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高校應加強就業媒體平臺創新,遵循大學生生涯教育規律、適應數字化傳播新格局,堅持“互聯網+生涯教育”理念,深入挖掘用戶需求、優化用戶體驗,精心規劃并升級就業媒體平臺,促進用戶價值最大化,提升高校就業工作整體效能,為學生高質量就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就業;新媒體;就業信息化
以就業信息網為代表的高校就業媒體平臺是適應高校畢業生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隨著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發展,高校就業媒體平臺的內容、形式不斷豐富和創新,例如,在為畢業生提供招聘信息的基礎上,面向全體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內容不斷拓展,移動新媒體正在被日益廣泛地應用。然而,高校就業媒體平臺是否等同于招聘信息、活動通知的發布平臺?怎樣實現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的精準化?現有的建設理念和運營機制能否支持就業工作轉型升級的目標?面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應從理念和實踐上對高校就業媒體平臺的建設進行深入探索。
一、 高校就業媒體平臺建設的新背景
(一) 大學生就業工作亟待創新升級
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要求和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新形勢,教育部提出要“打造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升級版”“完成三個轉變”,即從傳統的關注初次就業率轉向提高就業質量、從重視推薦畢業生轉向關心學生成長、從就業部門向教學部門的簡單反饋轉向協同育人,同時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推動服務精準化、指導精品化、管理精細化。高校就業媒體平臺作為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渠道和高校開展就業指導服務的線上平臺,在實現以上目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高校就業媒體平臺缺乏系統性、前瞻性的理論探索和規劃設計,限制了自身價值發揮,影響了高校就業工作整體效能。
(二) 生涯發展理念向高等教育滲透
二戰以后,發達國家的生涯輔導思想經歷了職業指導(Vocational Guidance)向生涯輔導(Career Guidance)的歷史轉變。在我國,基于社會的演進及個人高層次的心理需求,人們用“生涯”取代“職業”,傳統上狹隘的職業觀向生涯發展理念轉化,并在高等教育中得到體現。近20年來,我國高校職業和生涯教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主要面向畢業生,以促進初次就業為目標,以簡歷、面試輔導為主要內容的“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對象向其他年級學生延伸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著力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促進終生事業發展和人生幸福的“生涯輔導”。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推進“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高校越來越重視從招生、培養、就業、校友整體鏈條上支持學生的成長成才和長遠發展。
(三) 數字化生存成為高校的基本校情
從傳播視角看,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本質上是信息的傳播,高校就業媒體是生產、傳播、消費信息的平臺。信息匱乏、信息過載、信息不對稱、信息素養低等都會影響就業指導服務的效果。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化社會”正在形成,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95后、00后大學生群體,其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成長訴求已與互聯網緊密關聯;同時,對于規模龐大甚至多校區辦學的高校,“數字化生存”已成為高校教育、管理、服務須正視的基本校情,“互聯網+教育”成為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現實選擇。
