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地理新考綱和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縱觀近年來全國新課標卷命題特點,在今后的高三教學中,要調整備考策略。進一步深化地理概念教學,提高學科素養;培養學生構建網絡知識體系能力,理清知識間內在聯系,主動夯實基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地理現象,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去探究,體驗有用地理學原則;注重圖文信息處理訓練,提升解題能力。
關鍵詞:新考綱下;高三地理教學;核心素養
2017年全國地理高考考試大綱在現行大綱基礎上進行修訂。考核的方向沒變,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核目標與要求沒變,即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等四個方面。但考核內容發生變化,即刪去了選修地理“自然災害和防治”模塊,突出了旅游地理和環境保護模塊。基于以上一變兩不變的情況,結合近幾年全國卷試題的命制特點,本人認為在今后高三地理復習中應強化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工作。
一、 深化地理概念教學,提高學科素養
現在的學生不管是城市的,還是農村的,基本上都是過著從家門到校門的生活,普遍缺乏社會實踐,嚴重脫離生產和生活實際,地理基本常識極其缺乏,地理素養較低。而地理學的內容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恰恰需要學生能夠深入大自然,深入社會,需要有感性的認識,才能夠加深理解課本上的地理概念、現象、原理、規律等,才能夠提高解題能力。這就要求老師要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大量收集相關的地理信息和資料,在復習時要有意識拓展地理概念,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和解題能力。如:農業生產活動相對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缺乏感性認知和生產經驗,但該模塊試題內容已不再拘泥于大尺度典型的農業區域和農業類型,而以新穎真實的小尺度的農業生產入手,案例選取獨特。試題的設問也更注重農業生產的具體環節和要素,體現對農業生產活動過程和實踐常識要具備最基本的認識。因此在復習時要適當補充相關的農業生產常識,細化概念教學,包括農業生產部門類型、生產活動的大致環節、農事活動的特點、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等。而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多留意課本上補充的案例,認真思考老師課堂上所列舉的實例,養成從實例中獲取信息、分析問題的習慣。同時要主動關注各種媒體上相關的地理知識,要多思考政治時事熱點、焦點問題中涉及的地理知識,力求做到文科內容融會貫通。
二、 構建網絡知識體系,強化備考基礎性
萬丈高樓平地起。根基扎實,高樓才堅固。地理學習也一樣,復習中一定要依“綱”靠“本”,注重“雙基”,要牢固樹立知識的全面性和聯系性意識,要把知識進行條理化、系統化。首先,要按單元構建網絡知識體系,然后到后期復習的時候(二輪、三輪復習)則進一步的深化、拓展,要按專題構建思維導讀圖,使知識體系更加系統、完善。如:有關河流專題的知識點,有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分析、河流的分類、河流的發育、河流的開發利用、河流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河流對人文地理的影響、河流與自然災害等。在第一輪的復習中要對河流的這些知識點逐個進行歸納、總結,如對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可歸納如下:
在系統復習完河流所有的考點后,就要對河流專題進行如下的知識體系構建:
這樣才能真正將知識內化,學生理解、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會提升,知識才能夠更好地遷移。當然知識網絡的構建,并不是簡單寫下教材的知識體系,而應是真正理清知識間內在聯系。
三、 整合地理教學內容,提高備考效率
本次考綱刪減了學生比較熟悉的選修模塊《自然災害與防治》,不再單獨設置題目,本人覺得有它的合理性,因為本模塊內容實際上在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中都有涉及,沒有必要重復教學,一方面不利于知識建構,同時也浪費時間,降低備考效率。但是,本部分內容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人地協調的重要體現,在選考部分刪除并不等于不考《自然災害與防治》了,因此不排除在必考題目中會出現。所以在必修各章節復習時有必要將本模塊的相關知識整合起來。如將臺風、寒潮等災害放在大氣單元加以系統復習;將洪澇等災害放在水圈單元加以系統復習;將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在地表形態塑造復習時加進來。這樣可以優化考試內容,提高備考質量。
