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從秀
【摘 要】目的:分析與評估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挫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本院于2015年12月-2018年1月間收治的124例腦挫傷患者為研究主體。劃分為A組和B組,均是62例。A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B組給予常規護理。對比護理效果。結果:A組的日常生活能力、肢體功能與住院時間等護理指標均優于B組(P<0.05)。A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16%,B組為80.65%;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06%,B組為25.81%(P<0.05)。結論:為腦挫傷患者行臨床護理路徑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與肢體功能,并可取得較佳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腦挫傷;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01
腦挫傷是臨床腦外科的高發病,其病因復雜,病情發展快,若治療延誤或處理不當可能引發腦水腫或腦內血腫等嚴重后果[1]。其治療難度較大,常見療法為手術治療。為確保手術效果,多采用護理干預。臨床護理路徑可分階段、分層次的實施護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療預后性[2]。本文旨在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挫傷中的應用效果,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5年12月-2018年1月間收治的124例腦挫傷患者為研究主體。劃分為A組和B組,均是62例。A組中,男36例,女26例;年齡范圍是31-64歲,平均(41.26±1.26)歲;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數)評分為3-7分,平均(4.51±0.26)分。B組中,男34例,女28例;年齡范圍是32-66歲,平均(42.14±1.38)歲;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數)評分為2-8分,平均(4.62±0.18)分。對比以上數據,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 方法
B組給予常規護理,即環境護理、生命體征監測、導尿管護理、麻醉護理和應急處理等。A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
一,術前準備: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手術室護理相關知識培訓,通過臨床護理路徑資料與文獻查閱,提高手術室護理的實際操作性。將護理時間作為實踐工作的橫坐標,護理流程作為其縱坐標,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明確臨床護理路徑表單內容。
二,基礎護理:入手術室后,為患者創建靜脈通道,并配合醫生完成相關操作。使其保持平臥體位,將頭部偏于一側,確保呼吸道暢通,并給予間斷性的給氧治療。行氣管切開或是氣管插管操作,用于輔助呼吸,定期清理患者的呼吸道內部分泌物,減少呼吸道阻力。將手術床抬高約30°,加快顱內的靜脈回流,防止出現腦水腫。若需要給予含糖藥物靜滴治療,應嚴格監測血糖值,防止因血糖高而產生腦缺血缺氧等情況。必要時可給予胰島素治療,以降低血糖值。此外,應觀察患者有無內分泌、循環與呼吸系統障礙,給予預見性護理干預。
三,病情監測:患者手術過程中應嚴格監測其凝血功能和各項生命指標,按照相關操作取實驗室標本。協助患者進行心電圖、顱腦CT與X光檢查,若其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計數或凝血酶原時間等指標存有異常需立即報告醫生,并配合醫生進行輸血、輸凝血因子與輸血小板等治療,并定時記錄患者的治療反應。術中實時監測患者體溫,避免出現低溫情況。術后,護理人員聯系相關科室,并在表單上填寫手術的起始-結束時間,所住科室與各項生命體征等內容。
1.3 觀察指標
利用Barthel指數測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總分為100分,分數高者,日常生活能力強;利用FAM法測定患者的肢體功能,分數高者,肢體功能康復效果佳;記錄患者的住院時間。利用自制評價表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包括護理行為、護理態度與護理技能等,總分100分,劃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改變、意識障礙、嘔吐頭痛與神經系統癥狀等并發癥。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通過SPSS16.0軟件加以處理,護理指標用()表示,行t檢驗,護理滿意度與并發癥情況用(%)表示,行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護理指標
A組的護理指標均優于B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2.2 對比護理滿意度
A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16%,B組為80.65%,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2.3 對比并發癥情況
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06%,B組為25.81%,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3。
3 討論
腦挫傷即腦皮淺層發生挫碎或是出血等情況,其致病原因為外力或外傷侵襲,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威脅[3]。其臨床癥狀為神經紊亂、腦水腫、頭痛與意識障礙等,輕度患者多通過藥物等方式治療,嚴重者則需手術[4]。其手術操作較安全,但術后的恢復時間長,臨床中多實施合理、系統、規范的圍術期護理,以保證治療預后性[5]。臨床護理路徑即于治療前制定路徑表單,使護理活動的規范化與程序化得到保證,進而實現護理干預的完整性,改善護患關系,避免護患糾紛,提高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6]。結果為:A組的日常生活能力、肢體功能與住院時間等護理指標均優于B組(P<0.05)。A組的護理滿意度(95.16%)高于B組(80.65%),并發癥發生率(8.06%)低于B組(25.81%)(P<0.05)。總之,臨床護理路徑可改善腦挫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與肢體功能,其護理滿意度較高,具有理想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張林,者應麗.103例顱腦損傷術后患者相關并發癥危險因素分析[J].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6):577-579.
盛曉菊.腦挫傷患者的護理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77):205-205,206.
劉金萍.重度腦挫傷患者的護理干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77):203-204.
顧英,郭麗萍.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挫傷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7(23):102-104.
王秀娟,黃燕虹.綜合性護理干預對重癥腦挫裂傷病人功能恢復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83):229-229.
楊劍云,黃傳芝.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挫傷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8):1554-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