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話言簡意賅地向我們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書讀得多,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會寫得好,筆下就會生花。通過加強課內外閱讀,豐富多樣的閱讀形式,讓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 閱讀 ; 積累; 寫作
一、課內加強讀寫結合,培養寫作興趣。
教學中把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重點突破,全面開花,這是全面完成語文教學任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好辦法,也是一條寶貴的經驗。
1.深挖教材,找準讀寫結合點。
(1)結合點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開頭是文章的起句之筆,結尾是畫龍點睛之筆,都是一篇文章機要所在。古人云: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又曰:編席拿簍,重在收口;描龍繪鳳,妙在點睛。開頭開的有趣,能引人入勝;結尾結的好,能使文章盡顯其妙。抓住開頭、結尾的巧妙之處指導學生讀中學寫,仿中創新,練中悟法,是一種很便捷的好方法。如《草蟲的村落》一文的開頭是:“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無限的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結尾是:“我愿意牽著你的手,一起到草蟲的村落里去散散步。”這樣寫,結尾與開頭使人感到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首尾呼應。開頭和結尾,是文章里寫作特點的重要部分。開頭和結尾的方法千變萬化,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開頭和結尾的方法。或設問、或引用,或比喻,或對話,或寫景,或描景,或舉例……,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加以注意點撥。其目的是為了學生在練習寫作的時候,學會一些開頭和結尾的方法,運用到自己寫作的實際中去,力求把文章寫的新穎別致,寫得活潑有趣。
(2)結合點在文章過渡段和照應句。過渡和照應是使文章脈絡通暢,線索分明的一個重要手段。過渡是指上下文之間銜接轉換;照應是指前后內容的關照呼應。過渡多用在順序和倒敘相轉接的地方,或在文章由一層意思轉到另一層意思時,或在論述問題“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的開合的關鍵地方。在文章中,除了過渡句、過渡段之外,有的文章里,在意思轉折不大或不太明顯的地方,還可以采用“過渡詞語”來過渡,如既然、那么、雖然、但是、因為、所以、盡管、其實等等。我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在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過渡的地方,引導體會這些過渡的作用。照應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有人物照應、景物照應、事物照應、時間照應、地點照應等等。我們在閱讀分析文章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照應的妙用。
2.以讀促寫,讀中感悟寫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 閱讀是內化的吸收,是對基礎知識理解的過程;寫作則是外化的表達,是對基礎知識運用的過程。通過閱讀記憶,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表達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時,閱讀還能為寫作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運用的直觀形式。從這一意義上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則是閱讀的發展和提高。當然,反過來講,寫作又可以激發學生產生模仿的心理需要,從而帶動閱讀、促進閱讀。所以說,閱讀與寫作,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讀與寫,確實存在著有機結合的客觀依據。
二、加強課文朗讀訓練,培養語言積累興趣。
1.培養朗讀興趣,感知多彩語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直接的學習動力,興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把握學生的興趣點,不露聲色地把學生引入到自主閱讀中去。對于平時喜愛看書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授予“讀書之星”的稱號。在此良性循環的基礎上,把積累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一邊閱讀,一邊積累。自己可以在喜歡讀的文章里挑選好詞、好句、好段記錄在“日積月累”本上,或是做成讀書卡片,在閱讀中積累,在積累中再閱讀,真正把積累當成一種樂趣。
2.豐富朗讀形式,形成特色朗讀。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像朗讀比賽,組織讀書會、朗誦會,寫讀后感等形式,以發掘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發揮學生的一技之長。在朗讀過程中,理解內容,積累詞句,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加強復述訓練,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復述可以分為簡要復述、詳細復述、創造性復述三種。簡要復述又叫概括性復述,這種復述雖然不強調引用原文,但原文中的關鍵詞句應當加以運用,還要防止主次不分,輕重倒置,三言兩語和敷衍塞責。簡要復述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詳細復述要求學生對所復述的課文有較深的理解,運用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子,這樣,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詞語,熟悉一般的句子結構。詳細復述其目的主要是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并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創造性復述要求較高,它不是對課文內容進行簡單的重復,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聯想和想象,進一步充實內容,發展情節,能更具體生動地刻畫人物的形象,使原文更加形象、生動、具體。其目的是鍛煉學生的想象力,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和語言的流利性。學生通過復述和課堂教學中得到的收獲,就能極大的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我們現在的課堂能真正解決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急待解決的問題,如寫作,文章語段分析等,這樣學生才不會感到語文課上不上沒關系,通過教師的指導,才能切實有效的改變學生怕寫作,怕閱讀分析的現狀。
四、加強課外閱讀,拓寬語言積累的渠道
1.課外閱讀可以使學生獲得間接經驗作為寫作材料。語文是一門“厚積薄發”的學科。寫文章首先是要準備材料,只有獲得了材料,寫起來才感到有話可寫,才不會出現上課臨時抓借,搜索無獲的情況。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素材的積累離不開大量的閱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果寫作順如“清渠”的話,那是由于上游有了閱讀這一“活水”的沉淀。
2.課外閱讀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熏陶。閱讀對讀者的思想起著教育作用。每一種健康的讀物都會對讀者的思想產生積極的影響,它能給人以美的熏陶。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文學作品,它們所蘊含的生活美、情感美、思想美、語言美、藝術美等會使閱讀者產生強烈的審美情趣,使人精神充實,獲得向上的力量。
3.課外閱讀使學生獲得語匯,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閱讀與寫作是密切相關的。閱讀是吸取,理解;寫作是傾吐,表達。只有博覽群書,才能泉涌筆端,語出驚人;只有多讀,才能積累詞匯,增強語言表達能力,改變那種蒼白無力的學生腔。讀得多了,寫作時生動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就會像那“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有益的課外閱讀,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活躍思維,陶冶情操,發展能力。
教育家葉圣陶說:“閱讀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水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過不停”。這句話告訴我們:多閱讀,作文起來就不會覺得“枯竭”。總之,我們要使學生的整體寫作水平得到提高,必須做到讀寫結合,課內外閱讀結合,相得益彰,這樣才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