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炳輝
摘要:教練技術作為一種新的管理、咨詢和領導力發展技術,近年來在許多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教練技術可以有效激發個體潛力、進行深層自我發現、提升自我效能感等,而這也是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生涯指導工作的重要內容。本研究將教練技術應用于大學生生涯輔導實踐中,通過教練式高校輔導員的角色轉換,切實提升大學生生涯輔導工作實效。
關鍵詞:教練技術;教練式輔導員;大學生生涯;實踐
教練技術的觀點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自由藝術學院創始人之一的添·高威(TimothyGallwey)在教授打網球的過程中總結出的一套幫助人們發掘自身學習潛力的方法。這種方法后來被企業管理者們發現,并總結轉化為一種能夠幫助管理者支持他們的下屬,更好地掌控工作,實現員工共同成長的培訓、管理和領導的模式。[1]
教練技術通過方向性的、策略性的溝通,洞查來訪者的內心感受,挖掘自我潛能,以辨析和成就來訪者的目標。教練技術的核心技能就是溝通,通過深度的、有效的溝通,引領來訪者更加清晰的審視現狀,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練技術也可以被稱為教練式溝通,溝通技能是技術的核心。[2]教練不是老師,不是心理醫生,也不是培訓師,他并不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或權威,教練的目的不是治療心理疾患,也不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教練如一面鏡子,將被教練者最真實的現狀反映出來讓他能夠看到,通過引領性的問題和對話,提供引導的線索,讓來訪者自己找出解決辦法。清華大學最早在我國高校中引入教練技術,作為學生生涯輔導的一種方法,2012年開始,清華大學開設“韓威工作室”,直接用教練技術為學生生涯發展提供幫助。[3]
一、教練技術在大學生生涯輔導中的實用性
目前95后、00后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和多變性明顯增強,價值取向、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呈現出多元化態勢,傳統的說教式或解決問題式的輔導方式難以收到好的效果。在生涯輔導過程中發現,學生會遇到“學習興趣低”、“就業困難”、“行動力差”等問題,不少學生會因為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感到無助,甚至情緒激動,導致厭學、焦慮、抑郁等心理。在傳統的輔導模式下,輔導員往往會感覺到“嘴皮說破了也不管用”,而學生會覺得“聽著很有理”,但是前后卻沒有真正的變化,學生往往并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或缺乏解決問題的信心和行動。教練技術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困惑和問題。
目前,教練技術在高校中思政工作中逐漸推廣。高校輔導員運用教練技術提高溝通能力,掌握問話的方法,可以更好的掌控學生的思想變化,更好的引導學生思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提問,不回答”,激發學生自己去思考,讓學生成為解決問題的主人。[4]
二、“教練”式輔導員的角色轉換
國際教練聯盟(ICF)認證課程的埃里克森國際學院認為,教練技術有五大基本原則:[5]第一,每個人都是OK的。即人們的狀態是合理的,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強調對每個人的尊重和接納;第二,每個人都能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強調對當下和未來變化的接受;第三,每個人都擁有使改變發生所需要的資源和能力。個體擁有足夠的能力,做出決定、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最終解決問題。強調對個體能力的信任;第四,每個行為背后都有正向的意圖。強調用積極正向的思維去看問題;第五,改變是可能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對人和事抱有樂觀和希望,強調每一個行動和決定的積極價值。
