于生活的例題,促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過程中接觸到更加多樣、豐富的數學實用知識,為學生數學應用知識架構的建立和完善打下基礎。
3.重難點突破
基于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數學知識的詳細了解仍有一定的難度,以往教學人員在進行重難點解析過程中大多通過典型例題的重點講解進行,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重難知識點的有效理解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會導致學生對重難知識點產生畏懼心理。而利用微課教學方法,教學人員可將重難知識點進行微課視頻的制作,并將其發放到相應的網絡終端,便于學生隨時隨地的進行重難知識點突破[2]。如在進行《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課堂知識傳輸時,大多數學生并不能清晰準確的了解常數對函數圖像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教學人員可進行專題教學視頻的制作,通過對常數符號變化及拋物線位置特點的專題分析,結合PPT、幾何畫板等軟件將課程中二維的教學數據轉化為具體的三維模型。在實際課程講解過程中,為了保證微課教學效果,教學人員可根據內容呈現情況進行適當的聲音配置,如在二次函數圖像與常數a之間關系的分析過程中,可通過改變a的大小促使拋物線呈現不同的形狀,如當a出現大于0或者小于0等情況時,拋物線的開口會呈現不同的方向,從而促使學生對常數a與拋物線位置之間的關系有更加清晰明了的體會。
總結
綜上所述,信息時代的到來推動著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初中數學教學模式改革應在以往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根據微課教學實施情況,教學人員也應不斷進行自我提升,促使自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逐漸滿足微課教學模式應用的需求,然后結合實際環境情況,將現有的教學環境、教學方式與微課教學模式進行有機結合,為初中數學教學課堂質量、效率的同步提升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何春娟, 鐘志榮, 李國良. 微課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 教育信息技術, 2016(7-8):144-146.
[2]陳虹. 初中數學微課教學實踐[J]. 社會科學:引文版, 2017(7):0010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