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雨歆


【摘要】近年來,知識經濟日益凸顯,文化創意產業受到各個國家和城市的重視。本文對比分析了杭州市和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和集聚水平,并根據現存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杭州市;上海市;比較
1 引言
我國近年來逐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自“十一五”開始,我國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五年規劃。黨的“十九大”提出,基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意性和新技術為特征的文化產業將是未來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加大文化科技創新投入,提高文化科技創新轉化能力。而杭滬作為長三角經濟區的重要城市,尤為看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2 杭滬文化創意產業比較
2.1 產業規模
在杭州市政府推動下,文化創意產業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據統計,在“十二五”期間,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杭州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2008年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500億大關。僅五年,每年增加值就突破了1000億元,在2012年的增加值達到1060.7億元。而到了“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更是迅速,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超過了20%,且在2017年一年增加值超過了3000億元。
2011年上海在網絡視聽和網絡游戲帶動下,文化創意產業產出達到6429.18億元,增加值達到1923.75億元,占全市GDP的10.02%。2012年上海政府提出著重發展工業、時尚及多媒體等設計行業。2015年,實現總產出9451.6億元,占市比重為12.05% o“互聯網+”的效應全面釋放,成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巨大的推動力量。
2.2 產業結構
從產業相關性看,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分為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其中,核心層的發展在杭州尤為迅速。2016年,以信息服務、現代傳媒、文化休閑旅游等行業為主的核心層實現增加值2107.52億元,增長22.4%,增幅高于整體1.2個百分點。其中信息服務業在阿里系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19.18億元,增長44.5%。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中創意與設計產業發展突出,以文化軟件服務、廣告服務、設計服務為主,推進“設計之都”戰略。2015年增加值年均增幅超過13%,占全市創意產業比重高于45%,占上海GDP比重的5.5%左右。此外,上海咨詢服務業也出現大幅增長,出現大量國際頂級咨詢公司。
可以看出,近幾年杭滬傳統文化產業已經逐漸回落,而新興文化創意產業如數字網絡與新媒體、動漫網游業表現出巨大的優勢。在新增長點中,上海著重發展創意與設計產業,杭州則在發展信息服務業與現代傳媒業的基礎上致力于數字內容產業。
2.3 產業集聚水平
本文選擇區位嫡作為產業集聚的測度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LQij代表i產業在地區j區位嫡,qij代表i產業j地區的相關指標,qj代表j地區所有產業相關指標,qi代表i產業在全國的相關指標,q代表全國所有產業相關指標。
由圖1可知,杭滬文化創意產業聚集水平在2005-2010年基本維持在2和1.5左右,說明杭滬文化創意產業在全國具有優勢,且杭州優勢大于上海。但在2012年,杭州產業聚集水平呈爆發式上揚趨勢,在2016年,已經達到了上海2.5倍。這表明杭州近幾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為迅速,其集聚水平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聚集能力較強。
2.4 發展問題
“十三五”時期,杭滬文創產業發展也存在著一些困難與挑戰。
2.4.1 區域分布過于集中。2016年,杭州文化創意企業收入主要集中在余杭、濱江和西湖三個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08.68億元、830.62億元和676.72億元,占全市的69.7%。其他十三個區文化創意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只占30%。上海市亦是如此。
2.4.2 人均創造增加值不高。由于杭滬人口眾多,盡管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大,但人均創造增加值卻不高。2017年,杭州人均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為6.23萬元,僅略高于全省6.07萬元/人的平均水平。
2.4.3 部分行業業績下滑。據統計,文化產品輔助生產行業和文化休閑娛樂服務行業處于下降,產業業績分別下降約6.1%和1.7%。此外,小規模文化企業也出現業績不振、營業收入下降問題,最為顯著的是新聞出版發行行業和工藝美術品生產行業。
3 政策建議
針對上述杭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3.1 制定合理的各區發展規劃,使各區在發展自身特色產業時,突出發展核心產業,例如近幾年突飛猛擊的動漫網游業、廣告會展業以及互聯網信息業等,帶動整體經濟上移,并積極發展各個區產業建設,形成特色產業帶,改善發展不平衡問題。
3.2 積極推進企業與高校的合作,重視本土創意產業人才儲備培養。杭滬本地人才資源豐富,提供大量的人才儲備,因此應積極推進企業與高校定向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針對性培養并留住優秀本土創意人才。
3.3 加大投資支持力度,提升文化產業園區質量。政府投資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重要資金來源,支撐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應當審核文化產業園區開發建設資格能力,堅決杜絕一些沒有內核的企業以文化創意產業名義跑馬圈地。與此同時,把立項獎勵與成品獎勵結合起來,制定獎勵前移政策,提升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振鵬,王玲.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的定義及發展問題探討[J].科技與管理,2008(6):7-9
[2]牛宏寶.文化資本與文化(創意)產業[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1):145-153
[3]金元浦.我國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形態、新趨勢與新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