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璇
【摘要】現階段,在中職教育中,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與弊端越來越多,教學效果差、教學結構單一、內容乏味、方法陳舊,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興趣不高,對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同時,這也會使教師教學質量逐漸降低 ,教學效果變差。本文主要就行為導向法在中職語文教學的實踐進行研究,力求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狀態。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模式;行為導向;語文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在中職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及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是學生繼續升學的基礎。中職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提升自身價值,從而在就業后能夠盡快融入到職業崗位中。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就業本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業本領與學生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具有密切聯系,例如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寫作編輯能力,言語溝通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的能力。中職學校對于教學模式提出“工學一體化”的改革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升學中具有一定的水平及優勢。行為導向法的提出,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從而使學生在就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
一、行為導向法的含義
行為導向法亦稱為實踐導向法,是由德國的教學模式——雙元制模式演變出來的,是一個新型教育發展理論。行為導向法是由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項目教學法、模擬教學法等方法組成的,是一種以提升學生教學能力為主要方面,知識能力為輔助方面的教學模式。換句話說,行為導向法將理論與實踐相互貫通,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輔助指導,使學生具有自己的思想意識,能夠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地練習,為學生養成遇到問題自己思考、自己解決的習慣。語文教學中采用行為導向法,能使教學更加完整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團結協作能力,使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
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采用行為導向法的意義
教師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方法單一,內容乏味,導致很多學生在課上不能認真聽講,也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降低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再加上語文課堂著重于知識傳授,缺乏實踐活動,導致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就業能力不夠,未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行為導向法與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不同,它以興趣和實踐為目標,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讓他們在掌握知識時,能夠融會貫通,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行為導向法對中職語文教學內容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使用傳統方法進行教學時,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中職學生以后將面臨就業,只有提升學生自身就業水平,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才能提升學生在就業以及找工作時的競爭力。所以,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適當改變方法,讓學生多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而不僅是學習枯燥乏味的語文知識。
第二,行為導向法可以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語文,是一門綜合學科,它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專業課成為他們心目中的主課,語文成了副科,再加上一些老師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對于知識大多是死記硬背,不能靈活掌握、舉一反三。但是行為導向法可以讓學生在實踐練習中學習知識,提升自身知識水平,對于這種方法,學生的活躍性更高,對語文也能夠有興趣甚至喜愛。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底蘊。
第三,行為導向法能夠加深教學與實踐的關系,使兩者緊密結合,相互作用。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采用行為導向法,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自行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利用語文知識進行設想與解決,將語文知識帶入到生活實際中去。教師在教學時采用行為導向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也能夠提高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掌握溝通技巧,提高就業本領。
三、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入行為導向法
教師在課堂中,經常面臨學生發呆、走神、不聽課等狀態,這些現象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教師在教學中言語無聊,授課知識乏味。想要提升學生的學習狀態,必須在教學中引入行為導向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一)設定相應教學項目,提升學生合作意識
中職教師在進行語文授課的過程中,可以設定相應的教學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組并自行完成,把學生當作授課的主角,讓學生在課程中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本領。例如,給同學們進行分組,為他們分配不同的課程內容,以小組的方式進行預習、查找資料,并在課堂上為同學們進行講解。這樣的授課方式,提升了學生參與到課堂的積極性,小組討論則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在學生自己備課中,知道同學們需要哪些知識,關注哪些知識,從而授課內容中有所側重,也能夠提升班級同學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項鏈》時,根據小說的幾個要素,我列了幾個問題:1.從課文的描述中分析社會背景;2.分析課文的情節;3.分析人物性格(馬蒂爾德);4.討論:丟項鏈這件事,到底是成全了馬蒂爾德還是毀滅了馬蒂爾德?根據這四個問題,分組制作PPT,每個小組挑選一個主講嘉賓。通過這個環節,學生須上網搜集資料,制作PPT這個環節中,學生搜集資料、篩選材料,口語表達、團隊合作意識都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同時,也可以帶領學生開展一場辯論賽,或者做一個調查報告在學生進行活動的過程中,能夠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使班級更加團結。在設定相關教學項目后,教師應該加以注意,隨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授課內容,對不良信息進行調整。
(二)設置案例,引發學生思考
在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是針對特殊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與研究。案例教學法注重的不是結果,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考過程,就是在實踐的同時,學會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選擇案例,給大家進行分析,分析后,請學生自行討論,將問題答案進行歸納與總結。這種教學法,我較多使用在電影欣賞這方面,如《肖申克的救贖》《放牛班的春天》《小鞋子》《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剪刀手愛德華》等,都是我喜歡給學生觀看的電影。看完電影,我會讓學生談談觀影感受,學生的體驗各有不同,談完感受后我會讓他們看看影評,然后寫成自己的觀影體驗。電影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能給學生帶來不可估量的價值。觀影后的討論,能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影評寫作,能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悟進行總結歸納,學生通過思考與歸納,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手段,從而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中,展現自己。
(三)設置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在中職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時,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和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程度,設置教學情境,給學生帶來直觀體驗。例如,教師在為同學講解招聘時,會涉及書寫個人簡歷、求職信、推薦信等,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場招聘會,讓學生自己書寫簡歷、求職信,在學生中挑選面試人員對學生進行面試。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優點進行夸獎,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將社會中的面試情境帶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就業的必備技能,提升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采用行為導向法遇到的問題
(一)教師對行為向導法了解不夠
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對于行為向導法了解不夠,導致在教學中,不能夠進行緊密結合,使學生在課堂上既沒有學習到相關知識,又沒有得到相應的鍛煉,導致教師教學效果有所下降。那么,相應的中職院校應當組織專家為教師們進行講解,提升教師對于行為向導法的認識,使教師能夠將方法熟練地應用到自己的語文教學中。
(二)教師自身素質有待提升
目前,部分中職教師自身素質較差,需要進行提升。學校可以定期開展教師培訓,邀請專家為教師們講解教學方法,并演示教學實驗,經常組織教師召開交流會,從而提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五、總結
綜上所述,行為導向法對中職語文教師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在對行為導向法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對課堂教學環境、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相互結合、運用,致力于學生的自身發展、成長。雖然行為導向法在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語文教學是系統的,需要各種方法加以結合,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關注學生對于知識的實踐情況,開拓學生知識視野,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創新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在以后的就業中具有優勢,并且能盡快適應就業環境。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同事積極探討培養學生的方法,大膽嘗試各種教學模式,進一步提升中職教師的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印鳳迎.創新中職語文教學方法,全面優化教學過程[J].現代職業教育,2017(26).
[2]劉傳富.中職語文教學中行為導向教學的應用研究[J].課外語文,2017(21).
[3]劉輝文,黃昌文.行為導向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課外語文,2017(1).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