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學與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注重創新精神的培養,更多強調的是以人為本、突出人文關懷;更多強調的是回歸教育的本質、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因此,本文對高中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創設問題情境;策略
一、 高中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中的困惑
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每個人都耳熟能詳,倡導創設問題情境教學,但是教師們真的都懂得創設問題情境教學的含義,知道如何進行創設問題情境教學嗎?并不。有些老師對創設問題情境教學的理解淺顯,認為就是讓學生上課多回答幾個問題,依舊強行逼迫學生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學習,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封建教育依舊根植在一些教師的思想里。有些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沒有系統的指導,不能夠最大限度上進行創設問題情境教學,實現教育目的最優化。我國應試教育的體制也限制了創設問題情境教學的發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體制都限制了老師的自主創造性,以學生的成績為學習的唯一目的,不利于創設問題情境教學的開展。
二、 高中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趨勢
隨著當今世界的交流與發展,創新問題成為各個國家不得不面臨的挑戰,走在創新最前沿的國家將會在全球挑戰中占據重要位置。創新的根本實際上就是人才的培養,21世紀以來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如何培養出創新性人才這個問題使各國不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我國在新世紀的教育理念也逐漸更新。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有利于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這種教育模式將逐漸占據主流。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創設問題情境教學的特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學習的過程中,相較于古板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將會使課堂變得生動而有趣,使課外生活變得不再被枯燥的作業充斥,學生與老師變得容易交流,那么對于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證。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在教育學生時不單單只教授他們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同時,也需要指導他們如何去獲取一些必要的知識,如何運用網絡和身邊龐大的資源庫來尋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老師教會的不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如何去學習,這樣學生在走進社會的時候才不會顯得迷茫,才能真正得使國家富強,使我們國家轉型成為創新型國家的典范。如果一直遵從以往的教學模式,那么我們培養出的只能是機械的、無意識的知識型人才,我們應該利用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方法去幫助學生擁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集體合作,學以致用,讓學生更主動,更獨立,讓中國未來的接班人具有更強烈的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所以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是一項必然發展的教學趨勢。
三、 創設問題情境教學的總體現狀
經過對教師的研究,通過教師對創設問題情境教學的定義了解、開展途徑、滲透程度以及教學目標等提問,總結了教師對創設問題情境教學的幾點看法:
1. 對創設問題情境教學的定義
在老師引導數學題目熟悉的情況下,學生在課本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學習”,有問題意識,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尊重每個學生的想法,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 開展創設問題情境教學的途徑
問題引領,合作交流,網絡學習,實踐活動。
3.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教學的滲透程度
都比較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會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有意識的穿插一些具有探究價值的環節,激發學生思維參與,在課堂上由每個學生的自我生成。
4. 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應該達到的目標
倡簡,務本,求實,有度。從學生維度: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思維,鍛煉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教師維度:實現教師職業成長。
四、 高中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策略
1. 課前預習引導
教師的任務不是代替學生去探究,而是以幫助者和指導者的姿態出現。預習是學生對課本的初步認識,教師要制定預習目標,指導學生正確的預習方式,通過預習對課本展開一系列的問題探究。學生可以針對性的尋找資料,對整章內容有個大概的想法,隨后思考存在的意義,可以小組活動思考,然后將意見寫在資料卡上,在課堂中和同學一一探討。教師也要積極備課,拓展知識面,注意到課本中的每一個容易被忽視小點,才能在課堂中游刃有余。
2. 課堂教學引導
課堂教學是學生和老師共同參與的一項教學活動。數學課堂教學本質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人類歷史文化中汲取豐厚的精神養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積極的取向去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在交際中學習、捕捉、篩選、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來強化數學知識的學習、理解和運用,逐漸掌握學習和生活的基礎工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質量”。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一次次激發出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從不斷前行中摸索出更多的知識。教師要注意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積極采納,反饋學生的意見,注意把握住課堂秩序。凡事要有個度,教師要把握好活動的度,不能讓學生漫無邊際的活躍。
3. 課外實踐引導
學生在三個地方長大,家庭、學校和社會,除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也能帶給學生不一樣的知識,鍛煉他們的能力,開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每一次課堂之外,家長帶著孩子走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記錄下和大自然的每一次接觸。而社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生可以每一次上學途中,遇見不同的人,得到不一樣的生活經驗,極可能從生活中的一處獲得靈感。數學的綜合實踐活動以調查和各種形式的表達為主,教師要提供解題技巧指導,聯系生活實際,將數學帶入生活,學生在一次次數學應用和深層次的感悟中,培養心境和美感。
參考文獻:
[1]宋君成.從冰冷的美麗到火熱的思考——數學教學中學術形態到教育形態的轉化[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1).
[2]陳建仁.數學開放題教學模式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0).
[3]余文森.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J].教育研究,2004(11).
[4]劉孝書,梁紅亮.論數學認知結構與數學學習[J].教育探索,2004(04).
[5]陳柏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數學教學模式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03(07).
作者簡介:楊利強,河南省偃師市,偃師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