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賢
摘 要: 在互聯網智能化終端普及率較高的當下,以高校師生為主體的網絡大軍悄然形成,他們通過新媒體及時了解社情、民意,對社會熱點及自身所關心的教學、就業、生活服務等提出看法并轉發擴散,形成高校網絡輿情,并成為一種高校管理的新常態。本文結合高校網絡輿情實際,對高校的網絡輿情管理問題和現狀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解決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存在的問題,提高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科學化水平,為創造高校良好的網絡環境,提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新媒體環境 高校網絡輿情 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QQ、微信、貼吧、論壇、直播平臺等網絡媒體為主要媒介平臺的新媒體逐漸興起,正成為廣大網民接受的新型傳播媒體。據2017年,騰訊公布的第一季度業績報告,其中顯示,微信全球月活躍用戶總數達到9.38億,QQ用戶8.61億。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網民已達7.3億,其中20至29歲的網民達30.3%;高校學生是網民的主力軍,因此高校也成了網絡輿情管理的主陣地。
近日,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因此,高校做好網絡輿情管理就是做好了網絡思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及時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和控制,是維護高校穩定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內涵
高校網絡輿情從狹義上講是高校師生對國內外事件、社會熱點、校園事件等各種現象通過網絡媒體進行傳播互動,產生一致的、公開的并具有影響力的態度、觀點、情緒的意見總和。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是師生,具有群體凝聚性、個性主觀性、價值多元性、影響廣泛性、易情緒化、易控制性。部分學者把高校網絡輿情分為“交流型、求助型、意見型、求決型和發泄型”。
在新媒體環境下,幾乎人人都是新聞的制造者和傳播者,隨時隨地都可以將身邊發生的、看到的事通過社交平臺發到網上流傳。其中高校學生年齡相仿,社群集中,對社會事務分辨能力不強,在網絡平臺上容易產生共同話題,對網絡輿情傳播迅速、互動性強,能迅速形成網絡輿情,并通過“學生-家長-社會”,形成社會網絡輿情,傳染力較強。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特點
高校網絡輿情主體的結構。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它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高校學生是網絡使用最活躍的群體。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網絡輿情的行為主體沒有師生的差別。高校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成型的關鍵時期,對一些問題,一些學生沒有較強的判斷力,需要引導。
三、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現狀
我國互聯網對高校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心理發展和道德觀念等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某些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主要存在的問題在于高校對網絡輿情不夠重視、管理意識薄弱、管理方式陳舊、管理機構匱乏混亂、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在人員配備、硬件技術、專項資金等方面都沒有布置到位。在網絡輿情產生后沒有較強的應對能力,不能較好地發揮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者和引導者的作用。
(一)一些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不夠重視。
1.管理主體不明確
目前我國高校除了復旦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等重點大學成立了輿情研究中心之外,大部分高校僅靠一個輿情領導小組在指導開展工作。在高校網絡輿情領導小組的日常管理中,主要還是宣傳部、學生處、保衛處等部門兼職人員,沒有輿情月報機制,甚至沒有輿情分析。
2.管理隊伍單薄
有一支指令性強、執行力高的團隊是管理好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保障。但由現狀可知,高校還需要打造出一支機制健全、體系較完整的工作團隊。現有的工作人員很多都是兼職,沒有經過培訓學習等,對專業技能不精,因此,不能較好地承擔日益復雜高校網絡輿情工作。
3.工作職責不明
高校的輿情工作涉及的部門較多,但由于沒有設立核心機構,在實際管理中,各部門各自為政,沒有具體的工作職責,不能做到輿情信息內部共享,部門協作。
(二)一些高校網絡輿情監測不力。
1.信息采集不深入
在實際管理中,一些高校因為重視不夠等,沒有主動設置專門的輿情管理機構,雖然在宣傳部的牽頭下,各部門設立一位兼職輿情評論員,但是機構和經費缺乏,導致輿情評論員缺乏長期的工作熱情,不能較好地將基層的信息向上報送。
2.缺乏網絡監管的技術手段
目前國內高校較少采取有害信息過濾系統、網絡監控系統等輿情安全技術措施,網絡輿情監測系統也沒有引進到位,在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過程,主要靠人工收集和監測,在信息暴漲大數據時代,沒有辦法較好地適應目前網絡輿情瞬息萬變的現實需要。
(三)網絡輿情掌控和引導不足。
1.日常正面引導不足
目前就浙江高校看,98%都已建立官方微信訂閱號,日常信息更新較好。但從官方微信的發布看,主要是宣傳教育成果和其他高校取得的成就,對師生切身利益的實事涉及較少,造成官方微信影響力不足。
2輿情調查形式化
傳統高校輿情調查往往通過師生座談會、學校合理化建議收集、書記院長或職能部門信箱等形式進行調查。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這些平臺的收集由于需要實名制,且不能實現常態化等原因,不能較完整地收集到高校網絡輿情。
四、高校網絡輿情下思政應對策略研究
(一)轉變管理理念,重視引導工作。
高校網絡輿情往往是由于現實社會矛盾所引起的,因此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同樣需要深入高校的現實管理,及時處理好實體事件,在現實管理過程中要做好輿情預判工作,實現線上線下的緊密互動。同時也要注意網絡輿情雙刃劍的特點,網絡輿情一方面會產生網絡謠言、網絡暴力、輿情危機等問題,另一方面會反映網民智慧、合理化建議,有助于高校管理的決策。
(二)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能力。
高校應該成立網絡輿情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設置網絡輿情管理辦公室,高校黨委班子按照“一崗雙責”的要求,對職責范圍內的意識形態工作負領導責任。構建一個由黨政一把手掛帥,宣傳部、網絡信息中心為職能部門,各分院、部室協同的管理隊伍。成立網絡輿情引導的教師隊伍,聚集校內威望較高的專業老師、法律老師、心理老師、輔導員、思政教師、優秀學生黨員和優秀學生干部等組成的網絡輿情管理隊伍,負責日常網絡輿情的引導工作。
(三)完善制度建設,加強自律教育。
從國外看,韓國實行了網絡實名制制度,對網絡信息進行審查。英國制定了《R3互聯網安全規則》和《通信監控權法案》,約束網民的網絡行為。目前我國基本完成了網絡實名制工作,高校內部BBS、校園內使用登入網絡都應該實行實名制管理,較好的約束網民自覺遵守網絡文明,不隨意散布網絡謠言。同時高校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教育引導工作的若干意見》的總要求,做好網絡輿情的排查、整改工作,嚴格按照網絡輿情法律法規,配合公安、國安等部門公正執法。
(四)加強聯動機制,提高處置能力。
區域內高校之間的聯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牽頭,開展網絡輿情人才隊伍培訓,類似案例的互通學習,能較好地扼制同類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也能給相關高校處理同類事件提供經驗交流。
高校網絡語輿情的主體是師生,要加強高校師生的意識形態教育管理,充分利用高校新媒體、網站、宣傳欄、講座等平臺做好思政工作,做好課程思政的工作,充分加強黨對學校一切工作的領導,加強黨支部進宿舍、進專業,引領師生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高校師生弘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成為網絡輿論正能量的傳播者。
參考文獻:
[1]武超群.高校群體性實踐網絡輿情治理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1.
[2]何曉豐.2015年中國教育網絡輿情分析報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4.
[3]孟莉.網絡輿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視域[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6.3.
課題項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職院校黨建研究會2017年課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7B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