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軍
摘要:在新課標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隨著傳統教學模式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如雨后春筍般林立。而小學語文教學從形式到內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閱讀方面,大力提倡開放式閱讀的做法,不僅充分發揮出了語文教學價值,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關鍵詞:開放式閱讀;小學語文;環境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能力也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然而,傳統的閱讀教學從內容到方法,構筑成一個獨立、封閉的單一教學體系,使得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限制。在現代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開放式閱讀成為閱讀教學的主要模式,它強調知識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聯系,不僅實現了信息雙向交流,擴大了師生合作的內涵,從根本上促進了教學開放性、多元化,而且對于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的小學生而言,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以及豐富個人修養層面上,也有著明顯的現實意義。基于此,筆者將從“營造開放性環境、閱讀內容開放式、教學過程開放式”三個角度著手,談一談小學語文開放式閱讀策略探究。
一、營造開放性環境
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一方面,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心理上處于一種“安全”的狀態,另一方面,開放閱讀空間,學生可以讓課堂上自由的學、思、疑、問,進而使學生的潛能在閱讀中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同時,和諧、活潑的氣氛也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內容時,為了營造一種開放性的閱讀環境,我會以問題情境的方式來進行導入,比如“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要讀書呢,讀書又是為了什么呢?”,讓每個學生認真思考后,在課堂上發言,而且,我也會與學生進行充分互動,交流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再讓學生打開課本自主學習本課內容,將文章的每段進行總結,并在閱讀的過程中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最后,我還會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以分組交流的形式討論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進而讓學生在交流中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時,也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鍛煉學生的想象、創新思維。通過這樣的開放性閱讀環境,保證了學生學習效率,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二、閱讀內容開放式
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雖都是百里挑一的最佳素材,但它的內容和篇幅始終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精心講解書本上的內容,讓學生能夠掌握文章中的字詞語句,而且還應合理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拓展,豐富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課外知識,從而讓學生形成強烈的閱讀動機,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這一課內容時,首先,我會以諺語的形式來進行課堂導入,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比如“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讓學生試著去解釋其中的故事。接著,我再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閱讀本課內容,旨在讓學生對文章大意有基本的認知,然后我著重為學生講述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并以聲情并茂的語言加以描述,從而讓學生對歷史故事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待學生被故事吸引后,我再讓學生以掌握本課知識要點為交換,為學生講述三國期間的其他故事,以此既能讓學生掌握課本重點內容,也能有效拓展課外知識,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三、教學過程開放式
教學過程開放式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通過有效的途徑發散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初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意識。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思維,開放學習思維的質疑點,進而讓學生深層次理解和探究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求真、求異的學習態度。除此以外,發掘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是開放式閱讀的內在要求。
例如:在學習“伯牙絕弦”這一課文言文時,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教學過程更加開放,我會通過多媒體的手段來輔助教學,首先,我為學生播放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并讓學生談一談聽完的感受。接著我帶領學生學習這一篇文章,為學生講述重點字詞意思以及整體大意。之后,在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我再提出問題:為什么伯牙和鐘子期的友情只發生在古代呢。進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深度思考,發散思維。最后,我再次為學生播放《高山流水》,伴隨著優雅的旋律,再讀讀這個故事,從而讓學生邊讀邊悟的同時,也能逐步形成一定的審美意識。
綜上所述,開放式閱讀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體現“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教學理念,實施開放性閱讀教學,不斷引導學生理解、認識、探索、發現以及想象的表現的欲望,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活力,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但策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教師還應主動探究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保證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虎元.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開放式閱讀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9
[2]張青華.開放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