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燕
摘 要:新課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不斷深入,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主觀能動性,豐富課堂活動,利用創新型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結合多年小學數學教學經驗,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展開了以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體性;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就是教學的效益,是指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提高教學的影響力和社會效益。那么,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構建高效數學課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這是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和研究的課題。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最重要的學科,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重要課程。本文以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為出發點,主要從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利用小組合作學習、采用情景案例三個方面,對小學數學教學效益的提高進行探討,從而推動我國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
一、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要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就應該利用多種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意愿,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傳統教學“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只注重教師“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生“學”的體驗,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的位置,不利于其主體作用的發揮。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比較小,好奇心又比較強,但是對學習的耐性不是很持久,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設計充滿趣味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從而為其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學生開展模擬制作比賽,看哪位學生制作的模型最標準且又美觀;在講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抽象的集合知識形象化,不僅能夠使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還可以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知識的理解更深入,提高學習效率。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性格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像辦數學主題板報、月刊、寓言故事、數學知識競賽、實際調查、猜謎、辯論會等,都可以運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比如,在講“分數”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搜集與分數相關的生活知識和實際例子,了解分數在生活中的運用,并在課堂上展示搜集成果,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學數學教師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還能使其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增強對數學學科的認識,提高數學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小學數學教師應將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引入課堂,使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例如,在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時,教師將學生分好組之后,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學習任務:(1)觀察并總結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列舉生活中的實例;(2)討論長方形與正方形之間的區別;(3)思考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小組經過討論展示合作學習成果,教師進行打分并給予優異組獎勵。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采用情景案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數學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小學數學教師應緊跟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知識,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模擬真實情景,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化、形象化,從而扭轉小學數學課堂呆板的現狀。通過模擬情景,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內化數學知識,學生也在參與情景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的主體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發揮。例如,在學習“小數加法和減法”時,筆者為學生創設了商店購物的情景,在小卡片上寫上“商品”的價格,書包39.9元、鋼筆12.8元、橡皮1.9元、文具盒15.8元。小明同學一共帶了50元,小紅帶了20元,小剛帶了15元,小麗帶了5元,請問他們每一個人都能買什么商品,還剩多少錢?這樣一種為學生創設購物情景的教學形式,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夠提高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是以學生作為課堂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做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索者和自己認知體系的構建者,這是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的重要理念之一,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具有深遠的意義。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課堂體驗,并及時與學生交流和溝通,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使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和目的性,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俊玲.發揮學生主體性,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5(6):13.
[2]黃美珠.對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主體性發揮策略的解析[J].新課程(上),2016(5):15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