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摘 要:從小朋友入園的第一天開始,老師就對幼兒的一日活動常規進行了培養。如何盥洗、午睡、進餐,以及課堂常規的培養,但在這些過程中,完全都是由教師占領著主導地位,幼兒跟著教師的節奏與步調。隨著這種模式的日漸深入,加上新入園的關系,教師越來越明顯得感覺幼兒在一日活動中消極等待現象多,自主、自理能力差。所以如何提高小班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自主性,激發幼兒的潛在能力,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一日活動;自主性;培養
自主性:指人在活動當中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它表現為個體自由地、獨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種狀態。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體現為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由的選擇。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就提到:教師應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幼兒的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的慢而包辦代替。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老師的無意行為,包辦代替了原本應是幼兒自我服務、自我學習、自我規劃的能力。無形中,我們甚至剝奪了孩子更好發展的機會。雖然我們的孩子身心發育還不成熟健全,需要我們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我們要彼此相信,只有適度的放手,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讓幼兒逐漸學會照顧自己、保護自己。改善這一現象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加強。
1 在一日活動中,教師放手,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意識。
現在的孩子在家里可謂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且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在智力開發方面比較重視,對孩子生活習慣的養成往往容易忽略,對幼兒生活活動的組織缺少方法,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包辦代替多,孩子生活技能相對比較差。我們往往呼喊著:家長們,請你們不要包辦代替,讓孩子自己來。那么我們呢?幼兒一日生活中我們又包辦代替了多少?
記得我們班孩子剛進幼兒園的時候,有些孩子點心不會拆、褲子不會脫,有些能力弱的甚至連自己的床都找不到,但是每次幫他們,他們就有了依賴思想,特別是起床的時候,有些孩子就坐在床上等你去給他穿衣服褲子,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就提到:教師應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幼兒的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的慢而包辦代替。于是我就開始試著鼓勵讓幼兒自己動手做事。點心不再是老師拆好了給他們,而是讓他們自己去點心盒子里拿,衣服不再是老師幫他們穿,而是讓他們自己穿,不會了再找老師幫忙,等等一系列的改變之后許多孩子有了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我們班有個小朋友叫趙挺,那天我讓他們自己拆點心,他很順利的打開了,可是由于用了過猛,點心全都灑在了地上,哇的哭了起來,我了解了事情之后,在給了他一包點心,告訴他:“你剛才真棒,點心都打開了呢,但是如果你能再輕一點,它也許就不會灑出來了。”聽了我的話,他回到座位上,輕輕的,一點點的把點心撕了開來,并沒有灑出來,我對他翹起了大拇指。從那以后,他每次打開點心都會開心的跑過來告訴我:“張老師,你看,我沒有灑出來。”有時候有些事并不是孩子不會做,而是我們不相信他們,或許,你給他們一點信心,一點陽光,他們會回你一個大大的太陽。
2 家園互動,共同為幼兒的自主性發展創設良好的條件。
除了老師,幼兒的又一大啟蒙者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在面對自己小孩的教育過程中,總是將小孩當作“祖宗”一樣“供奉”著,使得幼兒對父母產生了極強的依賴性,喪失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造成了許多青少年犯罪事件。所以,我們一定要改變現在的父母的教育觀念,減少父母對幼兒的過度保護,促進幼兒的獨立性,加強幼兒的自主性,讓幼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來自父母的幫助,自行解決自己的問題,從而可以更加適應于將來的生活。
有些時候孩子經過幼兒園五天的“嚴加管教”,周末回來,老師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習慣又有了變化,中午吃飯飯粒又掉多了,午睡起床衣服又要請老師幫忙了,等等一系列問題出現之后,我覺得很有必要和家長及時溝通,應該讓孩子養成自己動手的習慣。
在交流之后,家長都能理解并且能支持老師的做法。但是希希媽媽覺得孩子還小,家長就是應該多幫幫孩子,她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想法,我也沒有一定要求她照著我的想法來。希希是我們班這學期的新生,平時都是由爺爺奶奶帶著,各方面能力度比較弱,特別是中午吃飯,飯粒掉一地,而且吃的特別慢,每次和家長說這個問題的時候,希希媽媽就說我們孩子還小,辛苦你們老師了,或者說別的孩子應該也這樣吧。正巧幾天后有家長就餐體驗活動,希希媽媽也報名了,她來到教室的時候小朋友都已經開始進餐了,這個時候希希很自覺的自己在吃,等希希媽媽從樓下吃完飯上來之后,大多數小朋友都已經吃完了,希希媽媽看見只有希希還在那邊慢悠悠的吃,地上是一地的飯粒,而別的小朋友桌子上都是干干凈凈的,盤子里也是干干凈凈的。從那兒以后,希希媽媽和我,一個在家,一個在幼兒園,兩個人雙管齊下,來改正希希這個壞習慣,希希在吃飯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其他方面在我們及時溝通之后,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其實希希和別的小朋友的差距并不大,但她父母的庇護下,這一點點的差距日益增長。幸好希希媽媽及時發現和調整,不至于希希的這一點點差距越拉越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我們教師要放手讓孩子去做,家長也要放手讓孩子去做。給孩子一個機會,他們會還你一個大大的驚喜。
3 在發展幼兒自主性的同時,使幼兒養成自覺遵守日常規則的意識。
在幼兒自主動手的時候,教師不難發現,有幾個比較活躍的孩子會趁機“作亂”。特別是吃點心喝水的這段時間中,有幾個小朋友動作特別快,在別的小小朋友還沒有完成之前,他們已經完成了,于是教室中間的空地成了他們的天下,他們還會鼓動其他安靜的小朋友一起游戲。可是這段時間確實也不能安排什么集體活動,在幾經思考之后,我想了一些辦法。我先規定一段時間給孩子吃點心、喝水,在時間快到的時候,放音樂,提醒動作慢的孩子要加快速度了。我又從網上找了幾個手指游戲,動作快的孩子在完成吃點心、喝水之后,可以和同一組的孩子一起玩玩手指游戲或進行區域游戲。集體性的入廁、喝水、吃點心環節我們班的孩子能很好地根據意愿進行選擇,有些幼兒還會有意識地觀察人數多少來選擇自己先進行什么活動;
在一段時間的實驗之后,孩子們吃點心的速度快了,而且吃完點心在教室亂竄的現象也少了。這段時間,孩子們不但能好好的和同伴游戲,速度慢的小朋友也加快了吃點心得速度,而且也很好的養成了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
4 創設相應的情境,充分利用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促進幼兒自主性發展
要從根本上加強幼兒的自主性,我們一定要能夠充分地利用教育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通過創設相應的情境,來培養幼兒的自主性。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將幼兒自主性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而且,通過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使其能夠從根本上加強幼兒的自主性發展。這樣能夠促進幼兒更加自主地參與到學習與生活中。
幼兒的自主性培養不僅是教育的需求,更是幼兒成長的需求,是幼兒將來能夠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的需求,是能夠成為真正有用的人的需求。所以,加強幼兒自主性發展是極其重要的。那么這就需要老師、父母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為幼兒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推動我們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2]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早教全書》
[3]江蘇教育報刊社.《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