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摘 要】目的:探討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過程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效果;方法:將88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按照奇偶號分為44例常規護理組和44例臨床路徑護理組,前者實施常規護理,后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結果:肛門排氣時間(1.6±0.5)、下床活動時間(2.15±0.54)d、住院時間(5.18±1.5)d均短于常規護理組(2.9±0.9)d、(4.23±1.32)d、(7.52±2.3)d,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82%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18.18%,且P<0.05;結論:在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以降低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1
當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經成為臨床外科中比較常見的一類手術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慢性膽囊炎、膽囊息肉等疾病治療中,手術創傷小,手術療效確切,且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效果顯著。但是腹腔鏡切除術屬于創傷性手術,在手術過程中必須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保證手術順利開展,提高手術效果。近年來,我院針對性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效果顯著,詳細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8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資料。根據患者手術先后順序編為1~88號,將其中奇數號作為臨床護理路徑組,將偶數號作為常規護理組。臨床護理路徑組(44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最小年齡25歲,最大年齡75歲,平均年齡(44.2±1.2)歲,其中膽結石19例、膽囊炎15例,膽囊息肉10例;常規護理組(44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最小年齡24歲,最大年齡74歲,平均年齡(43.4±1.3)歲,其中膽結石20例、膽囊炎14例,膽囊息肉12例;經統計學分析得知,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統計分析差異不大(P>0.05),對比性充分。
1.2 方法
常規護理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含指導患者術前接受相關檢查,開展健康教育,在進入手術室后在手術區域消毒鋪巾,協助患者上下床,配合手術醫師,術后提醒患者各種注意事項。臨床護理路徑組則是在常規護理組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在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后,按照已經制定的標準化臨床護理路徑開展護理工作。病情按照臨床護理路徑方向發展的,與之相對的項目上畫“√”,病情沒有按照臨床護理路徑發展在相應的項目上畫“×”,并詳細記錄原因所在,將上報給主管醫師和護士長,分析問題,查找原因,制定護理對策[1]。具體實施內容如下:(1)入院當前,對患者開展宣傳教育,護理人員要向其介紹醫院布局,病房環境等。(2)入院第2天,護理人員在應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從而實施心理干預,及時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幫助其以愉悅、輕松的心態迎接手術,向患者講解疾病和手術基礎知識,包含疾病發病機制,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優點等。(3)術前1天。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接受常規術前檢查,向其簡單介紹手術的開展流程、術中注意事項,術后可能存在的并發癥,特別是要積極宣傳該病手術治療的成功案例,幫助患者樹立手術治療的信心。指導患者正確應用眼藥水。(4)手術當日。在手術之前,對患者身體與鐵器的接觸情況進行檢查,避免出現身體被灼傷的情況。采用二氧化碳氣腹機以低流量建立起氣腹,加強對患者心率、腹內壓等生命體征指標的監測。考慮到手術室氣溫較低,術中給予患者保暖被術區外遮蓋,所有液體均經過加熱處理后再給予患者輸注。(5)術后1天。根據全麻術后常規護理要求給予患者2-3h吸氧治療,取去枕平臥,保持呼吸道保持通暢,對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密切觀察,術后6h后穩定逐漸穩定后再調整為半臥位。術后1d安排患者下床活動。提醒患者家屬為其提供流質或者半流質食物,忌紅薯、大豆、牛奶等產氣的失去。(6)術后第2d~6d:注意觀察患者傷口情況,認真觀察患者皮膚黏膜是否出現黃染情況,是否有惡心、腹脹、嘔吐等不良反應。(6)出院當日。出院當日,護理人員要協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并給予出院指導,提醒患者在術后1周內宜使用低脂肪、碳水化合物,在術后2周可以逐漸恢復至正常飲食,飲食以高纖維、清淡、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食物為主,在術后1周職能參與輕微活動,術后2周可恢復正常的運動和勞動,在3周內不可提重物,提醒患者定時到醫院復查。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在住院期間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應用SPSS21.0,患者例數以n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用統計,當P<0.05時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各指標比較
經不同護理模式,臨床路徑護理組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護理組,且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分析
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臨床路徑護理組有3例患者出現了術后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6.82%,其中切口出血1例、切口感染2例。常規護理組有8例患者出現了術后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18.18%,其中切口出血2例、切口感染3例、膽漏2例、肝內膽管殘余結石1例,由此可見,臨床路徑護理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且組間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相比于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具有切口小、損傷輕微、瘢痕小等優勢,同時臨床應用效果良好,促使患者早日康復。腹腔鏡手術過程中需采用多種精密儀器,所以護理人員應認真學習基礎知識,不斷更新業務知識,保證手術順利開展。優質的術中護理配合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預防并發癥,強化手術效果[2]。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臨床護理路徑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被廣泛運用于臨床護理中。該護理模式主要是以患者為中心,針對特定患者,將時間作為橫軸,將各類有效、科學的護理方法作為縱軸制定的一種日程護理計劃表,并按照該表內容實施護理[3]。
在上文中,對比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和常規護理的效果,結果發現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更短,并且并發癥發生率6.82%也低于常規護理并發癥發生率18.18%,主要是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將患者所需的護理措施制作成縱軸,而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該表執行,針對護理患者沒有按照按照臨床護理路徑發展的分析原因,并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因此有助于患者康復,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宋愛紅.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03):130+132.
杜婉燕,鄭惠霞,鄒素雯.臨床護理路徑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術期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06):183-185.
孫靜,孫登群,龔仁華,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J].安徽醫學,2014,35(10):1460-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