選修模塊《自然災害與防治》刪除后,《環境保護》作為與我們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門話題,自然會引起大家的高度關注,而且《環境保護》的知識與必修的內容也有交叉性和重疊性,不便完全分割開。所以原本相對冷門的《環境保護》 就越來越需要我們更多去關注。特別是近幾年“旅游地理”問題的設置越來越“生活化”“多元化”,很多學生很難準確把握答案,這就更意味著要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的選擇模塊來加于訓練,給學生提供更多答題的選擇機會。但是,縱觀多年來高考試題,不難發現,《環境問題》題組的情境問題基本上來自現實生活,具有較強的區域性;情境內容呈現方式與設問角度具有新穎性。且由于環境問題成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危害與防治的對策和措施勢必涉及很多知識點,即涉及所有的地理學科內容。這樣對學生答題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等都會有較高的要求,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提高《環境保護》這一內容的備考效率,關鍵之一就是要站在地理學科的高度,基于地理學科思維的構建,基于現實中問題,設計相關專題,落實備考過程中的每個考核目標和要求,提高備考效率。
四、 關注身邊地理現象,學習有用地理
近幾年高考新課標卷試題的呈現形式,最大特點是選用現實生產生活中的素材,設置新穎的情境,讓學生逐步分析信息,用所學的知識去探究完成。如:【2015年全國課標卷Ⅰ第37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多年凍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夏季融化、冬季凍結的活動層,下層為多年凍結層。我國的多年凍土分布主要分布于東北高緯度地區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區。東北高緯地區多年凍土南界的年平均氣溫在-1℃~1℃,青藏高原多年凍土下界的年平均氣溫約為-3.5℃~2℃。由我國自行設計、建設的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成功穿越了約550千米的連續多年凍土區,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凍土地區的最長鐵路。多年凍土的活動層反復凍融及冬季不完全凍結,會危及鐵路路基。青藏鐵路建設者創造性地提出了“主動降溫、冷卻路基、保護凍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熱棒新技術等措施。圖a示意青藏鐵路格拉段及沿線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其中西大灘至安多為連續多年凍土分布區。圖b為青藏鐵路路基兩側的熱棒照片及其散熱工作原理示意圖。熱棒地熱部分為冷凝段,地下部分為蒸發段,當冷凝段溫度低于蒸發段溫度時,蒸發段液態物質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卻成液態,回到蒸發段,循環反復。
五、 強化信息處理訓練,提升解題能力
獲取、解讀地理信息能力是地理學科重點考核目標和要求之一,是快速、正確解題的關鍵,所以在地理考核目標和要求中被放在了首位,足見其基礎性和重要性。每年高考試題內容呈現的形式有圖表,也有文字,而且文字內容逐步呈現大篇幅的現象。比如上面提到的2015年的第37題,除了照片、地圖和熱棒原理示意圖,還出現了大篇幅的文字,材料的信息量大,2016年地理I卷36題也是如此。且其中的有些內容是很多考生可能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因此培養學生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具有分析判斷并從中提取答題核心內容的能力至關重要。更有甚者,就是有些試題中的文字情景設置,可能還不是課標考查內容的知識點,如:【2013年全國課標卷Ⅱ第9~11題】霧是近地面大氣層中出現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種天氣現象。當暖濕空氣經過寒冷的下墊面時,就易形成霧。題干中關于霧的定義和成因,并不是課標考查的內容,只是要用文字進行說明,以此來考查學生閱讀、獲取、解讀信息及應用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要培養學生善于從圖表中、從冗繁的純文字材料中獲取信息、解讀信息的能力,要注重落實主觀知識,強化思維系統性和嚴謹性的培養,切實提升解題能力。
總之,2017年頒布的新考綱在考核方向和考核目標與要求沒變的情況下,只是刪減了選修模塊的部分內容,進一步彰顯了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和人文性。只要我們能夠堅持教育以生產、生活為本的原則,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習身邊地理、有用地理,并在學習中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就一定能夠大大提高地理的核心素養,在高考中也一定能夠取得優異成績。
參考文獻:
[1]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
[2]湯國榮.論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J].課程·教材·教法,2015(11).
作者簡介:
陳麗華,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