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2000~2016年我國上市銀行為研究樣本,考察了銀行董事長與行長任期交錯對銀行不良貸款的影響。研究發現,董事長與行長任期交錯可以顯著地抑制銀行不良貸款率的攀升,表明在我國銀行業中,管理層任期異質性具有正面的公司治理效果。本文研究不僅拓展了管理層人口統計學特征領域的研究,也為如何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銀行管理層任期異質性 不良貸款率 公司治理
一、引言
已有研究研究表明,企業管理層任期異質性會對管理層成員的行為和彼此之間的關系產生影響。比如,Katz(1982)發現,管理層任期異質性不利于團隊成員之間形成信任感。Zenger和Lawrence(1989)的研究則發現任期異質性不利于成員之間的交流,甚至產生隔閡。OReilly等(1993)發現,任期異質性會導致團隊凝聚力下降。
對于企業管理層任期異質性會導致何種經濟后果這一問題,學術界有三種觀點:早期研究大多認為,由企業管理層任期異質性造成的管理成員之間的溝通障礙和缺乏信任感會導致企業喪失創新和適應性變革能力(OReilly等,1993)。也有研究認為,管理層任期異質性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是雙向的(Certo等,2006)。
最近幾年的研究則主要從公司治理角度出發,發現企業管理層任期異質性具有正面的治理效應。比如,姜付秀等(2013)以企業盈余管理水平為研究對象,以CEO與CFO任期交錯為管理層任期異質性的代理變量,發現CEO與CFO任期交錯可以顯著地抑制企業盈余管理行為,首次證明了管理層任期具有正面公司治理作用的論斷。艾永芳和佟孟華(2017)以及艾永芳等(2017)以企業股價崩盤風險為研究對象,分別發現董事長與CEO任期交錯以及CEO與CFO任期交錯均可以有效抑制股價崩盤風險,進一步印證了企業管理層任期異質性具有正面公司治理效用的論點。
銀行業不良貸款一直是困擾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問題。何種因素導致了銀行不良貸款以及如何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成為了學術界和實務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那么究竟何種因素會對銀行不良貸款產生影響呢?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成因進行了深入分析,產生了大量理論和實證文獻。主要有以下觀點:第一,以mckinnon(1998)為代表的經濟成因論學派認為,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潛在風險是導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不斷增加的首要原因。然而,張杰(2008)認為該學說在我國并不成立,他認為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主要由國有企業風險轉嫁所致。第二,預算軟約束假說。林毅夫和李志赟(2004)認為,為了保證國有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政府往往出于非經濟因素考慮,采取一些經濟措施,比如財政補貼、信貸優惠以及優惠稅率等,但上述軟約束措施非但沒有改善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反而加劇了銀行風險積累,從而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率的提升。第三,尹志超和甘犁(2011)認為,銀行不良貸款率是由信息不對稱引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所致,即信息不對稱學說。第四,銀行內部公司治理不善。監督與激勵制度不合理導致的委托代理問題的加劇,會引發銀行內部人員的道德風險,從而造成銀行不良貸款問題的加劇(王連軍,2011)。
鑒于銀行內部公司治理不善是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管理層任期異質性又可能具有正面的公司治理效應,因此本文認為銀行管理層任期異質性對銀行不良貸款可能存在一條影響路徑,即銀行管理層任期異質性可以通過抑制管理層代理行為而緩解銀行不良貸款。由于銀行董事長與行長是銀行的兩個最重要的管理者,二者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著銀行內部的公司治理環境,從而影響的銀行的貸款投向,因此,本文將以董事長與行長任期交錯為銀行管理層任期異質性的代理變量,考察其對銀行不良貸款的影響。基于此,本文以2000~2016年間,我國上市銀行為研究樣本,發現董事長與行長任期交錯確實可以顯著抑制銀行不良貸款率的提升,說明銀行管理層任期異質性確實具有正面的公司治理效應。
本文的研究貢獻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管理層任期異質性雖不利于企業創新,卻有助于企業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然而,除了姜付秀等(2013)、艾永芳和佟孟華(2017)以及艾永芳等(2017)發現管理層任期有積極作用外,大部分學者只關注了管理團隊任期異質性對公司的負面影響,對于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正面作用卻重視不足。本文研究則進一步深化了管理層任期異質性的研究領域。第二,針對管理層任期異質性的研究,現有文獻主要關注其對非金融機構的影響,但對銀行等金融企業的研究關注不足,對銀行高管團隊任期異質性的研究更是缺乏。本文研究顯然拓展了管理層任期異質性的研究領域。第三,縱觀已有關于銀行不良貸款成因的研究,大多關注宏觀經濟以及政策導向的影響,忽略了銀行高管團隊內部關系在銀行不良貸款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本文研究則豐富了銀行不良貸款率成因的研究領域。
