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澍
【摘要】本文主要以學生閱讀詩歌的閱讀經驗為出發點,探討老師指導學生閱讀詩歌時的有效做法,從學生缺乏對歷史時代的基本了解,學生缺乏解讀詩歌情感的方法,學生缺乏生活的感性體驗,學生缺乏提煉信息概括情感的能力,學生缺乏解讀詩人表達含蓄情感的經驗這五個方面,探究學生閱讀詩歌的短板,并給老師提出可操作性建議。
【關鍵詞】詩歌情感;歷史時代;解讀方法;感性體驗;概括能力;含蓄情感;有效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高考語文考試大綱古詩文閱讀提出了鑒賞評價的要求,其一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其二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高考題型為一個選擇題,一個表述題,表述題特別側重對詩歌情感的理解、觀點態度的評價。指導學生讀懂詩人情感在高中教學中成為重中之重。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老師講詩和學生讀詩之間的距離,如何有效縮短這一距離,我們必須走近學生的閱讀經驗,明確學生缺乏什么,從而對學生閱讀詩詞做出有效指導。
一、學生缺乏對歷史時代的基本了解
由于文史與理科的過早分流,很多理科學生缺乏對歷史時代的基本了解。解讀詩詞,知人論世,是把握詩人情感脈搏的有效方法,老師可以在講解詩詞之前,對每個時代的重要事件進行表格化梳理,讓學生對詩人的經歷、詩人所處的時代特點進行整體把握。高中學生所學詩歌主要集中在魏晉和唐宋時期,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鮑照深受“門閥制度”影響,他的詩歌呈現出慷慨不平之氣,陶淵明不忍官場黑暗,辭官歸隱,詩歌中流露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返璞歸真的愿望;唐代的安史之亂使很多詩人由寫“個人情懷”轉向寫“家國之痛”,例如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宋代“靖康之變”使李清照憂憤而死,使辛棄疾壯志難酬;南宋“偏安一隅”,使陸游想恢復中原……對時代的突出事件進行簡要梳理,有利于幫助學生明晰詩人的情感主流,進而對詩人情感整體把握。
二、學生缺乏解讀詩歌情感的方法
學生拿到一首詩,要么囫圇吞棗,連蒙帶猜;要么斷章取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詩人情感。老師可以通過“解讀詩歌情感四步法”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強化訓練。第一步:勾出情詞。通過情詞把握詩歌的情感主流、情感基調。第二步:分析情由。結合注解,知人論世,分析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第三步:感受情物。抓住詩中所描繪的意象,并梳理詩歌中常見典型意象所寄托的詩人情感,如柳與離別之情,蓮與相思之情,舟與漂泊之情,雁與思鄉之情,菊與高潔之情等,體會詩人是如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第四步:達成情悟。學生能夠聯系自身,以意逆志,與詩人情感產生共鳴。學生通過不斷的規范訓練,注重解讀詩人情感的四步,整體感知詩人情感。
三、學生缺乏生活的感性體驗
什么季節開什么花,春夏秋冬四季變更有其時令特點,詩人擁有一顆善感的心和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而學生只見書本,未感自然,少悟生活。從教學實際來看,學生不分“鷓鴣”與“杜鵑”,不分“梧桐”和“芭蕉”,不分“落花”和“落葉”的季節,不分“雁”和“燕”等,在詩歌教學中,老師要多創造機會,通過圖片、音樂、繪畫、視頻、地圖、情境,不斷積累,填補學生對詩中意象認知這一空白,給學生更多的感性體驗,通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例如可以組織一些專題互動的活動:“唐詩中的花”“跟著唐詩去旅游”“大攝影家李白”,不斷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從而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
四、學生缺乏提煉信息概括情感的能力
平時教學中,老師要強化學生分層概括詩人情感的訓練,讓學生多動筆,要讓學生明確一首詩有情感主流、有情感支流、有情感變化、有情感矛盾。要讓學生養成分層解讀詩人情感的習慣,可以訓練學生從詩歌結構的層面,逐句逐層概括詩人情感。可以指導學生歸納詩中常見的詩人情感,情感是詩歌的生命,我們在鑒賞一首好詩時,總是跟隨著詩的形象、意境,并被其吸引和感染,因而引起我們感情上的反應。詩歌一般表現出來的情感有: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懷古傷今、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思鄉懷人、長亭送別、思鄉念親、相知相思、別恨離愁等等。詩人情感世界是復雜的,學生的思維層次也應該是多元的,不能單一死板地解讀詩人情感。
五、學生缺乏解讀詩人表達含蓄情感的經驗
有的詩人在表達情感時比較委婉,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懷古傷今,或借古諷今……要讓學生熟悉詩人常用的間接抒情的方式,除此之外,詩人有時或正話反說,或運用設問反問,使情感表達含蓄。例如2015年全國卷詩歌“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一句中的“敢”應理解為“豈敢”;“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一句中的“敢”也應理解為“豈敢”;“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一句中的“可堪”應理解為“不堪”;“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一句中“忍看”應理解為“不忍看”……老師要指導學生對詩人常見的表情方式進行梳理,多積累這方面的經驗。
六、結語
老師在詩歌教學中,要嘗試著“打通關”,其一打通篇目之間的隔閡,把一個單元放在一起,從詩歌類型和方法上總結提升,尋找規律;其二打通講與考之間的隔閡,將單元教學與高考答題要求鏈接,給學生更多可行性方法的指導。通過不斷總結提升,使學生真正走入詩人的情感世界。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