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
摘要:語言做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文化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同時語言也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媒介,在一個民族中,語言與文化兩者的關系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因此,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外語教育的一個重點教學內容,也是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有一個良好的英語文化意識對自身的英語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高中英語;文化意思;有效培養
文化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服務于語言教學。文化教學的教學目的是培養老文化意識。《英語課程標準》作為高中的英語教材,將“文化意識”納入高中階段英語教育的教學目標,對文化意識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那么,文化意識的概念是什么呢?又如何培養高中生的這一意識?這要求高中教師要潛心進行跨文化研究,在日常教學中,講授基礎英語知識時又能結合其他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文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針對教師開展文化意識教育進行分析。
一、結合詞匯內容,感受不同文化差異
詞匯作為語言的存在的基礎因素,是語言得以生存的保障。詞匯是不停變換的,往往隨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改變而改變。伴隨著現代社會不斷發展,不斷出現的新詞匯取代了舊詞。根據詞匯的這一特點,高中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時時更新詞匯,根據所學內容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文化差異,幫助學生培養一個良好的文化意識。
每個英語詞匯背后都有一個背景知識,這些詞匯包含的知識與中國古典文化中的詞匯知識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適當的給學生進行一些文化知識的輸入。比如:“peacock”翻譯成中文是“孔雀”,孔雀在中國代表吉祥喜慶,孔雀開屏寓意著吉祥如意,但這個英文詞在英文中是形容一個人洋洋得意,自我炫耀夸贊的人。例如“the young peacock(狂妄自大的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做為一個經典圖騰,被人們賦予權力和尊嚴的象征,在英語詞匯中“龍”是“dragon”,在西方國家龍的寓意與中國截然不同,龍是邪惡象征,因此,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與“龍”有關的詞語是,要注重語言的差異。
二、通過閱讀教學,了解文化背景知識
在學習一門語言時,了解這門語言的文化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英語教學中到閱讀教學,每一篇閱讀文章都包含了大量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被選在高中英語教材中的閱讀課文,往往都帶有濃郁的英美等西方文化色彩。正因為文章包含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導致很多學生閱讀起來很是吃力。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效果。
比如,西方國家的宗教問題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是一個教學難點。教師在教學中,要著重給學生講解有關西方宗教信仰的相關文化知識,讓學生有一個大致了解,否則會嚴重影響學生閱讀相關的英語文章。我們以“He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這句為例,如果只看詞翻譯,中國學生在不了解宗教文化的情況下根本理解不了這句話的意思,會疑惑,為什么一個人不吃魚只玩游戲的人會是可靠的呢?然而這句話出現的“to eat no fish”并不是吃魚的意思,這是有典故的,相傳在伊麗莎白女王時代,基督教的信徒為了表達自己對政府的忠誠,反對羅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魚的習俗。所以,這個短語的引申義是“忠誠”的含義,“to play the same”和“to play fair”這兩個短語是同一個意思,可以翻譯為“他為人忠誠,是值得信賴的”。在西方,很多人都是基督教的信徒,所以《圣經》里的許多故事都被引用在各種文章里。因此教師在該類型的文章時,要先給學生介紹文章中與宗教有關的典故,以及這些典故背后的來源和含義,幫助學生理解。
三、進行文化比較,增強學生的敏感性
無論是哪種語言,它都是本民族文化的結晶,是維持社會人際關系的重要保障。例如,中國人在交流過程中大多喜歡關心對方的生活瑣事及家人身體健康。但如果換成西方人,你去關心他的家人和生活瑣事,就會被當成一個“Nosy Parker”意思是多管閑事的人。除此之外中西方文化還存在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主動解釋這一差異,引導學生對不同國家文化進行比較,從而增強學生的語言敏感性。
總而言之,文化意識在外語教育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把握好文化教學原則,結合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又掌握了不同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除此之外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和社會文化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學習中國傳統的文化知識,也要讓學生了解國外文化知識,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麗.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N]. 發展導報,2018-09-28(024).
[2]張玉.關于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導入探討[J].英語廣場,2018(09):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