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燕
摘 要: 自1954年哈伯特·塞倫(Herbert Thelen)提出“學習風格”的概念以來,對這一理論的研究一直熱度不減。學習風格作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的學習方式,有其獨特性和穩定性,是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在學習上的綜合表現。本文基于“學習風格”理論,聯系高中教學現狀,重點研究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學生的學習風格對教師教學實踐的能動影響,并設計《雷雨》(節選)的教學案例,嘗試為教師教學提供更多的思路。
關鍵詞: 學習風格 學習特點 教學實踐 教學設計
近年來,尊重學生的需求和個性化發展的理念一直被提倡。但據筆者在教育實習中的觀察,教師很難在課堂上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筆者選擇基于“學習風格”理論進行教學實踐的探究,以在南京A中實習期間聽課的高一2班、4班為例,觀照當下的高中教學現狀,探究教師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過程的適應性改變策略。
一、“學習風格”理論
1.“學習風格”的概念界定
自1954年哈伯特·塞倫(Herbert Thelen)提出“學習風格”的概念以來,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對“學習風格”的獨特闡釋,筆者從譚頂良的《學習風格論》中轉引三種如下:
(1)“學習風格是學生集中注意并試固掌握和記住新的或困難的知識技能時所表現出的方式,這種方式受周圍環境、自身情感特征、社會性需要、生理特征及心理傾向的影響”(Rita Dunn,1986)。
(2)“學習風格是學生對學習方法的定向或偏愛,它表明某特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喜歡采納的學習方式”(Knopke & Diekelman,1979)。
(3)“學習風格是個體用來處理教育信息的穩定的行為表現方式,在家庭、學校和社會文化等制約人發展的各種變量影響下形成并貯存在個體神經組織和個性的深層結構之中”(Marlin Languis,1981)。
盡管表述不一,但核心卻是相同的,即指學習者喜歡或經常使用的學習方式及表現出來的相應的學習特征。筆者采用譚頂良《學習風格論》中的概念界定:“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綜合?!?/p>
2.學習風格與學習特點
譚頂良在《學習風格論》中研究了學習風格的生理性要素、認知要素及情感、意動要素,對學習風格與大腦功能、個性類型、心理發展、性別等的關系分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筆者認為,研究學習風格,一方面是為了促進因材施教策略的實施,另一方面是對教師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的能動影響。常見的學習風格如: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沉思型和沖動型、整體型和序列型等。學習風格不同的學生,學習特點自然相異。筆者將著重闡述的是場獨立性者與場依存性者學習風格上的不同,以及他們各自的學習特點和學習傾向。
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這兩個概念源于赫爾曼·威特金(Herman Witkin,1977)對知覺的研究,最初起于軍事上的需要。研究表明,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不僅存在于知覺領域,而且存在于思維、認知方式、記憶等多個領域,與學習也有著緊密的聯系。場獨立性者對客觀事物作出判斷時,傾向于采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干擾;場依存性者更加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難以擺脫環境因素的影響。
針對學生不同類型的學習風格,教學必然不能復制照搬,而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適應性的改變。筆者在南京A中實習期間接觸的高一2班是由年級里的藝術生組成的美術班,4班則是普通的文化班。通過筆者的觀察和與指導老師的交流,發現美術班的學生在課堂上相對比較活躍,思維方式更加天馬行空,他們的學習風格大致可劃分在場獨立性的范疇。相比之下,4班的學生更加喜歡按照課堂上老師的問答和課本內容的組織進行學習,他們的學習風格相較于2班,大致可劃分在場依存性的范疇。筆者將以《雷雨》(節選)的教學為例,從三個方面具體分析場獨立者與場依存者在課堂上的學習風格特點。
(1)偏向不同學習材料
兩個班的學生對《雷雨》這篇戲劇體裁的文本,是有不同學習材料的偏向的。2班的學生不喜歡學習一些具體的知識,如戲劇三要素、人物形象的具體分析等,他們更多的是對戲劇體裁本身感興趣,愿意觀看關聯的戲劇視頻和表演,也更加主動地參與課堂角色扮演。4班的學生則對戲劇相關的知識點、文本內容的劃分等更有學習的動力。
(2)偏向不同學習策略
場獨立性者在學習與線索特征無關的概念定義時,學習效果更好;當與概念有關的線索非常明顯時,場依存性者學習得更快。如在《雷雨》(節選)授課前,可以布置學生提前搜集、閱讀作家作品相關的資料,而不是讓他們局限于課文本身;而在4班的課前預習中,則可以讓學生先了解戲劇三要素對于品鑒戲劇作品的重要性,讓他們先嘗試著借助課文進行人物形象、戲劇語言等的分析。
(3)偏向不同教學模式
有研究表明,場獨立性者易于適應結構不嚴密的教學方式,更偏向“大步子”的模式和教材,即能先呈現該部分的總概括,無須一系列的小問題和練習提供外來結構。場依存者喜歡有嚴密結構的教學方式,他們更加需要老師的指導與講解。那么對于同一課《雷雨》(節選)的授課中,2班與4班并不能采取完全一樣的教學模式,需要進行適應性的改變。如在2班的課堂上,可以先呈現一些歷來批評家對《雷雨》原著的評價,或是對主人公周樸園與魯侍萍的看法,讓學生自己先揣摩、感受,不必拘泥于文本內容的精細解讀。但是在4班的課堂上,則需要由課文內容引入,帶領學生先走進文本,通過戲劇語言、人物形象等的分析概括中心、深入主題。
二、學習風格與因材施教