從這些基本原則來看,教練技術最核心的原則就是強調對來訪者的充分信任和接納。這些原則貫穿了教練過程的始終,決定了教練與對象之間所有互動的過程,是所有技術、工具的出發點。因此,高校輔導員和學生在建立教練關系時,角色就不同于傳統的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輔導員更多的是支持者和協作者,通過對來訪學生的完全信任和接納,激發來訪學生的個人潛力并使其獲得自我發現。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中心,輔導員和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學生完全有能力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輔導員只需要通過對話和一些輔導工具,幫助學生厘清問題、發現自己的潛力、看清自己的方向、激發動力和行動。學生的角色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應對。輔導員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讓學生“改變認識”,而更多的是讓學生“采取行動”。[6]
三、教練技術在生涯輔導中的實際應用
在對大學生進行“教練式”生涯輔導中,具體實施過程一般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實施步驟:建立信任關系、明確職業目標、資源分析、制定目標、行動和跟蹤。簡單來講,也就是五個方面的問題,即“教練是誰?”、“你想要什么?”、“你能做什么?”、“你將做什么?”、“怎么知道你做了?”。[7]
在正式開始教練式生涯輔導前,首先要通過初步會談對來訪學生進行評估,對于心理正常,個人有改變欲望,能夠對自己做決定負責的學生更適合使用教練技術。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一)建立信任關系
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是保證教練效果的前提和基礎。在建立有效的教練關系過程中,“共情技術”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羅杰斯認為:共情是指體驗求助者內心世界的能力。“教練”要站在來訪學生的角度體驗和把握來訪者的內心世界,使他們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納,同時“教練”也要善于鼓勵并促進來訪學生進行深入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表達,從而與他們建立充分的信任關系。
(二)明確職業目標
在與來訪者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后,“教練”應快速明確職業目標,運用“你想要什么?”的提問方式,將問題聚焦于來訪學生的目標,而不去探討問題的根源。教練技術認為問題的解決與問題本身的成因之間不見得有直接的關聯。明確職業目標可以使用“漏斗技術”、“快樂三問”等方法,比如,“漏斗技術”的設計問題為:“你想要什么?”、“你如何知道自己獲得了?”、“這些中間哪一個是焦點?”、“你能為此做什么?”、“你有什么資源?”、“你有什么策略?”、“你何時何地開始?”等,通過不斷的提問,幫助來訪學生厘清職業目標,建立行動信心。
同時,教練需要評估職業目標是否是明確的、可達到的和可度量的,且根據這一職業目標所制定的行動計劃是否與目標相一致、有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來檢驗進度。
(三)進行資源分析,調整心態,建立信心。
在生涯輔導過程中,有許多同學由于自我認知偏差等原因產生自卑、焦慮或是自大自負等不當心態,從而造成目標難以實施。而教練技術的核心就是激發來訪者的動機和潛能。“教練”可以通過“換框技術”、“平衡輪”、“閃光時刻”等教練方法,幫助來訪學生認清自身擁有的資源,調整心理建立信心。
“平衡輪技術”是常用的關于清晰現狀的教練工具之一,可以讓來訪學生清晰的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實現目標的優勢和資源?有哪些還需要下一步的完善?從而讓來訪學生感覺到這一目標可以通過自己一步步的計劃達成。而“換框技術”則可以幫助來訪學生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從而改善心態,從而創造出令人驚喜的成果。羅伯特.迪爾茨認為,換框著力于幫助人們改變感知世界的框架,從而重新解釋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它相信人有能力解決自己的任何問題,以積極正向的視角為基礎。
例如:一個不喜歡自己目前所學專業的大二學生小王來尋求幫助,談話如下:
小王:“老師,我現在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喜歡新聞學,感覺大學這兩年就是在浪費時間。”
輔導員老師:“你不喜歡新聞學,是學習上面遇到什么問題了嗎?”
小王:“并不是,我現在學習成績還不錯,拿了一等獎學金。”
輔導員老師:“盡管不喜歡新聞學,但是你還能拿一等獎學金,真的讓我吃驚,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小王:“其實我并不討厭新聞學,學習上面我也能得心應手,也很喜歡很多專業老師,只是身邊的好朋友都考上了法學,而法學又是我們學校王牌專業,所以我感覺應該學法學。”
輔導員老師:“嗯,你發現自己的優勢了嗎?”