總之,面對大學生就業工作升級、職業發展教育轉型和媒介化社會形成的局面,必須更新高校就業媒體平臺建設理念,把“互聯網+生涯教育”作為新時代高校就業媒體建設的新思路,打造基于生涯發展的高校就業媒體平臺,把“產品創新”作為高校就業媒體平臺建設的基本路徑。
二、 樹立“用戶至上”價值理念
互聯網在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同時,也推動著商業、文化、教育的革新。今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對市場、用戶、產品、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重新進行審視。但在快速變革的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組織始終沒有改變的一點,是為客戶創造價值,這是組織的根本使命和發展動力。在新形勢下,就業媒體平臺創新的首要問題是樹立“用戶至上”價值理念,秉持關注用戶需求、優化用戶體驗、持續創新產品服務的互聯網思維,堅持不懈地為客戶創造價值,促進用戶價值最大化。
高校就業媒體平臺的用戶主要包括學生、用人單位和教職工,隨著生涯發展理念下就業工作內涵的新詮釋,面向校友、家長、高中生的就業服務項目也正在探索。高校就業媒體平臺對用戶需求的滿足能力是其創新升級的著力點。要由關注“我們能夠輸出什么”轉變為關注“我們的用戶需要什么”,專注用戶價值實現,著力打造高品質的就業指導服務平臺,要加強用戶研究,投入更多精力與用戶交流,深刻理解用戶的訴求、痛點、習慣和興趣,努力使就業媒體平臺做到接地氣、聚人氣。
重視移動社交背景下的媒體品牌建設。在移動社交時代,用戶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端,而是有個性和情感訴求的個體。高等教育應成為尊重個性、融入情感的教育,基于移動社交網絡的就業媒體平臺也應該是帶著情感的,其品牌內涵應進一步挖掘。高校就業媒體品牌應成為一種“有誠意的名片”、一種“人格化的存在”,這體現為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深入理解、情感支持、有效互動和快速響應。例如,就業媒體平臺對用戶留言的及時回答,不僅可以解決疑問,還可以給用戶一種受尊重感。而帶著誠意運營就業媒體平臺,會贏得用戶的好感,也更容易獲得用戶的認可、信賴,甚至鼓勵和幫助。
一個安全規范的高校就業媒體平臺是對學生和用人單位最大的負責,要高度重視平臺的健康管理。要突破工具主義,強調人文精神,務求真誠務實、平和理性、負責任,這也是作為高校校園媒體維護網絡生態的使命自覺。作為官方平臺,必須恪守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和職業倫理,同時切實防范虛假招聘,維護用戶數據安全,尊重知識產權。
三、 遵循“產品為王”運營哲學
隨著就業工作的轉型升級,高校就業媒體平臺的服務內容、面向對象、傳播渠道不斷拓展。要超越內容、渠道之爭,堅持“產品為王”,集中資源策劃、生產、開發滿足用戶需求、優化用戶體驗的產品。
實現平臺化。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之下,經濟增長的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知識、腦力的作用日益凸顯,人力資本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一方面,各地各行業不斷提出或升級人才戰略,掀起“人才爭奪戰”,加強雇主品牌傳播,主動與高校深化人才合作。建設互惠共贏的校地企合作平臺,促進行業對學校品牌的認可,已成為高校就業媒體平臺建設的重要目標和發展機遇。另一方面,高質量的人才輸送是校地企人才合作的核心要義,高校能否通過多年積淀和持續創新構建影響力的就業媒體平臺,將影響校地企合作實效。高校就業中心是聯系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平臺,要建立常規信息、原創策劃、站外資源三結合的內容架構,豐富平臺資源,幫助學生提高就業能力和機會、幫助用人單位提高招聘效果。
促進便捷化。密切關注用戶精準化信息需求,使其在恰當的路徑上獲得優質內容。首先是高效率檢索。關鍵詞檢索和結構化檢索是最有效的實現形式,在此基礎上應加強對信息的深加工,加強智能化匹配和個性化推送。其次是移動化閱讀。移動閱讀已成為最重要的網絡信息消費渠道,今后智能終端的使用范圍將更加廣泛,高校就業媒體平臺應提到與桌面互聯網一樣的高度去促進移動閱讀體驗的優化。主要有以下三種策略:一是移動端Web自適應,通過鏈接訪問的用戶體驗最大化;二是依托微信公眾號開發子菜單,調取桌面網站,實現便捷檢索;三是開發APP(主要基于IOS、Android)。考慮到APP對用戶移動端空間的占用和用戶對APP使用的臨時性、權宜性,高校可重點做好移動端Web自適應和基于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子菜單開發。同時,對接用戶手機短信平臺,使就業信息系統和網站可面向學生和用人單位發送調研短信,并就各類預約和活動進行提醒,這也是一個重要策略。此外,高校就業媒體平臺通過共建聯盟促進用戶價值最大化,這也將成為今后就業媒體發展的一個趨勢。
