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職業教育中的相對薄弱環節,本文在立足于思政課程教育的基礎上,致力于拓展思政課程的維度,延伸思政課堂,嘗試通過拓展思政課程來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思政;拓展;人文素質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明確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育全過程”。在2016年12月7日至12月8日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然而,在貴州當前的高等職業院校中,學生的人文素質仍然不高,無法達到高職教育“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高素質”。筆者致力于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為載體,探索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側重于基礎人文素質)的方法,真正實現立德樹人。本文既著力探究在思政課程教學的過程當中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培育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精神。
本文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毛社)課程為依托,借助微信公眾號、思政課程拓展講座、文化沙龍等形式,嘗試多維度、多層次地增加思政課程的魅力,在提升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同時增強他們對思政課程的認同感。
毛社課開設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大學生系統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發展、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毛社課雖然理論性強,但兩大理論成果是時代發展的產物,理論是從實踐中發展而來的,原理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因此,把毛社課的教學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以生動翔實的歷史事實幫助學生理解兩大理論成果,必然能讓毛社課的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兩大理論成果的形成過程也展示出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努力沖破束縛、走向獨立與富強的奮斗史,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史實,拓展學生的人文知識,普及歷史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主要是基礎人文素質)。教學過程中應避免條框化,筆者嘗試著多渠道、多方位地豐富毛社課程的內涵,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多樂趣,讓黨的方針政策在史實中鮮活起來。
一、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感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的視野和觀念必然會受到時代的限制,我們教學的對象——高職學生群體多為十八九歲的青年,他們的文化積累相對較為薄弱,他們對中國社會歷史面貌的理解程度是有限的。如果僅靠課堂上干癟的理論講授,學生并不容易理解當時作出具體方針政策的原因的,他們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時代上的距離感。幸運的是,現在我們的技術很發達,有很多的優秀紀錄片可以輔助我們的教學過程,幫助學生走近那個時代,比如說《旗幟》、《復興之路》之類都是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再現當時時代背景的紀錄片,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使用紀錄片,輔助教學。課堂上一般截取3到5分鐘的重點片段來配合課堂講授,比如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的面貌我們可以用五分鐘左右的紀錄片來展示,展示后再結合歷史實際做具體講授,在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歷史感。
此外,在教學中應當注意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比如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杰出科學家們,他們的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甘愿奉獻自己一切的愛國情懷,類似這樣的內容如果能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拓展,思政課堂必定能在歷史人文知識的充分熏陶下飽滿生動起來。
二、拓展講座與文化沙龍相得益彰
高職學生的基礎人文素質還是有待提升的。在毛社課堂之外開展適當的拓展講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基礎人文素質,豐富思政課程的內涵。同時,“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人文資源和人文知識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理論的認同”①。我會根據每月課程的內容以及當時的時事熱點來選擇拓展講座的主題,比如“129的民族救亡運動”、“毛澤東詩詞賞析”、“十九大報告精神”等都是我拓展講座上探討過的主題,這些講座既是對我們毛社課程的一種補充,也是普及基礎人文知識的一種形式。考慮到個人知識儲備有限避免占用過多學生的課外時間,拓展講座不宜開展得太頻繁,按月或隔月適當開展即可。
在活動中育人,文化沙龍作為一種補充方式在思政課程的擴展中也是極為適宜的。相比于講座,文化沙龍更為自由,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更高。我們借用了學校的學生活動活動室,每月不定期的開展文化沙龍,每次沙龍都有一個主題,例如“青春”、“奮斗”、“學醫之路”等,這些主題多貼近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因而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師生之間圍繞主題展開交流和探討,分享知識,傳播理念,解答困惑,這此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三、構建師生互動的線上平臺,用好微信公眾號
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贊成用整節課的時間來播放紀錄片,這樣的效果是過猶不及的,筆者嘗試通過“游學涼都”公眾號提前推送視頻類的資源,并設置相應的啟發性問題,讓學生在課前觀看相應的紀錄片,對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同時,學生還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留言,把觀后感和需要解答的問題通過評論發表出了,這樣學生之間可以看到彼此的觀點,老師也能掌握學生對于相關背景知識的了解程度,起到了課前準備的效果。
師生交流和課堂上的教學時間都是有限的,微信公眾號平臺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通過線上與線下的配合,幫助實現思政課程拓展的目的。微信是普及率非常高的一款應用,因此微信公眾號對學生來說是很方便使用的,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起主題活動也具有可行性,我們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起過寒假讀書月活動,鼓勵學生們博覽百家經典、中外名著,拓展學生們的視野,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在讀書月后還組織大家分享讀書心得,加深印象。
微信工作平臺資訊很豐富,我們在甄選后會轉載一些優質的推送,例如我們轉載了人民日報的“信中國”推送,“信中國”用書信來還原當時的歷史,我們可以過往的書信里面看到那一代人為國家奮斗的歷程,學生很喜歡這類欄目,紛紛主動留言分享自己的感想。把這些資源合理利用到思政課程拓展中,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有幫助。我們利用微信公眾號推廣思政課程的補充內容,例如紀錄片《高考1978》、《國情備忘錄》。微信公眾號的留言功能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加深了學生對課程的理解,豐富了思政課程的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
當然,微信公眾號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推送的內容要契合教學的主題,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提升學生的基礎人文素質。
多維度、多方位的思政課程拓展,在豐富思政課程內涵的同時也有助于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加強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認同感。因而,探索通過思政課程拓展實現學生從人文知識積累到人文精神升華的蛻變對于思政教育者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朱向軍.大思政工作體系下的“大學生素質實踐課程”創新與實踐[J].中國建設教育,2016,(第1期).(p32).
[2]許建琴.芻議新形勢下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陜西教育(高教),2017,(第9期).
[3]徐仁禮.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J].法制博覽,2015,(第33期).
[4]韓麗娜.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研究[J].知識經濟,2018,(第2期).
作者簡介:董嫻(1991—),女,漢族,貴州盤縣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