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的經典閱讀與人生語文構建,針對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閱讀內容快餐化、閱讀安排無計劃、閱讀潮流同齡化、閱讀傾向補償化、閱讀時間不保證等問題,提出要正確引導閱讀取向,明確閱讀可以促進生命成長;大力轉變閱讀方式,強調原著閱讀形成個性化認識;多方面提供閱讀平臺,多形式展開閱讀交流,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經典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經典動力,形成良好的經典閱讀氛圍。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 經典閱讀 人生語文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3B-0134-03
讀孟得義,讀老得智,讀莊得慧,讀墨得力行,讀韓得直面,讀史使人明智,鑒以往知未來。歷經幾千年風雨洗禮的華夏民族,其燦爛的文化經典依然熠熠生輝,滋養著炎黃子孫的靈魂。可是,這些歷經幾千年淬煉的經典在當今功利的教育體制中逐漸被邊緣化、被冷淡、被忽略到堪憂的程度。基于此,拯救經典文化,回歸經典閱讀的呼聲越來越高,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理應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責,讓學生能領略經典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實現人生語文之大境界、大視野。“人生語文”強調語文教學從促進學生人生發展的角度實施教學策略出發,以培養語感和思維能力為核心,以讀寫互動、主體體驗和積累為手段,實現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發掘出潛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啟迪、豐富學生的人生智慧,為學生人生發展奠定語文基礎和精神根基。但高中生由于課程安排較緊,無暇去全方位涉獵經典書籍,開展經典閱讀幾乎成了紙上談兵。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由于與外界交流少、信息較閉塞、時間緊、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父母只關注在校成績、個人閱讀功利化等原因,學生沒有得到廣泛地閱讀,經典閱讀更是奢談。因此,必須改變家長學生閱讀意識,同時有效發掘經典魅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愿意與經典對話,提高語文素養,涵養人文精神,將經典閱讀與人生語文構建融為一體。
少數民族地區部分學校在傳統評價機制的影響下,仍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育教學水平的主要標準,語文教學沒有能夠發揮人文性的特點,往往只作為工具性的承載,使得教育功利化,經典閱讀被壓縮、被邊緣化甚至被無視。學校對圖書室投入不足,學生的經典閱讀無從展開也沒有氛圍與動力。加之少數民族地區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學生視野與格局亦受一定限制,認為只有把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與技巧消化好便可考上好大學。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導,因此學生不樂意在閱讀上花費精力。目前,少數民族地區高中學生出現以下閱讀現狀:
(一)閱讀內容快餐化。學生的主要閱讀書目一般是《讀者》《青年文摘》《演講與口才》《故事會》《中學生博覽》《意林》《看天下》《海外星云》等,以及娛樂消遣類書籍,只追求快餐式閱讀,只圖消遣休閑、輕松娛樂,不費時不費腦,閱讀快感是他們的追求。
(二)閱讀安排無計劃。80% 的學生在小學和初中沒有閱讀計劃,感興趣就翻書看,東翻西看,沒有閱讀月計劃或年計劃,沒有深入的探究性閱讀,從而未能從閱讀中生成系統認知及深層次的思維,沒有循序漸進的閱讀積累。
(三)閱讀潮流同齡化。“80 后”“90 后”作品反映的生活與當前高中生十分貼近,深受“90 后”學生追捧,因為這些作品無論是選取的內容、塑造的人物、敘述的風格還是表達的習慣都比較迎合現代中學生,思維認識也停留在當前高中生對社會、人生的感知體驗的水平,所以極易產生共鳴。因此,目前學生閱讀中出現同齡化的現象。
(四)閱讀傾向補償化。根據學校圖書館學生借閱書籍登記顯示,不少學生喜歡言情類、武俠類、穿越類、詭異類作品,因為這些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是他們沒體驗過的,但又能夠滿足他們對神秘古代和不可知未來的天馬行空的想象,使他們精神上得到一定補償,心理上獲得一定滿足。現行教育體制下高考的強大壓力讓他們得不到學習以外的體驗,所以只有在此類書籍的閱讀中尋找精神上的安慰。
(五)閱讀時間不保證。很少學校開設有閱讀課,有的學校雖有也形同虛設,閱讀課經常被數理化占領,或者書籍缺乏導致閱讀課名存實亡。有的學生認為上閱讀課還不如做數學題有用,從而使讀書交流會、閱讀鑒賞課流于形式,很難形成濃郁讀書氛圍,導致學生視野格局胸襟氣度受限。
(六)經典閱讀冷落化。高中生迫于高考強大的壓力,無法騰出時間真正靜下心來讀經典,許多家長甚至老師認為高考不考經典文學名著,沒有必要花費大塊時間閱讀,經典可以留到進入大學后或參加工作后再閱讀,這實際上導致中學生與經典的疏離,也誤導了中學生讀書的價值取向。另外,一些名著創作年代久遠、存在東西方文化差異等,也使得許多人覺得經典著作晦澀難懂,高不可攀,所以學生閱讀涉及經典文學著作的極少。關于四大名著,只有極少數學生看過原著,有的還沒有看完,80% 是通過影視劇這種淺層次的閱讀方式獲得的。學生對經典文學名著普遍感到陌生冷漠,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碎片式閱讀”,且已成為一種堪憂的庸俗閱讀時尚。