加強品質化。爆炸式的信息生產背景下,碎片化閱讀與信息不對稱成為信息社會的顯著特征。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用戶面臨選擇、甄別信息的負擔和風險,用戶對便捷地獲取符合其需要的高品質信息的需求更加強烈。高校就業媒體平臺應堅持“精耕細作、美惠眾生”理念,努力保持穩定品質。數讀新聞正在成為新媒體極有價值的表達形式,而將就業法律政策、就業數據通過圖表、漫畫轉換,可提升傳播效果。
重視立體化。要打通線上線下資源,實現信息服務從線上向線下延伸,從線下向線上引導。要挖掘校友、用人單位資源,與就業市場拓展和校友尋訪活動有機銜接,主動展示用人單位、行業和地區風采,解讀就業政策和熱點,分享校友職業發展故事,幫助在校生增加對職業世界的了解,實現對資源的深度開發和高效利用。要充分利用就業媒體平臺解決線下活動覆蓋面小、參與機會有限的問題,實現對更多學生的普遍惠及。各類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講座應逐步實現網絡化,方便學生直播收看和回看。同時要結合當前高校就業指導的“本土化”“校本化”趨勢,積極開發符合本地區、本學校實際甚至本學科特點的MOOC、微課等線上課程資源。
四、 加強學習研究型運營團隊建設
近20年來,我國高校就業媒體平臺主要經歷了四個大的發展階段——數字化、網絡化、系統化、智能化。系統化和智能化開發,不僅僅是技術的提升,還意味著對現有工作機制、業務流程的重塑和再造,意味著就業工作的理念、思路、團隊建設都要積極響應。高校就業媒體平臺作為校園媒體,要遵循媒體生產和傳播規律,切實加強團隊建設。
高校就業媒體平臺關涉并依托就業全局工作,應成為高校就業部門職能轉型和業務升級的全面呈現和有力支撐。高校就業部門要在頂層設計中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重視校園招聘、政策手續、指導、創新創業等各類就業指導服務資源的整合。適應新媒體時代快節奏的熱點生成、內容傳播機制和社交網絡背景下的用戶需求個性化趨勢,要打造扁平化運營架構,培養“策劃、采集、編輯、調研協同”團隊。要培育鼓勵創新的團隊文化,重視團隊成員學科背景、性別、學歷的多元化。
適應多媒體的演進規律,要高度重視多媒體信息產品的生產。相應的,要突破文字的局限,善于使用攝像、攝影工具表達題材,切實提升信息產品的親和力和傳播有效性。就業媒體平臺也因此能夠成為記錄高校就業工作發展的多媒體檔案庫。
培養學習研究的團隊文化,使高校就業媒體團隊始終帶著學習和研究的精神開展工作。要制定就業媒體平臺建設規劃,完善人員培訓方案,加強系統化培訓和研討,使團隊成員掌握相關技術、熟悉就業業務、增進事業情感。同時與用人單位人力部門和兄弟院校就業媒體平臺建立合作,并與就業市場拓展、用人單位回訪、校友訪談等活動有機結合,支持團隊成員開闊視野、培養能力。
五、 總結
新形勢下,高校要更加重視就業媒體平臺的建設,遵循學生生涯教育規律、適應數字化傳播新格局,從“提供招聘信息的渠道”定位上主動超越,堅持“互聯網+生涯教育”理念,對就業媒體平臺進行全新規劃并創新升級,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創新升級,為學生高質量就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鄭瓊梅.生涯輔導:高等教育的新功能[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2]王鐵英,常海峰.關于構建本土特色大學生生涯輔導體系的思考.載徐迅、方雅靜主編.海峽兩岸高校就業創業面面觀.現代教育出版社,2016.
[3]吳武典.青年生涯發展能力的培養.載桑志芹主編.邁向21世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4]陳宇棟,方秋中.基于用戶體驗視角的國外高校就業網站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5(8).
[5]蔡信海.微時代下新媒體在高校就業工作中的應用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5(11).
[6]王剛.高校就業網站傳播問題及對策簡析[J].今傳媒,2013(3).
作者簡介:
常海峰,山東省濟南市,山東大學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