1.正確認識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沒有好與壞之分,每一種學習風格自有優勢和長處,也有劣勢和不足??茖W認識、正確品鑒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這才是教師應該做的??茖W、正確地認識學習風格意味著重視學生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并能從因材施教的角度開啟教師教學方式的相應匹配。教師可以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與之學習風格相適應的教學情境或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有效利用自身擅長的學習方式凸顯學習風格的優勢,并在短缺的學習風格方面進行彌補,以促進學習方式的不斷完善。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國一直提倡的教學原則之一。所謂因材施教,即教育者要根據受教育者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個性結構和學習風格是不同的,因此,教師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產生的教學效果必然是不同的。在當前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教學制度下,在課堂上兼顧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需求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如果教師在大致歸類班級學生的學習風格后,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或許就能取得不一樣的教學效果。在經過觀察和了解后,將2班學生歸入場獨立性的范疇,4班學生歸入場依存性的范疇。這樣教師在學習材料、學習策略、教學模式等層面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改變,而不是囿于相同的教學設計。
3.教學案例設計
筆者依據上文對場獨立性者與場依存性者各自學習特點的分析,選擇兩種教學方法。其中,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法更加適合場獨立性者,基于課文本身的文本細讀法則更適合場依存性者。筆者同樣以《雷雨》(節選)為例,設計適合兩種不同學習風格的教學案例。
(1)場獨立性者——問題教學法
教學過程:
①資料搜集,文本初探。
以2班學生為例的場獨立性者對于戲劇的一些理論知識缺乏興趣,而對戲劇這個相對比較新鮮的體裁感興趣。有效的基于問題的課堂教學,需要學生在課前對文本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教師可以在本課時的教學前,布置學生通讀《雷雨》原著或觀看由北京人藝出演的《雷雨》話劇視頻,通曉戲劇情節的前后發展和人物之間復雜的關系,讓學生提前有自己的初步感知。同時,可以讓學生借助網絡和書籍資源搜集一些與作家作品相關的資料,并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
②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以2班學生為例的場獨立性者對“大步子”教學模式的偏愛,可以借助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主線來實現。選取一個與文本內容聯系緊密,且與主題相連通的核心問題作為課堂教學步驟的“主心骨”,層層展開,引導學生發現、思考和解決。在本課時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如下的核心問題:
“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
參考書后習題,給出不同觀點,引導學生自己去探討和分析。
周樸園這個人可以說是壞到家了,壞到連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是壞人的程度……他對侍萍的思戀、懷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來自欺欺人、經常咀嚼的一種情感了。這既可以填補他那丑惡空虛的心靈,又可顯示他的多情、高貴。
(王育生《曹禺談〈雷雨〉》)
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之情,不好說全是假的,似乎也不好說成是“絕對真實的”,說他半真半假,亦真亦假比較吻合周樸園性格的本來面目。
(李計謀《漫議〈雷雨〉人物》)
③分析問題,合作探究。
在學生交流探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內容,適當提供思路,從文本中尋找依據佐證自己的觀點。對于探討思路,筆者設計了如下三種:
從周樸園認出侍萍后的情態來看。
從周樸園對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的魯侍萍的態度看他的性格特征。
從潛臺詞的豐富性來分析。
④總結提煉,深化留白。
某個問題的解決,要能激發學生更深層次或者更多角度的思考。這要求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內容接近尾聲的時候,對當節課的課堂教學內容做出總結和提煉,更重要的是提出一些具有思考和回味價值的新的問題或者思路,讓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和探究。
(2)場依存性者——文本細讀法
以4班為例的場依存性者更傾向于有嚴密組織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給他們提供外在的學習結構,可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①走近文本,初讀感知。
請同學們大致劃分和歸納節選部分的故事情節。
②深入文本,細節探尋。
周樸園是怎樣一步步地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侍萍?請找出周樸園詢問魯侍萍身份的地方。
對于周樸園的四次詢問,魯侍萍欲說還休,請同學們揣度當時魯侍萍的心態。
從認出魯侍萍前后的態度對比來分析周樸園的人物形象。
對比分析過去的和現在的魯侍萍分別是怎樣的人物形象?
③主題探究,課后延伸。
結合周樸園和魯侍萍的人物形象,進行“人性”主題的探討。布置學生課后閱讀曹禺《北京人》、《原野》等其他作品,感受作者對“人性”主題的豐富表達。
參考文獻:
[1]譚頂良.學習風格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丁帆,楊九俊,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四[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6.
[5]夏惠賢.論鄧恩學習風格模型及其教學意蘊[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6).
[6]楊治良,郭力平.認知風格的研究進展[J].心理科學,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