二、理論分析及假設提出
銀行貸款投放本質上是一種企業投資行為,而不良貸款則是一種非效率投資行為。因此,從銀行內部治理角度講,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可以用非效率投資理論解釋。根據Jensen and Meckling(1976)的委托代理理論,由于企業管理者與所有者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在缺乏有效監督與激勵的情況下,管理者往往會基于自身利益考慮,投資一些凈現值為負的項目,導致過度投資,從而損害所有者的利益。董事制度的引入,通過利用董事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所有者理論上可以對管理者實現有效的監督與激勵。然而,已有研究卻發現,董事的利益往往與股東也不一致,甚至可能與管理者合謀損害股東利益(朱滔,2015)。
對于銀行而言,董事長對行長的監督效率,取決于二者之間的關系。如果二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監督與被監督關系,則董事制度的引入可以抑制管理者代理行為,從而抑制不良貸款問題;反之,如果二者之間表現為合謀關系,則會進一步加劇代理問題,從而使不良貸款率攀升。
鑒于董事長與行長任期交錯可以抑制二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避免二者合謀,可以緩解代理問題,進而抑制了不良貸款的產生。具體地,銀行重大貸款投放議案并非由行長一人決定,董事長同樣具有決定權,因此只有二者意見達成一致時,貸款才可投放。如果二者任期不一致,當行長出于自身利益訴求,提出不合理的投放議案時,如果董事長與其意見不一致,那么就會否決貸款投放議案,從而避免了潛在的不良貸款;反之,如果二者任期一致,二者對損公肥私的貸款投放議案很容易達成一致意見,從而會增加潛在不良貸款率。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研究假設:董事長與行長任期交錯可以抑制銀行不良貸款率的攀升
三、實證分析
本文以2000~2016年我國上市銀行為研究樣本,考察董事長與行長任期交錯對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影響。樣本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其中董事長與行長任期交錯指標為二者任期年限的差額的絕對值,用來表示。不良貸款率由(nplra)表示。面板數據回歸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當以不良貸款率(nplra)作為被解釋變量,以董事長與行長任期交錯(dtenure)為解釋變量時,(dtenure)的回歸系數為-0.082,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該實證結果表明,董事長與行長任期交錯確實可以抑制銀行不良貸款率的攀升,即銀行管理層任期異質性具有正面的治理效果,符合本文假設預期。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以2000~2016年我國上市銀行為研究樣本,考察了銀行管理層任期異質性的公司治理效應。研究發現董事長與行長任期交錯可以顯著抑制銀行不良貸款率的攀升,說明我國銀行業中,管理層任期異質性確實具有正面的治理效應。
結合本文理論分析與實證結論,我們認為在銀行業高管人事任命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管理者任期這一重要人口統計學特征的作用,盡量避免重要領導崗位人員同時更換,以保證良好的公司治理環境。
參考文獻
[1]姜付秀,朱冰,唐凝.CEO和CFO任期交錯是否可以降低盈余管理?[J].管理世界,2013.
[2]艾永芳,佟孟華.董事長與CEO任期交錯治理效用分析——基于抑制股價崩盤風險視角的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17.
[3]艾永芳,佟孟華,孫光林.CEO與CFO任期交錯的公司治理效果研究——基于股價崩盤風險的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2017.
[4]張杰.漸進改革中的金融支持[J].經濟研究,1998.
[5]尹志超,甘犁.信息不對稱、企業異質性與信貸風險[J].經濟研究,2011.
[6]朱滔.董事薪酬、CEO薪酬與公司未來業績:監督還是合謀?[J].會計研究,2015.
[7]王連軍.金融危機背景下政府干預與銀行信貸風險研究[J].財經研究,2011.
基金項目:遼寧現代金融職業教育集團2017年度集團化辦學課題立項;項目名稱:銀行分支機構領導團隊任期異質性的治療效果研究;項目編號:Xdjr1707。
作者簡介:孔濤(1985-),女,漢族,遼寧大連人,任職于遼寧輕工職業學院,研究方向:貿易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