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玲
【摘要】科普類說明文教學形式簡短,知識性、科學性、普及性強,卻上之無“味”。筆者認為應從此類文章的特點入手,尋找一
股“活水”,在“讀”“品”“悟”“踐”中,讓科普類說明文教學烙上濃濃的“語文印”。
【關鍵詞】說明文;語文味 ;文意兼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談及科普類說明文教學,常常讓語文老師最為頭疼:它的語言嚴謹準確,不那么優美,沒有強烈的感染力,也無動人的故事情節,上之無“味”;它往往介紹一些科學性知識,一不小心就會上成了科學課。在教這個“燙山芋”時,很多老師也存在著重知識的講解、輕語文能力的培養,重理性分析、輕人文素養,重方法的解讀、輕語言的感悟等舍本求末的做法,這樣,語文課就變成了浮光掠影的科學課,語文味盡失了。語文教學應有“語文味”,科普說明文的教學也不例外。我認為應從此類文章的特點入手,尋找一股“活水”,把它引入語文課堂,讓科普類說明文教學烙上濃濃的“語文印”。
一、讀——書聲瑯瑯,情意濃濃
科普類說明文沒有生動的語言文字描寫,不容易融入情感,就不易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往往教師自己讀起來也索然無味。如果老師千方百計地為課堂注入了一些“活水”,讓學生帶著濃烈的感情去學,去激發學生興趣,讓課堂活躍起來,讓語文課上傳出瑯瑯讀書聲,那是最讓人心動的一件事情。如教《蟋蟀的住宅》,要感受作者對蟋蟀的贊美之情時,我是引導著:“蟋蟀靠自己長年累月不斷修整,靠辛勤的勞動換來了這整潔舒適的住宅,它的精神這是多么值得我們學習呀!請你找出課文贊揚蟋蟀的語言。”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我適時地出示相關句子。這時,我讓學生自己試著讀一讀,想想該怎樣讀,才能把作者敬佩贊揚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在朗讀和交流中,我又提問:“蟋蟀挖的只不過是個洞,作者為什么稱它為‘住宅?”學生說:“作者把蟋蟀當作人來寫了,他喜歡、敬佩蟋蟀。”“說得真好,能按你的理解來讀一讀嗎?”
……
就這樣,我在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時,學生已不知不覺地觸摸、感受到了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作者對蟋蟀的敬佩之情。
二、品——咬文嚼字,多滋多味
對語文教學而言,不論哪種體裁,都要從理解內容、品味文字入手。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科普類說明文的語言美和情感美,才能深入文章,用情感去品味科普說明文的文學性。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第一自然段,在“感受地球的美麗與渺小”這一環節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你是怎樣感受到地球的美麗與渺小的?請找出句子讀一讀。”有的學生說:“我覺得‘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美麗壯觀,和藹可親這個句子寫得好。它把地球比作生命的搖籃,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地球對于人類生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作者對地球的贊美之情。”“體會得真好。那你能把這句話讀一讀,讀出對地球的贊美之情嗎?”這時 ,我用多種方式的讀——指名讀、感情讀、齊讀,來感受作者對地球的贊美之情。又有學生說:“我覺得‘但是,地球又是一個半徑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這句話把地球比作扁舟,形象地寫出了地球的渺小和宇宙的浩瀚。”“說得好。把這個句子讀一讀,讀出你的體會。”
就這樣,我抓住了關鍵語句,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品味語言,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了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感。
三、悟——入情入境,文意兼得
“文意兼得”就是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從書面語言中獲得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信息,還要引導學生內化語言材料,掌握語言表達技巧,讓學生能夠從課文的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有機統一中,感受到語言的力量、語文的魅力。科普類說明文如何做到“文意兼得”?如何較好地彰顯閱讀教學的個性,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我教《只有一個地球》時,創設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在這些讀起來似乎很嚴肅的文字中尋找激情,去體會說明性文字的獨特魅力。如“晶瑩”“水藍色紗衣”有什么特殊意義呢?在品味中,一起為地球母親的美麗而驚嘆;“一葉扁舟”的形象比喻什么呢?在感悟中,一起體會到地球媽媽的孤獨渺小,一起體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用得那么巧妙;“枯竭”兩字又說明了什么?多讀兩遍,就會發現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地球資源逐漸消逝的嘆息,還有那隱約的擔憂和恐懼。“本來”一詞看似那么不起眼,可是當我們一旦把這個詞在原句中刪除后,你會發現什么?哦。這個“本來”的運用是那么傳神,他把人類貪婪的面目畫出來了,他把人類自殺似的毀壞大自然的行為寫出來了。在師生交流中,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這些說明方法在情感的體會中自然地就滲透到了。而找到這些在字里行間閃閃發光的金詞玉句去朗讀、去品味、去積累,文意兼得了,就上出語文味了。
四、踐——有收有放,知識遷移
科普類說明文語文味提升還必須在運用中得到體現。只有通過知識的遷移運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綜合能力,才能真正活化知識,才能真正習得知識。如《松鼠》和《鯨》,同樣是介紹動物的文章,在表達方法上截然不同。我嘗試著引導學生進行改寫練習,即將課文《鯨》仿照《松鼠》的寫法進行改寫,然后又讓學生將《松鼠》一文仿照《鯨》的寫法改寫成一般科普類說明文。這時,我驚喜地發現,學生在語言實踐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將從這兩課學到的說明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了。
“如果說一種教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作‘活。”是的,只要我們為課堂注入了一些“活”水了,昏昏欲睡的科普類說明文課堂將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