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
【摘要】不同學生在學習能力和學習速度上有一定差異,所以,我們如果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使學生能真正地“學進去”。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習素養;分層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學生主體的差異性,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做到求同存 異,但不代表這種差異性是一成不變的,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經過老師的點撥,培養出新的學習能力。教學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教師方法的得當、學生學習素養的提高,我們的教學過程就要進行調整優化。語文教學的一個目標就是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習的學習素養,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使他們的學習成績得到持續提高。重點要培養三個方面的學習素養:
第一,精準認識自身學習狀況的素養。從學生角度來講,每個學生要知道自己學習中的強項弱項。會的知識不重復學,不會的知識要重點學,直到弄懂為止。學習過程中不做虛假學習,不懂裝懂的學習態度要被杜絕。鼓勵學生在現有基礎上腳踏實地去學習,每堂課下來至少是學有所得,一旦體會到了學習知識的獲得感,就會提升一個人的成就感,這種正面積極的學習體驗不斷積累,就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不斷激發,更加主動地投身到語文學習中。對教師來說,應該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學生的程度不同,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管理等都要有所區分。語文學科知識是非線性的,語文學習素養則是復合性的,在教學目標設定上,這兩方面要綜合起來考量。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都是不同的,教師應盡量熟悉學生的性格特征,掌握他們的認知風格、認知態度、認知能力,對他們的認知程度做到心中有數,從而采取更有利于發揮作用的教學方式,使教學的供給與學生的需求更好地對接。正如葉瀾先生所說,一堂實課,應該是一堂有意義的扎實的課。所謂扎實,對教學者來說,就是要切實以學生為核心,面對不同的需求,有選擇地教;對學生來說,就是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有目的、有選擇地學。
第二,運用開放思維自主探究的素養。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傳授知識為本位,重視的是講授的邏輯性和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依據教材預設教學的程式。而現今我們推崇的教學以人的需求為本位,特別是初中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更突出的多元解讀特征,教學的過程很難預設,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難度更大了。在自主探究學習、生成性學習課堂教學實踐中,即時性、多樣性的特點都非常明顯,教學不可能按照教師的設想固定起來,一個“變”字貫 穿著教學全過程。因此,我們就要把應變性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導向,同時更要培養學生在這種變化中學會適應、自主學習探究。比如我們在上《五柳先生傳》一課時,對于陶淵明這種淡泊名利、避世隱退的做法,很多學生就提出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消極的對抗,雖然當時東晉末年社會黑暗動蕩,但是一個有責任心的讀書人,還是應該積極入世與之相對抗,抱有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舍生取義之志,這才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大家都學陶淵明了,那么,社會的變革還靠誰去推動?針對這一問題,課堂上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作為語文老師并不需要唯一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看到學生思想的碰撞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獨立思考勇于創新求變的素養。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語文老師不能把學生當成是一個聽眾,只能看自己在講堂上暢所欲言。而不重視啟發學生思考,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多樣性??鬃釉凇墩撜Z·述而》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論述就體現了這種教學理念,這兩句話告訴我們,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實在想不出來,老師不要去開導;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老師不要去啟發。一個真正的教學高手,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獨立思維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在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教學中,我們會向學生發問,皇帝赤身裸體游行后,如果想起了那個誠實小男孩的話,會怎么辦?又比如在講授《喂》時,我們會引導學生去設想,最后那塊石頭落下來之后,會發生什么事情?這時,學生們都會打開思路,各抒己見,講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課堂氛圍會空前熱烈,學生創新求異的熱情充分迸發,學習素養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在講授《與朱元思書》 一文時,當作者用“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 反”已經抒發了自己的志趣,點明了主旨后,為什么還要再寫“橫柯上 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呢?這一問題一提出來就得到了學生的熱烈反響,我從旁點撥、引導,學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有一個學生說得特別好,一方面是為了與上文呼應,樹多“皆生寒意”,另一方面也映射當時社會像這山間景色般,看不見太陽,昏暗一片,由此更加堅定了自己避世隱退的決心。這一答案雖然教參上并沒有強調,但是這樣的見解不僅讓我為之贊嘆,也更加堅定了一點: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樹立求異思維,不僅有利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教學實效,而且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習素養。
初中生正處于思維活躍的個性發育定型期,在學習中引導他們展現自我意識,從不同角度提出創想,既能夠推動教學深化,更能夠帶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成長。通過在教學中設置具有爭議性的焦點,引導學生爭辯探討,求同存異,相互啟發,相互促進,被實踐證明是最有效地提高教學集中度和活躍度的方式。比如學習《馬說》一文,關于本課的論點,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有的學生認為,文章的開頭“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論點;也有學生認為,文章的最后一句“其真無馬耶,其中不知馬也”是論點。針對學生的不同意見和各種思維模式,我在每種觀點的學生中選取一個代表,讓他們走上講臺,陳述觀點,說明理由,然后進行分組討論,最后把學生的觀點梳理歸納,化異為同,得出正確結論。這一過程,就是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的過程,也是學生創新思維養成的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善教學效果,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不斷注入活水,鼓勵學生大膽地去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某些問題上不設統一的答案,追求一種共贏的局面,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