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更好地實施本課程,我結(jié)合課程性質(zhì),對課程基本理念和內(nèi)容標準等的解讀,認為《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的教學,應(yīng)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活、認識生活、學會生活。
關(guān)鍵詞:課程目標;活動;生活;體驗;認識;學會
一、 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活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正處于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過渡時期,因此,教師要注重這個階段的學生學習的有效銜接,幫助學生打好學習的基礎(chǔ)。教師通過活動讓學生進行知識的體驗是學前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在學生認知能力范圍內(nèi)進行活動的設(shè)計,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活動作為兒童學習的整個階段,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有著重要作用。因而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設(shè)計中,根據(jù)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shè)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在教學第二冊《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這一課時:
師:小朋友喜歡做游戲嗎?
生:喜歡。
(師在黑板上畫一個缺嘴巴的三毛頭像)
師:給三毛畫張嘴巴吧!仔細觀察30秒,看看三毛的嘴巴畫在哪兒最恰當?
老師讓學生蒙上眼睛后走到黑板前面(指定4名學生到黑板前面)。
師:如果你真是盲人,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覺得盲人挺痛苦的。
師:你剛才走路差點摔了一跤,你還笑得出來嗎?
生:……
師:小朋友的笑聲很開心,老師也希望你們能天天這樣開心??杉偃缬幸惶欤闶チ嗣髁恋难劬Γㄊ种秆劬Γ?,你還能開心地做事嗎?
師:請蒙上你的眼睛,在書包里找出方格本2。
師:游戲時間到,找到的小朋友請舉手,沒找到的請趕快用明亮的眼睛幫你找出來。
師:沒有眼睛的幫忙找東西方便嗎?沒有眼睛的幫忙找東西不容易呀!做其他事呢,肯定也不易!閉上眼睛在剛才找的本子上寫上“眼睛”兩個字。
學生寫“眼睛”兩個字。(實物投影展示最糟糕的“眼睛”兩個字)
師:看,多糟糕呀!
師:此時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生:眼睛多重要呀!
生:沒有眼睛多痛苦啊!
生:沒有了眼睛我覺得很不方便……
通過這節(jié)課,學生知道眼睛的重要,但在學習當中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卻往往影響了眼睛,就比如寫字時寫著寫著就忘了正確的坐姿。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一開始的蒙上眼睛給“三毛”畫嘴巴的游戲?qū)?,體驗盲人的生活,能讓學生懂得眼睛的重要。整堂課讓學生在活動中認知,體驗生活。
二、 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生活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比較適合學生活動的課程,其內(nèi)容豐富,具有綜合性,是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主要素材來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生活的認識,體現(xiàn)生活,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的技能和經(jīng)驗,多方面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在素質(zhì)教育的前提下,教師要轉(zhuǎn)變角色,做好學生活動的引導者,指導學生進行活動的自主探究和實踐。教師在活動中充當學生后勤的保障者,為學生提高理想的活動環(huán)境,創(chuàng)設(shè)學生喜歡的活動條件,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生活,從而讓活動能夠延續(xù)。
三、 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生活
教師還應(yīng)不斷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會生活,熱愛生活,學會做人。
如在教學《看我多精神》(第一冊)這一課時,讓學生在情境表演中,對學生的知識進行鞏固:
師:走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坐、站、走等生活場景的模擬。
1. 清晨,小朋友和同學、教師打著招呼走進了校園。
2. 小朋友站起來回答教師的問題。
3. 小朋友坐在一起做游戲。
大家可以就上面的例子進行表演場景的選擇,然后分組進行演練,小朋友也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想法進行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表演。
生:進行小組合作練習。
教師進行課堂巡視,對小朋友的活動進行指導,參與小朋友的表演,回答小朋友的疑問。
師:現(xiàn)在哪個小組希望給大家表演一下你們排練的場景?
小朋友們踴躍舉手,教師讓大家進行活動展示。
生:我們組扮演節(jié)日游玩的情境。
學生手拉手向前走,有的打鬧,有的說笑,愉快地游玩。
這樣,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以學生的認識為主題進行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進行活動的設(shè)計和參與,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這樣,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進行實踐活動的導入,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獨立思考和互相合作,體驗“坐、立、走”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體驗正確的“坐、立、走”姿勢。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可以引起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遷移,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建立起學習和生活的橋梁,從而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學生道德品質(zhì)的發(fā)展,讓學生學習生活。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品德和生活課程標準解讀及教材研究》.
作者簡介:蘇海未,浙江省寧波市,浙江省寧海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實驗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