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淵??
摘 要:在新課程的教學標準下,學生們綜合素養和能力的培養成為主要的教學任務。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過于重視課文字詞和內容的講解,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們對語文課文情感的把握,降低了學生們對語文課文的理解能力。本文將以小學語文的情感閱讀嘗試為主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引導學生們將情為靈魂、讀為載體,整體性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閱讀;語文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們加強學生們語文課文情感閱讀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們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內涵與情感的體會,不斷促進學生們語言能力的發展,增強對語文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全面提高學生們的語文素養。教師們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們正確的情感閱讀方式,同時創設語文情感閱讀的氛圍,進而促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為高效。
一、 創閱讀情境,促情感體驗
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時,因為小學生的學段特點,即學生們情感的變化與周圍的情境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教師們改變自身的教學方法,根據具體的語文課文內容,以及學生們對語文知識的認知能力,從現實生活的角度創設具體形象的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們融入情感閱讀情境中,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促進學生們對課文情感的把握,同時逐漸激發學生們對語文課文閱讀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魅力的喜愛,增強學生們對閱讀情感的把握能力。比如,在小學語文課文《牧童和狼》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們分角色試演文章的人物,實現課文內容的演繹,讓學生們在扮演的過程中體會農民多次被戲弄之后的憤怒和不相信的情感,以及小孩騙人的樂趣,創設出具體的閱讀情境,促進學生們情感閱讀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們選擇一位同學扮演課文內容中放羊的小孩,其他同學扮演正在農作的人們,然后按照語文課文內容完成具體的交流和動作,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與參與性,讓學生們真實地感受其中的情感變化。最后,教師們引導學生們在具體的閱讀情境中,對語文課文內容進行情感閱讀,準確把握課文中角色情感的轉變過程,同時提高學生們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和認知程度,得出不要騙人的人生道理,整體性促進學生們語文素養的發展。
二、 教閱讀方式,強情感掌握
小學語文傳統的教學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們引導學生們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聲地朗讀,而忽視了學生們情感的投入,進而呈現出學生們只會朗讀但不理解課文內容的現象。所以,教師們需要創新自身的教學體系,形成一個完善的語文閱讀教學步驟,引導學生們按照一定的步驟完成語文課文的閱讀,促進學生們形成高效的閱讀方式,提高學生們的情感閱讀能力。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們可先引導學生們對語文課文課下注釋進行了解,掌握每個重點詞語的具體含義,準確地理解課文的部分內容。同時讓學生們在語文課文閱讀的過程中,對重點語文字詞進行記憶,更有效率地掌握語文字詞。然后,教師們引導學生們對語文課文進行詳細的閱讀,掌握課文主要記敘的內容,清晰地了解課文的結構,同時鼓勵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以朗讀的形式進行,加深學生們對課文內容的印象,避免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出現不完整閱讀的現象發生。最后,教師們讓學生們依據主要問題來進行分析,根據具體的課文句子進行推測,逐漸掌握課文主要表達的情感或者人生道理。學生們長時間按照以上的閱讀習慣,不斷拓展情感的掌握程度,定能使學生們情感閱讀能力得到穩固地提高。
三、 引多次閱讀,激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存在一定數量難以理解內容,學生們通過少次淺顯的閱讀,難以體會課文中所內含的情感,進而出現學生們讀不懂的現象,打擊學生們語文閱讀的自信心,形成枯燥的心情,降低學生們對語文課文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教師們在教學較為深奧的課文時,需引導學生們進行多次地閱讀,根據課文的結構分解成不同層次的段落,形成多個簡單的情感閱讀任務,讓學生們逐一完成課文內容的理解,形成語文閱讀的成就感,促進學生們建立語文情感閱讀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教師們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來輔助學生們完成語文課文的情感閱讀。讓學生們對語文課文進行多次地閱讀,經常會產生厭倦的心理,降低學生們情感閱讀的效率。教師們創新課文閱讀的方式,將學生們進行合理的分組,讓學生們在小組內根據一定的規則,按照順序逐一完成課文內容的朗讀,保證學生們對語文課文進行多次的閱讀,從本質上進行分析和掌握,逐漸領會課文內容的情感。同時,教師們可以組織學生們以小組情感閱讀比賽的形式進行,充分調動學生們對語文課文閱讀的積極性和動力,引導學生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閱讀過程中,以多種不同類型的閱讀形式完成課文內容閱讀,整體性提高學生們的語文情感閱讀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關于語文閱讀素養的提高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培養學生們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閱讀習慣,同時教導學生們進行有感情地閱讀,將自身融入語文情境中,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內涵、體會情感,整體性提高學生們的語文素養,為學生們將來能用閱讀這一載體完整地把握文章情感之魂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
邵志淵,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同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