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古詩詞綿延了幾千年,千淘萬漉,保留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初中古詩詞教學應該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古詩詞教學應拓展傳統文化的寬度。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
一、 在古詩詞教學中弘揚節日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國傳統節日是十分豐富的,在現實生活中,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在不斷被人們淡忘,傳統節日不敵情人節、圣誕節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古詩詞教學是對傳統節日文化進行弘揚的有效陣地,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這里,我們并不要求學生了解所有的傳統節日,而是選擇那些在傳統節日中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的,適合學生學習探究的語文素材,讓學生通過收集、閱讀、交流等方式,了解祖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例如:范成大的“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王安石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都是對春節的經典描繪;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是對元宵節的低吟;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對清明節的歌詠;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對中秋節的思親和祝福;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是隱逸田園的淡泊情志,而王維吟詠“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時的登高懷親更是流傳千古。通過這些古詩詞的教學,讓學生明白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由來,以及豐厚的文化底蘊,使傳統文化節日重新走進我們的生活,尤其是我們青少年的生活。
傳統文化只有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義的。在教學中我們是如何融入傳統文化的呢?
1. 初中學生年齡小,但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利用這個特點,每到一個節日,可以要求學生動手動腦,自己制作小禮物,把自己融入節日中去。
2. 讓學生背誦與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詞。比如與中秋有關系的古詩詞:李白的《靜夜思》、蘇軾的《水調歌頭》、李白的《月下獨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與重陽節有關系的詩詞: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與春節有關的詩詞:王安石的《元日》、林伯渠的《春節看花市》等。與清明有關的詩詞:杜牧的《清明》、宋之問的《途中寒食》等。與端午有關的詩詞:唐代文秀的《端午》、清代李靜山的《節令門·端陽》等。
3. 讓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與傳統節日有關的活動。比如中秋節可以買一盒月餅,與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共享天倫之樂。重陽節買一塊重陽糕,表達對老人的敬意。春節的時候貼春聯,拜年、放鞭炮、守歲,感受過年的氣氛,增加對生活的熱愛。清明節和大人一起親自參加對祖先的祭祀活動,既了解風俗習慣,也寄托了對先人的懷念之情。端午節學習怎樣包粽子,努力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加深對屈原精神的理解。
4. 星期一到星期五,利用中午課間休息的時候播放關于古詩詞的歌曲或者名家的朗讀。
二、 在古詩詞教學中培育愛國主義情懷
優秀的古詩文中,愛國主義這種傳統精神總是永遠閃耀它的光芒,令我們在掩卷沉思之時精神為之一振。
1. 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也在《出塞》中寫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從軍行》中:“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表達了殺敵報國,收復國土的堅定信念和愛國豪情。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 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詩人對家鄉的無比眷戀。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這些千古名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
3. 是對人民的熱愛。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觀刈麥》中這樣寫:“農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宋朝翁卷也在《鄉村四月》中寫道:“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樸素的語言中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艱辛勞動的理解和尊重。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深深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并從實際生活中培養尊重、珍惜勞動果實的習慣。
總之,我們要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為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一個平臺,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豐富多彩,獨辟蹊徑地培養學生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情感情與審美情趣。
作者簡介:
楊嵐,四川省宜賓市,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書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