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揚興
摘要:產教深度融合是實現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重視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全面,導致產教融合難以深度發展。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積極實踐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聯動,校、系(專業群)、專業三級貫通的辦學體制機制,深入推進校企合作,有力保證了產教深度融合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現實成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產教融合
高職教育的主要特色是產教融合,也是區分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的關鍵所在[1]。高職教育的這一特色決定了它與區域產業需要有更密切的聯系,區域產業發展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孕育土壤,高職教育發展是區域產業發展的有力助推器。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相輔相成,這便是產教融合發展的內涵所在。而產教深度融合是實現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它涉及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因此,探討“政行校企”四方聯動,推動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促進校企全面合作顯得尤為重要。
一、目前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不足的原因
產教融合的核心理念實際上是指產業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教學科研的全過程深入融合式發展,跨越職業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的疆域,實現了“專業與產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2]。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遇到很多現實困難,存在產教融合不夠深入的問題,也就難以完全實現上述的對接。很多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缺少政府機構參與,僅僅是學校與行業、企業在意愿上的融合、協議上的融合、數量上的融合,而非實踐層面的深度融合,導致產教關系不緊密,校企合作質量不夠高,各方共贏效果不理想。
高職院校難以做到產教深度融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政府對產教融合的配套政策不夠完善
政府對促進校企合作的經費保證、稅收保障、激勵機制等政策缺少實質性內容,導致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會出現一些責權不清晰的問題,對行業、企業的吸引力不足,對高職院校的支持力度不夠。目前,往往高職院校對產教融合“一頭熱”,但行業、企業缺乏合作積極性,所以產教融合難以深入持久。
2.行業、企業對產教融合的參與度不夠
當前校企合作的內容只局限于學生實習、就業、訂單培養等[3]。雖然有些高職院校聯合行業、企業建立了教學指導委員會,但行業、企業代表往往只是“開會”代表,如偶爾參加學校校企合作理事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討會等。校企合作的內容比較單一,校企合作的思路比較局限,便導致產教融合不夠深入。
二、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作為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在骨干高職院校建設期間便形成了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聯動,校、系(專業群)、專業三級貫通的辦學體制機制,有力保證產教深度融合發展。
1.“政行校企”四方聯動,組建校企合作理事會和職教集團
學校于2013年3月成立校企合作理事會,制定了《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校企合作理事會章程》。共有105家理事會成員單位,包括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上海市出版局等政府部門,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上海市印刷行業協會、香港印刷業商會、澳門印刷業商會等全國及地方多家行業協會(學會),上海印鈔有限公司、上海煙草包裝印刷有限公司、海德堡中國有限公司等各地眾多企業,以及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2014年12月,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指導和支持下,學校聯合6所院校、28家行業企業和5家科研院所及行業協會,牽頭組建了上海新聞出版職業教育集團。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校際聯合”和“校協聯手”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的有機融合,推進上海地區新聞出版行業職業教育資源高度整合、優化配置、有機融通和充分共享,提升辦學水平及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區域文化產業及新聞出版行業的發展。
2.校、系(專業群)、專業三級貫通,組建校企合作理事分會和專業建設工作委員會
學校在校企合作理事會的指導下,成立了6個系(專業群)校企合作理事分會和25個專業建設工作委員會。
各系(專業群)校企合作理事分會分別制定了《理事分會章程》,每年定期召開工作會議,校企合作共同研究產業發展與結構調整及技術進步對相關專業(群)人才培養的需求,協調、指導系(專業群)制定專業發展和建設規劃;指導、落實行業企業兼職專業帶頭人、兼職教師聘任以及專任教師參加產學研踐習等工作,促進“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推進校企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踐基地,探討并落實校企緊密型合作模式和合作項目,促進科技開發和社會培訓工作的開展。
