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杰

【摘要】語文素養是學生的一種綜合修養,閱讀經典作品可以促進學生的素養提高。然而當前我國語文教材以經典作品“節選”的形式選入教材,這樣就使課文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語文教學只能在有限的篇幅內進行,學生難以體會原著作的深刻內涵及感受到整部作品的藝術魅力。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受制于教材,語文課堂沒有充分發揮其引導閱讀的作用。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揮“節選類”文本的導讀作用,引導學生讀原文讀全篇來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語文素養;節選文本;經典作品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目前的教材編寫采取的是選篇的形式,節選課文通常是 在課文注釋中標注“節選自”字樣的課文,如《林黛玉進賈府》《邊城》《雷雨》等,筆者將這類文本統稱為“節選類”文本。 節選文本的原文本,通常是極具文學價值的作品,但目前節選類文本教學仍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通過研究節選文本和原文本的關系,從而提出相關教學建議。
一、節選類文章的教學現狀
高中語文課程受到學考和高考的影響,教師走馬觀花似的上完幾乎所有篇目。由于趕課,教師不考慮教學內容的差異性,每篇課文安排1—4個課時,完成任務即可。在這樣的背景下,語文課堂則講究“高效”實用,而錯失了對文本多元、個性閱讀的機會,更沒有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實踐活動。語文課幾乎都是千篇一律地“講授”“分析”。節選類文本在其中,自然也被割裂成一篇篇獨立的課文來“教”,而不是“作品”引發學生思考,發現其價值。
二、節選課文與原文本的關系
(一)節選部分主題與原主題的不統一
筆者對《邊城》的在各個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節選的章節進行了統計和比較,蘇教版和人教版教材選的都是3、4、5、6四節。華東師大版節選的是小說的第1和第13節。為什么節選的是這些部分而不是其他,這與編者的編寫意圖是密不可分的。小說的第1和第13節體現的是親情,雖然《邊城》的主題不是親情,但編者節選部分章節作為課文,完全可以“為我所用”。顯然如此節選偏離了作品真正的主題,破壞了讀者對原作品的印象,誤導讀者對其藝術審美的方向。而3—6節選,這一部分主要表現的是翠翠的情竇初開和邊城的風俗美。
《邊城》這部作品,沈從文要表現的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小說中,它具體體現為自然美、風俗美、人情美、人性美。相對而言,蘇教版、人教版比華師大版的教材更貼近原作品主題。但是小說最后開放式的結尾堪稱本作品的經典,學生又不得不讀。因此,對于經典作品而言,只有完整地讀完整部作品,才更能提高學生對小說情節、人物性格、主題的把握。
(二)節選外的內容對文本理解的作用大
《裝在套子里的人》原文1萬多字,節選后僅6000多字,刪除了一半以上敘寫別里科夫的婚事的文本。別里科夫內心對愛情不無渴望,但是他無力掙脫他身上的“套子”,他連結婚都怕鬧出亂子。小說原文塑造了一個既可笑又可悲的主人公形象。
目前教學中,鮮有教師會在教學中關注原文本,導致學生無法立足文本,解讀文本的內涵。筆者通過實驗和探究,得出了是否閱讀完整的原文本的標準。
(三)原文本文學價值高
《紅樓夢》中選入人教版教材的部分是《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章節的主要人物集中出現,環境描寫具有代表性。但這一章節僅僅只是展現了紅樓夢這部鴻篇巨制的百分之一,若學生僅僅學了這篇“課文”就不會了解愛情悲劇的原因,更不會領略其中博大精深的詩詞、飲食、建筑等文化,等等。所以筆者認為,文學價值較高的節選類文章應該是發揮經典導讀的作用,而不是鼓勵學生只讀課文,斷章取義的反作用。
三、教學建議
節選文本的判斷標準是課文標有“節選”二字的所有篇目。價值評估、與原文關系用數值1—5標注。1表示最低,5表示最高。價值評估的依據是節選類課文的原文的經典程度,如是否屬于世界文學經典文庫中的作品,是否是高中新課標必讀書目中的作品,其本身的主題是否符合中學生閱讀等。見表1:
以上表格的生成是根據筆者對課文的特點及一線教學經驗總結而來的建議,僅作為參考呈現,在實際運用中,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綜上,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節選類文本絕大多數選擇經典作品,我們的學生要提高文學素養,就要盡可能多讀原文本,多學習閱讀的方法,多反思閱讀的內容。當然,不是每一篇節選文章都要去閱讀原文的,根據節選部分與原文本的關系來進行判定是否要進行原文本的閱讀。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