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中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育部提出構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高中政治課程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作為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實踐中培養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我校課題組成員立足于日常教學實踐總結出幾點策略。
關鍵詞: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一、 課前時政評論,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增強學生政治認同感和理性精神
課前時政評論內容上包括描述和評論兩部分,能有效鍛煉學生學以致用能力,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描述就是簡要地概括事件,講學生自己關心的時政新聞、社會現象和國際形勢。評論就是運用教材中所學的相關原理來分析該事件,說出你對這個事件的看法、觀點,其他同學可以參與對這個話題的討論,時間控制在5 分鐘以內,描述事件約1~2分鐘,評論事件和討論約3~4分鐘。課前時政評論,有助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民生,關注社會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公民意識;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剖析社會現象,有助于學生主動思考,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前時政評論,還有助于拓寬學生視野,讓大家在分析、分享、討論中得到思想的交流、碰撞,從而得到思想的升華,獲得普遍的政治認同,提升核心素養。
二、 巧設教學情境,恰當設疑,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公共參與
政治教師巧設教學情境,鼓勵并激發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政治課堂培養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一重要途徑和方法。這有助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把知識轉化為素養。教師設置教學情境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要具有真實性,讓學生愿意進入你的情境去體驗去思考;情境的設置要具有創新性和探索性,要能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多角度地去分析、探究。情境設置的形式還應多樣化,既可以是老師提供相關素材,也可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表演小品或是開展辯論等,用這些多樣化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比如在講到“公民的政治性義務——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這一知識點,我選擇了兩組圖片給學生對比。第一組圖片是奧運健兒為國爭光的圖片,第二組是中國游客在國外的不文明行為圖片:美國珍珠港的垃圾桶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的中國字和泰國的皇宮廁所上面寫著的“便后請沖廁”中國字。通過不同圖片展示,讓學生意識到“凡我在處,便是中國”,中國公民外出旅游要文明出行,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利益,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通過這一環節,不需要教師的說教,學生不僅掌握了這一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情境,培養了學生公民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和道德修養。
問題與情景是緊密關聯的,問題往往產生于情景。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精神,教師要依托情境精心設計問題,恰當設疑,啟迪學生思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問題中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不斷獲取知識,發展能力,豐富情感,形成嚴謹、批判的理性思維品質。在講到“參與政治生活需要遵循的原則”這一考點時,我給學生播放 “中國公民保釣游行示威,砸毀車輛”和“樂天為薩德部署提供土地,中國公民和企業理性愛國”兩段視頻,依據情境設置了相關問題:①保釣游行中一些人砸車打人的行為和樂天事件中民眾和企業的行為,你支持誰?②保釣游行中一些人砸車打人的行為違背了公民的哪些政治義務,違背了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哪些原則,如何體現?③樂天事件中民眾和企業的行為體現了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哪些原則?④從“參與政治生活需要遵循的原則”的角度,公民該如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因為視頻的內容為近期的熱點時事,學生多有了解,且創設了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組探究討論環節,學生非常活躍,積極發表自己看法。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這活動中大大提高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同時也增強和提升了公共參與、法治意識和國家認同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了正確的三觀。
三、 鼓勵學生思考、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提高政治學科素養
“質疑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直接或間接的引導下,通過學習教材,積極思考,主動地發現問題的環節。多數學生具有從眾心理,他們習慣以老師講的或課本的內容為準則,思考的模式比較單一,長此以往,學生會缺乏創新意識。我們課題組成員要求學生在講新課之前即學生自主學習的階段對新課內容要嘗試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寫出自己對本課的疑難點;新課結束后根據課堂與老師的互動,根據教師的講解,再次修改完善本課的思維導圖,對比之前的疑難點是否已理解,是否又產生新的問題等。通過這一環節我們鼓勵學生自己去閱讀,分析,探索,質疑(包括對老師就某個知識點的講解提出質疑),自己去解決問題。它轉變了傳統教學中“知識來源于教師的講授,學生被動地聽記”的狀況,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們發現這種學習方式不單能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思想政治學科的思維能力。不可否認,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實質就是不斷提高政治學科素養的過程。
四、 精心設計練習,鼓勵學生自主講題,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政治認同
練習是教材知識的補充和延伸,是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手段,也是培育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可根據高考政治卷的命題理念和特點自主設計練習,試題要以現實生活中的重大時政熱點問題、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背景,充分體現政治學科所具有的時代性、人文性,設問的形式和角度要多樣的、具有思維含量的,能夠比較充分考查考生運用多種思維方法思考問題的能力。這樣命置出的試題既提高學生解題能力,拓寬知識面,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樹立道德榜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學科素養。
我們課題組目前也在試行“好練習我來講”這一環節,先由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試題,闡述解題思路,提出自己的見解,同學之間可以相互補充完善,最后教師可適當地點評學生的分析,引導學生如何更好地抓住題眼,明白題意,提高解題的規范性和邏輯性。這一環節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重要途徑。
五、 開設實踐活動課程,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在活動體驗中促進核心素養內化和提升
活動參與是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途徑之一,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政治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在活動體驗中促進核心素養內化和提升。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必須改變過去以灌輸為主的課堂模式,更多地采用體驗式的活動型課堂模式,教師要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實現知識、能力、道德情感的統一,在體驗中感受生命的涌動與價值的升華。例如,針對當前泉州共享單車市場管理混亂,人們隨意停放、破壞單車等現象,我們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引導學生通過調查研究,結合我們必修二《政治生活》中所學到的“公民政治參與”和“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等知識,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學生熱情很高,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查閱報紙,問卷調查,采訪市民甚至采訪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等途徑提出了建設性的解決措施,在老師的幫助下他們還精選若干條寄給市政府,受到市領導高度重視。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能夠運用課堂上所學習的理論知識來看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通過這個環節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轉化為思想認識,轉化為行為,提高了學生的公民意識、公共參與、法制意識。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堅信,只要教師不忘初心,創新我們的教學理念,不斷改進教學方式,關注課堂生態,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形成必將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初探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5).
[2]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J].教育導刊,2013(5).
[3]紀立建.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5(1).
[4]徐揚彬.培養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
作者簡介:
吳敏,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