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轉型與創新為我國體育注入了活力,我國體育具有了產業、商業等多重屬性和價值。體育社會學迎來了走上學科前沿千載難逢的機遇。但目前的體育社會學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與解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如何將體育學改革與社會學研究進行深入探析,形成對中國社會轉型及創新的獨特貢獻,是十九大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的一個兼具理論與實踐價值的時代命題。
【關鍵詞】體育教育 教學改革 體育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015-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 顯而易見,體育事業是一項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工程,是實現中國夢神圣而光榮的偉大使命。體育強國,就要將體育教學與社會學緊密結合,將體育教育事業融入到“中國夢”、“體育強國夢”大格局中進行改革與創新。
“社會化”是體育社會學的主題,體育事業的發展和創新需要社會化的發展與自我改良,體育專業與體育教學本身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促進社會成員的參與度及認知度,讓教育及改革得以健康有序地開展。
廣義上講,體育社會學隸屬于社會學,其自身的改革與創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夯實社會學的成果。作為體育院校開設的基礎理論必修課,體育社會學的改革和發展與國家體育發展的大環境息息相關。體育社會化屬性不僅滿足人們對于體育的需求,還要形成一套清晰完整的理論體系,便于達成既定的改革成果。
一、我國體育社會學存在的問題
1.理論性過強
為實現體育強國夢,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研究逐漸步入新時期,朝著科學化、規范化的道路上發展。這是體育教育工作者以及學科研究者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完善得來的,是促使體育事業和學科創新的重要內容。全國各大院校對體育社會學普遍關注,也在通過各種措施進行改革與創新。
體育社會學和其他學科一樣,都需要明確所要研究和學習的對象。所要考量的關鍵不是研究什么或者忽視什么,應該是用什么樣的創新方法和標準作出調整和改變。
體育社會學課程是對理論知識的系統闡述,著重強調體育知識的邏輯性和完整性。學習者最主要的目的是加深對體育社會價值的理解,讓其樹立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并學以致用更好地服務社會,為體育強國夢作貢獻。
理論知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實踐,但目前體育社會學課程的知識點過于抽象難懂,呈現給學習者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相距甚遠。如此一來,對于社會學基礎薄弱、體育知識匱乏的學習者而言,無疑增添了學習的難度。
2.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隨著體育改革的深入,體育理念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更新,帶來的不僅是體育學科的繁榮,體育社會學的發展與社會的關系也愈加明顯。加之體育在社會發展中引申出來的問題,需要借助體育社會學的理論進行解釋和完善,這就要求在完善和改進學科研究方法的同時還要對教學方法予以跟進。
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動下,體育專業學習者僅僅掌握理論知識顯然已經不夠,更多地是通過學習和老師的傳授獲取到最新到知識,更多的是參與社會實踐。從我國目前體育教學的現狀看,過于強調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習者大部分情況下接受的是“被動學習”。如果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及時進行調整,學習者就缺少對理論知識的體驗與實踐,長此以往,學習積極性必然會被削弱。這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阻礙體育社會學發展的“絆腳石”。
二、體育社會學改革創新建議
我國體育社會學起步較晚,相較于國外體育社會學的發展,我國的體育社會學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都與國外相差較大,長期以來部門高校都不開設這門課,因此,我國在體育社會學研究方向也都較晚。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體育現象。
1. 抓重點——對研究方法進行全局考量
體育社會學作為社會學的分支,集調查、觀察等方法為一體。對其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在參考其他學科優勢的基礎上,加強其與社會實踐的關聯,防止與社會發展存在邊緣化的情況。在日常教學中,多采用社會學的全局視角進行考量,在參考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定性的分析、實際的參與等方式,對體育教學中的不足和改進空間進行全局評判,從根本上抓住改革的核心重點,達成革新的目的。
2.補短板——對研究內容多維度考量
對于體育社會學的研究應該多維度、多視角的展開。按照以往的經驗,我國體育社會學存在單一性、局限性,致使學科發展緩慢。為此,可以從理論、政策、社會評價等多角度進行改進。體育教學和學科改進想要達成目標,首先應該分析當下的社會政策、理論支撐,這是為了確保改革能與新時期社會發展相互統一。其次還要厘清學習者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社會生產力等諸多因素,目的是取長補短。最后,要考量社會精神文明與體育之間存在的關聯度,在十九大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文化差異性不容忽視。不同地區的體育存在不同的特征,需要多維度地進行跨地區、跨文化的深入探析,找到各自不同的發展特性,順應學科的發展,夯實內容研究的基礎。
3.情景互動——實踐是第一生產力
誠然,學習者汲取并吸收知識離不開日常生活的實踐,體育專業教學同樣如此。體育社會學的改革絕不能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生硬灌輸,傳授者應該與學習者建立情景互動,通過設置某一場景,將學習者置入生動的教學環境中。比如對社會體育屆人士進行訪談、參觀體育場所和設施、帶領學習者去體育館或健身場所做指導等。讓學習者多參與社會活動,從中感知體育事業的魅力,讓體育改革卓見成效。
總之,隨著體育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以及體育強國夢的深入人心,在體育專業教學中各種創新的因素會接連不斷,新的教學方法和研究實踐,標志體育社會學已步入新時代,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不忘初心,凝心聚力,開啟我國體育事業改革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2017.10.8
[2]田慶柱.當前形勢下我國體育社會學發展狀況之探微[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4):174-175.
作者簡介:張旭(1985.5-),男,民族:漢,吉林,博士,講師,吉林體育學院,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