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 要: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這一學習方式出現在教師的眼前,而且愈加廣泛地被廣大教師所使用。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課堂無形之中成為學優生自我表演的舞臺,而那些數學學困生則由于種種原因,諸如心理、行為習慣等被忽視,毫無課堂參與的主動性。久而久之,其數學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更不要說其綜合能力了。針對這一問題,立足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來談一談如何借助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來提升學困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小組合作學習;綜合學習能力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發展,學生正在逐漸成為教與學的主體,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越來越多,其中,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方式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一個亮點。但是,在當前的小組合作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較為矛盾的情形:數學學優生主導小組合作,學困生茫然不知所措。數學學困生在其個性差異的影響下,難以有效地在小組合作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其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舉步維艱。既然小組合作有著其自身的獨特優勢,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將其優勢發揮到極致呢?如何借助小組合作形式來提升學困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呢?我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會從以下方面入手來引導學困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最實際的內驅力。通過對所執教班級的學生進行觀察我發現,數學學優生大部分都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那些學困生則對數學學習提不上興趣。而且,興趣驅使是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前提。因此,我在小學數學活動開展中,一般會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借助多種方式使其樂于參與合作學習。
我在組織“倍數與因數”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會借助數學實驗的方式來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來進行動手操作:我在上課之初,給每一小組都分發一張正方形的紙板,學生在小組合作下動手實驗,合作探究出一共有幾種方法。在探究的過程中,我會鼓勵學困生先動手探究,在出現問題的地方則由學優生對其進行指導,如此小組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到動手活動之中。在上課之初利用這樣的游戲方式,不僅可以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營造出積極的氛圍,還可以使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在動手操作中對“倍數與因數”內容產生感性認識,借此可以降低數學學習難度,為其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學困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將會有所提升。
二、合理分組
在對學困生的數學參與情況進行觀察的時候我還發現,不少學困生在小組合作中所表現出來的消極態度,不單單是因為其對數學學習興趣不高,還因為其在參與小組合作活動的時候責任意識較為分散,不少學困生錯誤地認為小組合作其實就是學優生之間的合作,他們參不參與活動是無關緊要的。長此以往,學困生在淡薄的責任意識的驅使下,會不愿意參與小組合作。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合理地分組,將合作探究任務落實到每一位學生身上,可以使其在明確的責任驅使下,自主地完成相關的任務。我在小組合作活動開展之前,會按照同組異質的原則,按照1:2:1的原則,將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劃分到一個四人小組之中,如此,在小組中的學生可以互相幫助,小組之間實現競爭。而且,在對小組成員分配任務的時候,我會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情況,按照分層原則,對不同層級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
比如,我在組織“比的意義”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設計了以下問題:(1)比、除法、分數這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呢?(2)比是什么呢?(3)比、除法、分數這三者之間有什么區別呢?學困生在其已有的知識能力基礎上,可以解決第一個問題,而中等生則可以完成前兩個問題,學優生則可以完成前三個問題。在合作完成問題的過程中,學困生先就自己對問題的理解進行回答,其他層級的學生進行補充說明。如此,學困生可以在合作學習中掌握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并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體驗到數學語言表達、數學知識運用的樂趣,為數學運用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
三、科學評價
在長期的數學成績較差這一因素的影響下,學困生在數學學習活動參與中看不到光明。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教學評價不科學。教學評價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小組合作中,我會借助過程評價的方式,對學生參與小組合作的情況給予評價,而且,我會借助賞識的眼光來對學困生給予評價。
比如,在組織“梯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我會引導學生在小組中探究如何推導梯形面積公式。在小組探究出結果之后,我會先讓各個小組的學困生代表整個小組進行回答,給予學數學的機會。有的學生說:“可以用轉化為三角形的方式來推導”;有的學生說:“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針對這些學生的回答,我會繼續追問:“你們是怎樣想到這些方法的?”盡管學困生對解決該問題存在困難,但是在小組其他學生的幫助下,他們會聯想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在實現知識遷移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想象力。針對學生的回答,我會給予積極的評價,如“你真棒”“你還有什么想法嗎?”如此,在評價語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形式來調動學困生的數學活動參與積極性,使其在合理分組、科學的合作方式下學數學、用數學,為其數學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加平.讓學困生有效參與數學合作學習[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3(1):41.
[2]蔣波,譚頂良.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合作學習對誰更有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2):43-4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