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陶
【摘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在新觀念、新目標、新方法的大旗下,有些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有點無所適從,因此我們不得不對傳統的語文教育與現行的新理念進行比較與思考,進行判斷與選擇。我們要采取吸收和借鑒正確的態度,繼承和發揚優秀的語文教育傳統,結合現代的教育理念,優化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使語文教育健康地發展,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教育理念;優化方法;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語文教育改革的縱深發展,我們必須牢牢抓住《語文課程標準》的精髓,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指導我們的日常語文教育。在新觀念、新目標、新方法的大旗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面對這些變化,有人熱血沸騰,有人冷靜思索。五彩繽紛的多媒體課件、喧鬧熱烈的課堂、奇特的教學設計已然成為課改中公開課的不成文追求,面對這樣的狂熱,更有人無所適從,我們不得不對傳統的語文教育與現行的新理念進行比較與思考,進行判斷與選擇。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并非不要“讀、寫、聽、說”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語文素養的內涵非常豐富,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言積累等的融合。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它的形成必須在“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語文綜合性學習”這五環節中進行。學生通過這五環節的學習,吸收文化知識,并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除了培養學生有較強的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能力外,還要使學生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即能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傳統的語文教育是圍繞學生的讀寫聽說這四種能力進行培養的,這四種能力也可以說是人類得以交流的基本能力。雖說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卻不能脫離基本能力而孤立存在,不能凌駕于基本能力之上,而必須以基本能力為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仍要多讀、多寫、多聽、多說。這其實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能力培養,最終提高語文素養。但在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提高課效是重點,因此,教師應向學生指點學習方法,在盡可能少的時間內收獲盡可能大的成果。如背誦是積累語文知識的有效方法,讓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好文章是必不可少的,但要得法,不能死記硬背。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做到“文道統一”
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學習、生活、工作的重要工具。此外,語文課程還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表現在語文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是“以人為本”,以追求人的和諧、自由發展為最終目的。同時,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在教育內容上要以弘揚民族文化、發揚民族精神為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是通過語文課程的長期熏陶感染而達到的。語文教學是要讓學生在學語文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收到教育的效果。每篇課文的作者都是為了表達某種思想,而表達方式各異,思想是內容,語言是形式。思想與語言、內容與形式均緊密相連,這就符合“文道統一”的要求。同時,我們倡導人文主義,但不能離開學科教育,不能淡化語文教育中的文本教育,雖然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文”與“道”亦隨之變化,但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把語文教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便是對“文道合一”的繼承與發展。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離不開教師的“法”
自主學習就是指能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學習,是一種有自覺意識的學習方式,是“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是“我能行”而不是“我不行”,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以及進取精神。合作學習是在群體中為共同任務的完成而有明確分工的學習,是互相配合與協作,也是情感的溝通與交流,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方式,是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知識的學習,其本質在于增進創造才能。新課程積極倡導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但與此同時,并不是不需要教師的講,教師仍要講,但是要“精講”,并不是能“少講”則“少講”,甚或“不講”,多媒體、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等始終不能代替教師的適當講解。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講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小學生畢竟年紀小,許多知識不可能無師自通,當他們多番考究后教師再加以點撥、總結,則此時的“講”必更印象深刻,必將收到更好的效果。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高明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并不斷創新,吸引學生積極投身在學習教程中。
崔巒同志指出:“從古到今,我國涌現出眾多的語文教育家,他們有許多真知灼見。這些見解先于‘課改提出,且完全符合‘課改精神。我們要善于梳理,為自己所用。要以科學的思維、時代的眼光研究傳統語文教學,繼承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因此,對于語文教育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我們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盤照搬,要采取吸收和借鑒的正確態度,繼承和發揚優秀的語文教育傳統,結合現代的教育理念,改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使語文教育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崔巒.小學語文教學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