小王:“我覺得我自己的學習能力很強,與老師相處的也很好,還愛好攝影,前段時間還得了學校攝影大賽的一等獎……”
這個學生來訪時心理充滿焦慮和糾結,通過問題有效引導,使學生從痛苦、焦慮的狀態轉為積極、自信的心態。所以,換框技術總是從積極、正向的角度去支持來訪者,充分體現了教練對來訪者的充分尊重、接納和支持。
(四)尋求可行性路徑,制定計劃
當來訪學生目標明確,充滿信心的時候,就需要制定可行性計劃。教練可以通過“追問”、“沉默”等方式,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制定計劃,比如“我想要什么?”、“怎樣得到我想要的?”、“我現在所做的是否有利于得到我想要的?”、“我愿意為之付出怎樣的代價?”、“如何做到持之以恒?”在這個過程中,要積極引導來訪學生自己厘清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且采取有效措施保證計劃執行。
例如,在上述生涯輔導中得知小王的職業理想是成為一名新聞攝影記者,
輔導員老師:“你怎樣才能實現成為一名新聞攝影記者的職業目標呢?”
小王:“我覺得我首先要把專業知識學扎實,同時系統的學習攝影技術。”
輔導員老師:“很好,還有嗎?”
小王:“前幾天,我看到學校發布本科生出國交流的信息,我發現我滿足條件,我想申請,如果成功了我既可以多了解一些國外的新聞傳播學知識,還能鍛煉我的英語口語水平。說不定我還可以當駐外攝影記者呢!”
輔導員老師:“太棒了。”
(五)促進行動,反饋結果。
在生涯輔導中發現,由于缺乏行動力和有效約束,很多學生的行動計劃往往停留在頭腦中或是紙面上,無法真正實現目標。所以,在生涯輔導的后期階段,跟蹤行動過程、反饋行動結果是保證目標實現的必要環節。“教練”可以運用“持續跟蹤和積極反饋”的技術促進行動,在學生遇到困難或情緒低落的時候進行贊賞和賦能,保證目標得以實現。
例如:學生小李畢業時通過了幾家單位的面試,但是不知改如何選擇。
輔導員老師:“你現在通過面試的這幾家公司分別屬于不同的領域,你最喜歡哪個領域領域呢?”
小李:“日報社屬于傳統的媒體行業,互聯網公司現在發展的前景很好,但是我對大數據分析這一塊了解的還不夠。”
輔導員老師:“嗯,抉擇困難常常是因為我們不夠了解相關信息,你打算怎樣了解大數據分析這一塊呢?”
小李:“我可以先去網上查找一些資料,再問問專業老師。”
輔導員老師:“嗯,還有其他辦法嗎?”
小李:“我了解到有一位師姐在這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具體工作就是做數據分析,我可以向她打電話咨詢一下。”
輔導員老師:“你準備怎樣咨詢呢?”
小李:“……(遲疑),我擔心自己問的問題太幼稚,給她造成不好的印象。”
輔導員老師:“那你可以做些什么來減輕這種擔心呢?”
小李:“在打電話之前要查一些資料,列個提綱。”
輔導員老師:“很好。你準備什么時候咨詢她呢?”
小李:“三天后吧,我要好好準備一下。”
輔導員老師:“咨詢完了和我反饋一下好嗎?”
小李:“好的。”
教練技術中的“持續跟蹤和積極反饋”的技術既可以保證來訪學生積極的行動,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及時引導學生不斷的澄清問題,最終實現目標成果。
四、結語
教練技術是一種理念、一種視角,在高校生涯規劃教育中的應用還是一個新課題,面臨著諸多問題,將教練技術與本土化相結合是高校生涯規劃教育的一種有益探索。通過不斷地實踐不斷調整理念和方法來適應當下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需求,是開展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生涯指導工作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梁立邦,段傳敏.企業教練:領導力革命:第二版[J]Y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25-44
[2]羅伯特.迪爾茨.從教練到喚醒者[M]黃學焦,等譯.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34-139
[3]朱紅,閏廣芬.基于教練技術的大學生生涯輔導模式構建與應用[J].高校教育管理,2012(2):85-90.
[4]韓威,鄧宇.在高校輔導員職業指導工作中的應用思考[J].理論前沿,2014(22)
[5]Marilyn Atkinson,Rae Chois.Inner dynamics of coaching[M],Canada,Exalon Publishing,2007:120-135.
[6]王湘君.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中引入教練技術的可行性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3
[7]北森生涯學院:http://www.beisenedu.com
“西南政法大學2016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項目,立項號為:2016-XZSZ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