三、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現實成效
1.“環版專”產業帶培育,推動新媒體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環版專”新媒體與文化創意產業帶是新媒體與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空間載體,大量文化創意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圍繞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的空間集聚,并形成集孵化、生產、交易、管理、服務、人才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等于一體的多功能集群帶。
在楊浦區人民政府、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三方共同合作下,“環版專”產業帶建立了完善的組織機構和服務體系,通過打造“上海出版傳媒研究院”“上海新媒體教育研究院”(兩院)及“創籌平臺”“數字出版與云印務示范服務平臺”“金融服務平臺”(三平臺)的方式搭建新媒體與文化創意領域產學研創新平臺,覆蓋廣告設計策劃、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微博新媒體、動漫娛樂、數字影視、文化創意等媒體產業鏈,形成新媒體與文化創意領軍資源優勢,推動校區、園區融合,促進新媒體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構建企業、社區和政府三位一體的創意產業集聚空間。
2.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帶動“雙創”與產業升級融合發展
學校的“數字出版技術創新產業中心”作為上海市楊浦區政府“雙創”實施方案的一項內容,被列為國家“雙創”示范基地項目。學校圍繞“立足專業、依托行業、結合產業”,借助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建立國家級數字傳媒產業基地、影視動漫制作與技術推廣基地、文化創意設計中心等平臺,逐步形成產業集聚高地,為創新創業與產業融合打下基礎。學校建立了四季廣場校企合作創新實踐基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校企合作創新實踐基地),引進企業與學校相關專業緊密對接。最終形成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教育部、上海市楊浦區政府支持并指導、學校“雙創”基地聯盟領銜并執行的“環版專”文化創意產業帶,為帶動“雙創”與產業升級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3.“臺校合作聯盟”建立,推動影視傳媒行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改革
學校影視藝術系和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徐匯區新聞宣傳中心、上海寶山電視臺、上海玉龍光碧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等多家電視臺、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了影視傳媒“臺校合作聯盟”,并大力推進特色專業班級實踐教學。借助影視傳媒“臺校合作聯盟”平臺,貫通課堂教學、頂崗實訓、社會服務,開創性的打造“影像檔案創新創業實驗班”“新聞采編班”,構建“政行校企”共同體。
4.“校中社”“校中店”共建,聯通出版發行行業企業共同育人
學校出版與傳播系通過將出版社、發行企業引入校內,由學校與出版社、發行企業共建、共管融教學與出版實戰操作相結合的“類出版”機構——“校中社”,以及融教學與發行實戰操作相結合的校內發行機構——“校中店”,使其成為聯通校企、共育人才的平臺和基地。
學校“出版文化運營中心”作為與中國福利會出版社合作共建的“校中社”,模擬出版機構建制,成立圖書編輯部、期刊編輯部、裝幀設計部、校對部、市場部、數字出版與網絡管理部以及總編室等7個部門。“校中社”采取“校內組織、社外管理,專家指導、教師輔助,雙向監管、社會檢驗”的運作模式,校企雙方在明確各自職責的基礎上,共同協助學生順利完成實訓項目。
5.“互聯網+”服務平臺升級,打造印刷包裝行企頂崗實習自主通道
學校印刷包裝工程系積極探索引企入校共建、共用、共管模式,努力使實訓教學與企業生產、產品研發相結合,通過產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生產實踐能力、工程規范與過程能力。密切與相關研究所、研究單位、優秀行業、企業的合作,選擇實力較強、條件較好、專業對口的企業,采取多種合作形式,為每個專業群建立4~5個能滿足學生實習實訓需求的穩定的校外基地。在此基礎上,結合“互聯網+”技術,定制開發了頂崗實習服務平臺,升級了頂崗實習“網上報名系統”,為學生頂崗實習開通了政策解讀、志愿填報、實習日志等優質、高效、便捷服務的“高速通道”。
“網上報名系統”界面友好,簡易操作,可以使學生足不出戶,便能了解暑假實習的相關政策、進行注冊登記,網上報名更便捷。同時,系部也能通過系統后臺進行信息查詢、統計和審核。建立暑假實習“大學生數據庫”,對實習學生信息進行統計分析,掌握學生信息更加全面真實,極大地提高辦事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堅強,陳俊金.畢業生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教育的滿意度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2):104-106.
[2]袁麗英.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標準編制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31-36.
[3]彭銀年,孟巧紅.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的思考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6(14):46-49.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育科學研究項目立項“上海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發展路徑:空間集聚和結構耦合”(編號:B12075);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新項目(人文社科類)立項“區域創新網絡視角下的產業集群與職教集團產學研合作模式研究”(編號:13YS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