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香
摘 要:立德樹人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改進教學策略,提高課堂實效性。要注重以身示范,讓學生有榜樣;教學以德為先,讓學習有目標、有方向;教育注重實踐,讓學生有感悟、有收獲。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德育;教師示范;以德為先;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4-0011-01
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奠基時期。德為立身之本,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為先”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學最根本的目標是實現和促進學生的道德素質發展,為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堅持“德育為先”。
一、以身示范,引領學生成長
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任務是“育人”,也就是“教書育人”,或者說是通過“教書”來“育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的這句話,對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就是想教好學生,自己必須先做出表率,以良好的道德品質為榜樣去影響和引領學生。例如,教學“我送老師一朵花”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老師所付出的辛勤勞動,讓他們能夠理解和尊重老師,體諒和關心老師,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安排了以“我與X老師”為主題的思想交流活動,讓學生們講述一段自己與老師之間曾經發生的難忘的故事。大家通過講述交流著心得體會,為“我送老師一朵花”的教學打下了情感基礎。學生們的情感因素被調動、師生之間的記憶被喚起后,教師再講述師恩、師德,就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這節課最能體現一名教師在學生們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假如沒有日常對學生無微不至的愛,不注重自己的言傳身教,學生怎能從內心說出“謝謝”“老師,您辛苦了”呢?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只有憑借自身的品德操守和辛勤付出,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常言道,“正人先正己”,教師要想教出德才兼備的好學生,首先需要自身品德高尚、知識淵博,這樣,才能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的內心,然后才考慮教學的方式方法問題。
二、以德為先,把握樹人方向
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為“德才兼備”的人,德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常說的“有才無德”,就是德育缺失的結果,只有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先立德后立人,才是教師應該堅持的正確的育人方向。例如,教學“我做志愿者”一課時,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并沒有把做志愿者的知識和技能作為教學重點,而是把做志愿者的動機和原因當作關鍵內容,首先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做志愿者”,讓他們明白,一個人不能只是為了自己而活著,一個完整的人,既是自己的,也是社會的,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只有幫助學生理解做志愿者的價值和意義,才能讓學生明白做志愿者的本質。有了這層基礎和鋪墊,就解決了學生的“思想問題”,從而成功喚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爭做志愿者的主觀愿望。在接下來的“怎樣才能做好志愿者”的教學環節,學生的學習就會更加投入、有效。
“以德為先”不僅僅是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方向,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德,能夠入心、走心,能夠讓一個人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擁有更持久的耐力。一個人,有了“德”,才會有“才”發展和成長的土壤。
三、以做為要,增強教育實效
“實踐出真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基礎上,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為更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要求,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按要求去做,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加深理解和感悟、提高認知,在做中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才能真正讓“德育為先”落地,才能把“德”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品質。例如,教學“我來做市長”一課時,教師沒有把教學局限于教室這“半畝方塘”,沒有更多地給學生灌輸概念和理論知識,而是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把課堂搭建在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開闊眼界、提高認知,從而有效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們參觀“城市未來規劃展”,然后在公園開展“我做小記者”活動,讓學生們以小記者的身份,征求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對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意見及建議,讓學生切身體會和感受“社會”這一概念,從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最后,再回到課堂,讓學生們以“假如我來做市長”為題發表“施政演說”,對城市建設和管理展開討論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行勝于言,實踐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是最終的學習目的,特別是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為重要。引導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往往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校軍場”,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堅持以德育為先,把德育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從教師到教學,從課堂學習到社會實踐,從知識學習到內化于心靈,教師都要始終堅持把“德”深深根植于學生內心,正所謂只有“根紅”才能“苗正”。
參考文獻:
[1]李斌雄.正確認識和處理“德育為先”與“教學中心”的關系[J].中國德育,2013(05).
[2]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