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 劉元 么麗芬
【摘 要】目的:研究Camry電子握力器結合綜合訓練對橈骨遠端骨折復位后手部功能恢復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5.1-2017.12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60例,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Camry電子握力器,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訓練。比較兩組患者的關節活動情況。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手功能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1個月與3個月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且患者各項關節活動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橈骨遠端骨折實施Camry電子握力器結合綜合訓練,能夠顯著改善患者關節活動度,有利于臨床的恢復。
【關鍵詞】電子握力器;訓練;橈骨遠端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2
橈骨遠端骨折在臨床較為常見,骨折發生在橈骨遠端2-3cm內。患者通常臨床表現為腫脹、明顯壓痛,手與腕關節活動受限[1]。臨床可通過影像學進行檢查,檢查患者骨折類型與具體位置。部分患者會出現神經損傷或感染,治療后影響患者手部正常功能[2]。部分患者術后仍有不同程度的畸形,臨床需要良好的術后恢復改善這一現狀。本文通過將電子握力器與綜合訓練,幫助患者康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1-2017.12收治于我院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60例,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0例。均經過臨床上專業醫師與常規檢查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骨折原因均為摔傷。排除有影響手術效果疾病存在,具有言語以及神智障礙患者,有嚴重心、腦、腎等原發疾病者。其中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為35-75歲,平均年齡為(55.9±5.4)歲;研究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為36-76歲,平均年齡為(56.7±6.1)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Camry電子握力器。術后1-2周后,指導患者將4根手指為1點,虎口與拇指為1點,兩點之間夾擠用力,間斷持續5-10分鐘。每組8-12個,每日根據患者情況情況執行2-4組,兩只手交替訓練,后期增加訓練時間。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訓練。1.關節松動訓練,訓練師左手將患者右腕關節近端進行固定,右手將換手部握住,緩解疼痛。指導患者在輕微牽引下作橈腕關節前后滑動,增加患者的腕關節屈伸活動。訓練者將患者右側肘部上端固定,握住患者右手掌側部,進行旋前、后的運動。2.關節牽引,將患側前臂旋前、屈肘90°固定于架上,指導患者掌心向下,進行腕掌屈牽伸活動。再將患側前臂旋后,屈于肘部90°固定架上,手掌區壓沙袋作牽引活動。3.肌力訓練,采取手部握力器、健身球進行力量訓練,每日1次,訓練項目不少于2個,根據患者情況設定訓練時間。
1.3 觀察指標
腕關節使用Shea評定方法進行療效評定[3],優:18-20分,良:15-17分,差:<11分。根據臨床關節活動度(ROM)自制評定方式,對治療后患者關節活動度進行評分。分為4個項目,單項目滿分20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手功能
治療前兩組患者手功能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1個月與3個月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關節活動情況
治療后,患者各項關節活動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發生橈骨骨折一般選擇手法復位,采取石膏與小夾板固定,而粉碎性骨折的出現需要實施夾板固定。由于長時間的固定患者腕關節功能會出現障礙,骨折移位導致腕內壓力分布異常,使得背側韌帶收到牽拉,發生變化[4]。臨床復位后,部位患者仍出現關節不穩定與功能障礙。部分骨折后患者出現淤血,發話說那個組織粘連,出現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病變,患者活動受限。
本文通過對30例患者實施聯合訓練方式的,綜合目的在于改善關節活動度與手部功能。關節松動訓練在于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發揮治療作用,促進臨床療效。對患者被動實施腕關節活動,使腕關節周圍等組織進行移動,增加活動度。關節囊與肌腱收到刺激,能夠將神經得到恢復,增加運動覺與位置覺的刺激,促進患者康復。而關節牽引的實施,降低了粘連的現象,經過對患者的反復牽拉,一定的刺激導致關節快速生長,促進關節的活動,改善手指靈活度。因此本文結果中,治療后聯合訓練組的手功能與關節功能均得到明顯的恢復,且顯著由于使用Camry電子握力器組。多項訓練方式的結合,能夠提高患者對日常訓練的興趣,鞏固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通過Camry電子握力器結合綜合訓練,能夠顯著改善患者手部功能,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魏立友,趙剛,張宏偉等.階梯性康復訓練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2):149-152.
張朝仁,鄧友章,常振湘等.活血疏經方中藥熏洗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后期功能恢復的影響[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11(8):1140-1142,1146.
費紅良,王金法,石盛生等.橈骨遠端骨折行掌側T型鋼板和背側雙鋼板治療后的臨床效果研究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5,20(4):756-758.
高金偉,吳斗.金屬植入物固定與修復新鮮不穩定型橈骨遠端骨折合并腕舟狀骨骨折:半年隨訪[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13):1880-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