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穎穎
【摘 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與藥學監護。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兒科收錄的患兒共300例,根據患兒的臨床給藥方式不同,將以上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150例。觀察組患者均為口服給藥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患兒均為靜脈給藥方法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分析與討論。結果:觀察組150例患者中,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5%,其中12例患者出現發熱反應,37例患者出現過敏性皮疹,13例患者出現消化道不良反應;相比較對照組150例患者中,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其中15例患者出現發熱反應,12例患者出現過敏性皮疹反應,8例患者出現過敏性休克反應,16例患者出現消化道不良反應。應用統計學軟件將上述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的上述研究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得出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患兒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論:兒科應用阿奇霉素應以口服治療為主,在聯合用藥時嚴密規定用藥方案,提高患兒的臨床用藥安全性。
【關鍵詞】阿奇霉素;兒科;臨床;不良反應;監護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02
前言
阿奇霉素屬兒科感染性病癥的常用治療藥物,其多用在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及泌尿系統感染的對癥治療中。阿奇霉素種類比較多,大致分成口服劑型、注射劑型。隨著阿奇霉素應用的普及,兒科臨床中因其出現的不良反應也呈現出日漸增多的去世。為確保患兒應用此藥后沒有較嚴重的危害性,醫務人員要在給藥之前明確給藥的具體形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月~2017年12月兒科收錄的患兒共300例,其中男性患兒144例,女性患兒156例,患兒年齡1~8歲,平均年齡為5.2歲。根據患兒的臨床給藥方式不同,將以上患兒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150例。觀察組150例患兒中,男性患兒70例,女性患兒80例,患兒年齡1.2~8歲,平均年齡為5.5歲;對照組150例患兒中,男性患兒68例,女性患兒82例,患兒年齡1~7.6歲,平均年齡為4.9歲。應用統計學軟件將上述觀察組及對照組患兒的性別、年齡及其他臨床基本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得出組間數據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較性。
1.2 方法
以上對照組患兒均以靜脈給藥方法進行治療,具體用藥劑量在200~400mg/d,觀察組患兒則以口服給藥方法進行治療,具體用藥劑量在10~500mg/d,用藥前對所有患兒進行各項相關測試和觀察,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反應發生情況,兩組患兒均以7d為1個治療周期。
1.3 藥學監護
兩組患兒在用藥前均進行相關測試和觀察,具體應對患者進行細菌培養試驗,再以細菌培養試驗結果選擇相應抗菌藥物,避免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過敏反應。阿奇霉素一般應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及軟組織感染的臨床治療。對聯合用藥情況應加強觀察,不經常聯用藥物之間可能出現拮抗作用,從而使細菌產生耐藥性。以上應用阿奇霉素患兒以給藥方式進行分組,因阿奇霉素屬長效抗菌素藥物,應避免口服及靜脈注射重復給藥,并且僅需給藥1次/d,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1.4 觀察指標
對以上兩組患兒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細致記錄,具體常見不良反應類型包括發熱、過敏性皮疹、過敏性休克及消化道反應。
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將上述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的臨床基本資料及本次研究各項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其中計數資料及計量資料均應用進行檢驗,以P<0.05作為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本次研究發現,上述觀察組患兒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組150例患者中,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5%,其中12例患者出現發熱反應,37例患者出現過敏性皮疹,13例患者出現消化道不良反應;相比較對照組150例患者中,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其中15例患者出現發熱反應,12例患者出現過敏性皮疹反應,8例患者出現過敏性休克反應,16例患者出現消化道不良反應。應用統計學軟件將上述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的上述研究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得出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患兒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
3 討論
阿奇霉素的作用機制是通過對核糖體50s亞基蛋白質合成產生抑制作用,達到抗菌效果。其臨床用藥方法多以口服和靜脈注射為主,在兒科的臨床應用中兩種用藥方法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較為明顯。本文主要針對阿奇霉素在兒科中的應用情況進行分析,并對其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了統計,發現經口服給藥途徑致不良反應的患者略少于靜脈給藥途徑。研究對比了兩種給藥途經下,患兒使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未見明顯差異。但是臨床實踐中還是認為阿奇霉素口服方式優于注射方式,作為一種長效抗生素,要求其每天用藥1次,且用藥時間和療程都不得過長。在不良反應的表現上,腸胃不適發生率最高,為67.4%,其多以惡心、嘔吐、拒食等為主要癥狀,重者可致抽搐,發生這種情況需立即停止給藥,避免產生更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其次是發燒,占19.6%,年齡較小的患兒以臉頰泛紅、啼哭為主要表現,年齡較大的患兒則多以躁動不安為主要表現,出現這種情況需停藥并給予降溫處理。過敏性皮疹和休克的發生率相對較低,但皮疹的發生可能導致患兒嚴重瘙癢,并因抓撓導致皮膚損傷,需停藥后給予脫敏治療;而休克的患兒則需及時開展搶救
結束語
綜上所述,兒科應用阿奇霉素應以口服治療為主,在聯合用藥時嚴密規定用藥方案,在治療過程中對患兒的臨床表現進行監測,提高患兒的臨床用藥安全性。兒科醫務人員對患兒給予阿奇霉素治療時,務必牢記給藥適應證、配伍原則及有關禁忌事項,最好選用口服給藥方法,藥物劑量、給藥時間都要遵醫囑進行,以規范給藥操作,提升醫療及預后成效。
參考文獻:
石李芳.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與藥學監護[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4(2):335-336.
官曉艷.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與藥學監護[J].臨床合理用藥,2016,7(2中):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