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利 劉暢
【摘要】“資源詛咒”是個具有全球維度的問題。在中國,無論是在地區層面上還是資源型城市都存在著明顯的“資源詛咒”現象。俄羅斯在克服資源詛咒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資源型地區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俄羅斯 自然資源 啟示
俄羅斯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和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問題是研究俄羅斯問題的專家們所重點關注領域,長期以來,自然資源儲量豐富,資源稟賦優勢為俄羅斯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與此同時,產業結構的低度化、低層次化,決定了俄羅斯主要以垂直型方式參與國際分工,這使俄羅斯主要是在世界的初級制成品市場上,與許多不太發達的國家一起在世界市場的邊緣地帶分享有限的好處和利益,扮演著“世界原料供應基地”的角色。
一、“資源詛咒”在中國
“資源詛咒”是個具有全球維度的問題,2005年以來這個問題逐漸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層出不窮。中國和俄羅斯同為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大國,大多數實證研究表明,在中國,無論是在地區層面上還是資源型城市都存在著明顯的“資源詛咒”現象。中西部地區的許多省份,雖然擁有豐裕的自然資源,經濟增長卻比東部許多地區緩慢。
同東部地區相比,我國西部地區是資源密集區,能源、礦產資源一直是西部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長期以來,廣袤的中西部地區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應地,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些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卻積累了諸如結構失衡、貧困人口較多、接續替代產業發展乏力、維持社會穩定壓力較多等深層次問題和矛盾,而東部沿海大部分地區資源匱乏,資源供給長期不足。但是,東部沿海省份的經濟增長速度卻遠遠高于中西部省份。資源的開采沒有改變中西部地區的貧窮和落后,反而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越拉越大。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沒有轉化成經濟優勢,處在尷尬的“富饒的貧困”之中。“資源詛咒”效應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并且得到相關實證研究的驗證。
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經濟進入重化工業化階段,資源紅利期出現,資源豐裕的省份在享受“資源紅利”。中國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體系,支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系的發展,實現著全球貿易的增長,也造成了中國能源效率低,社會管理成本高昂的現實。探討俄羅斯經濟增長中自然資源效應的制度原因,研究俄羅斯自然資源管理制度運作中的問題產生的制度根源,對我國中西部資源型地區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那么,資源為什么沒有很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以后應該怎么辦?
二、擺脫“資源詛咒”的政策建議
資源是資財之源,是財富創造、經濟增長、人類發展的重要源泉。人是資源的主體,是資源的本源。沒有人的存在,資源也就失去了意義。天賦資源,人賦資本。人文社會資源等可獲得性資源對自然資源等先天性資源具有“點石成金”的巨大魔力。舞動魔杖的,既有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也有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對于存在“資源詛咒”的地區,應實施以下幾個方面的制度和政策調整:
(一)改革現行的資源稅,增強地方財政能力
近年來,雖然煤、油、氣等資源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但是由于資源稅實行從量計征且稅額偏低。我國每噸原油所征收的資源稅為8-12元,每千立方米天然氣征收的資源稅為8元,每噸煤征收的資源稅為3.2元。這樣低得稅收使資源富集地區無法享受資源產品價格上漲所帶來的稅收收益。例如,2001~2007年,榆林市僅資源稅額偏低就造成稅收背離達21.9億元。因此,首先,應改革資源稅的征收辦法,將能源稅的征收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量征收,按照可開采量征收,不僅能確保必要的資源稅最低收益,也可促使資源開采者提高開采率,減少浪費;第二部分試行從價征收,按照資源銷售收入征收。其次,還應該實行非再生能源資源定價改革,在價格中應體現環境成本,合理調整資源性產品比價,使這些地區有能力加大對人力資本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實現產業升級,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二)設立資源基金,增強經濟體的抗風險能力
基金的征收增加了地方政府在資源開發中所獲得的利益,另一方面卻會加重資源企業的經濟負擔。因此,對基金的收取必須規范化、合法化,同時改革對礦業開發企業的征稅體制,從而更好地照顧好中央、地方、企業三方利益。
此外,基金的使用問題也是非常關鍵的。基金的使用過程直接決定基金征收目的能否實現,而且腐敗、貪污、挪用、浪費等現象也很有可能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為了有效果、有效率地實現基金征收的目的,彌補市場失靈,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專款專用。每一項基金必須針對每一項事物,要對每一項基金建立專門賬戶,嚴禁專項基金的資金流向不同基金或政府其他支出項目中,避免出現貪污、挪用等現象;其次,要重視效率。這些基金項目都由政府主導,因此,應該重視效率問題,杜絕浪費。在一些具體項目的實行過程中,可以由企業來完成的就盡量交給企業,增加透明度,避免出現各種腐敗問題。
(三)加強軟環境建設
導致資源豐裕地區投資環境不佳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是軟環境尤其是一些政府行為不到位,權力尋租現象比較嚴重。這些制度因素被大量的文獻研究證實是導致資源詛咒產生的根本性原因。因此,對于這些地區的政府而言,非常重要的是要強化政府的服務意識,進一步規范政府的行為,如加大對資源開采權行政審批等容易發生權力濫用和腐敗問題的監督和約束改革審批制度,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切實營造一個扶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圍,創建一個良好的投資軟環境。
總之,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降低濫用權力的行為,提高市場化程度。
(四)努力優化資源豐裕地區的產業結構
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建立在主導產業的發展之上,因此,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有賴于主導產業的產業關聯效應、主導產業發展的穩定性、可持續性以及主導產業的可更新性。例如,我國的煤炭資源開發地區普遍依賴于煤炭外運,停留在煤炭產業價值鏈的低端,資源開發對地區的帶動作用難以凸顯。這是否意味著這些地區將長期被鎖定于賣資源的低層次產業結構?
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特別是大量有關資源詛咒的文獻強調,自然資源開發尤其是自然資源部門的繁榮,往往通過資本外流、勞動力成本上升、本幣升值、人力資本擠出等途徑制約非資源產業的發展,甚至導致非資源產業的萎縮,產生所謂的“逆工業化”的結果。而這種影響對于兩大產業而言是一種沒有內部化的外部性,因為純粹市場經濟下,非資源產業的損失無法得到貨幣等形式的補償;另外,資源地區存在著嚴重的資金外流,而資源開發地區經濟轉型對非資源產業發展的需求又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因此,這需要地方政府的適當介入。比如行政干預、建立長期非資源產業發展基金等,也可以考慮與東部發達地區合作,以資源換產業,如在保證對合作區域的能源供應的同時,引進這些地區在產業結構升級換代過程中需要轉移的低污染的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
參考文獻
[1]О.Л.Маргания,Д.Я.Травин,нефть и газ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мире:выводы для России.2017.
[2]Д.якова.Н,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стратегии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и в условиях ресурсного проклятия,УДК 001.895:338.124.4(470+571).2016.
[3]Дмитрий Травин,Ресурсное пр оклятие Росси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