同時,反觀目前語文課堂生態,更多的老師只是重視發揮語文教學的工具性特點,一味強調重視答題技巧的傳授,卻缺失了對學生生命成長和精神境界提升的引導,缺失了對經典文化閱讀的重視和有效閱讀方法的指導與研究。因此,要經過經典閱讀直抵人生語文之終極目標,我們務必重新審視經典,以及重新考量經典著作的價值。
何為經典?經典就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識領域的原創性著作,是被歷史證明為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各民族文化的積淀。它追求純粹,重在關注事物的本質,有些不那么具備觀賞性,使讀者對它產生疏離,另外,閱讀經典需要充足的時間和從容的心境,而現代人卻習慣了蜻蜓點水式的短平快式的閱讀。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就在《為什么要讀經典》中懇切告誡:“每一次重讀經典,就像初次閱讀一般,是一次發現的航行。經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很容易將時下的興趣所在,降格為背景噪音”。經典著作蘊含著古文明的精華,有著豐富的文學營養,可以讓我們了解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從中吸取涵養,促進生命成長,提升精神境界。
(一)經典閱讀能夠培養正確的“三觀”,升華思想認識,完成人生語文構建。經典作品不僅為我們打造經典人物長廊,其中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深邃思想、博大精深的智慧,對于培養正確的“三觀”,修煉人格魅力,啟迪心靈、涵養生命,健全人格,提升素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猶如一滴滴甘霖,滋潤著我們精神的田野。李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諸葛亮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慎獨都是人生修為的最好的教科書。
(二)經典閱讀可以開闊視野,開闊胸襟,積累生活閱歷及寫作素材。視野決定格局,世界這么大,讀萬卷書如行萬里路,經典閱讀可以增長見識、增加閱歷。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與外界交流學習的機會少而又少,傳統經典中有很多經典的文學形象和故事題材,可以開闊視野、認知外界、涵養底蘊及開闊胸襟,其中可以利用和挖掘的寫作素材也是極其豐富的。俗語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少學生因為平時閱讀面太狹窄,積累不夠,又缺乏觀察,導致即使是簡單的命題作文也窮于應付,只能生搬硬套,不倫不類。所以,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該向學生多推薦經典文學作品,讓學生從經典閱讀中積累素材。很多高考滿分、高分作文,能夠讓他們脫穎而出的是深厚的閱讀功底和廣博的閱讀積累,厚積才能薄發,只有大量閱讀或者說有過一定經典閱讀量的人才能在儲備中蓄勢待發,在考試中噴薄而出。
(三)經典閱讀可以鑄造堅實語言功底,培養語感,提升語言交際能力。高考的古詩文考查離不開文言文實詞、虛詞、通假等知識點的考察,而文化經典及詩詞、文言課文等就是這些知識點的載體,如果能飽讀詩書,就能培養語感,提高閱讀素養,掌握基本文言現象,形成良好文言語感,也就能提高語文核心素養,最終也就實現語言交際能力的提升。
(四)經典閱讀可以傳承民族文化,汲取外族文化精華。要知道沒有扎根本民族的文化是沒有特色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的鞠躬盡瘁、司馬光砸缸的果敢睿智,中華文化之仁義禮智信都內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張揚著華夏兒女的個性。經典,是不能不用心享用的饕餮盛宴。當然,文化無國界,外族的文化精華亦有永恒的魅力,適當引導學生閱讀國外經典也是必要的事情。
那么針對當今高中生此種經典閱讀嚴重缺乏的精神缺鈣現象,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語文教育觀念工作者應做何嘗試與探究?
(一)正確引導閱讀取向,明確閱讀可以促進生命成長。閱讀可以讓人們獲取智慧,可以讓讀者凈化心靈,可以提高語文素養,可以讓人類構建完美的人生體驗提升人生境界。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取向,明確經典閱讀的價值。比如讀《老人與海》,就要告訴學生不要只關注老人圣地亞哥與大馬林魚搏斗的精彩,更應該讀出這份執著與堅持背后的可貴;讀《巴黎圣母院》,不僅要看到伽西莫多對吉卜賽少女愛斯美拉達的癡情守護,更應分出美丑的分界最終認同心靈美才是最高貴的美……讀書確實能改變人生匱乏蒼白的狀態,說話時才能口吐蓮花、字字珠璣,寫作時才能引經據典、妙語連珠,展示深厚的語言功底和豐富的文化底蘊;讀書能改變人的精氣神,盡顯“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可以使人積極思考人生,從而實現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升華。作為教師,就應該從閱讀的價值體系,讓學生從思考人生、審視生命的視角來思考閱讀的重要性,確立正確核心價值體系,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課外經典閱讀是一個能使生命成長、人格完善、精神提升的過程。另外,在閱讀過程中,盡信書不如無書,閱讀過程還應對原作進行場景還原、思辨批判、理性吸收、積極爭鳴、科學同構。
(二)大力轉變閱讀方式,強調原著閱讀形成個性化認識。閱讀原本是很私人化的事情,但是教師在經典閱讀中所起的引導作用非常重要。學生時代的閱讀,不能過于隨意放任自流,年齡原因導致認識有限,我們有義務向學生介紹經典,幫助學生篩選文本,強調閱讀原著的重要,從而實現閱讀方式的轉變。當代的中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了解,大多是通過看影視劇或是課本里的《經典名著導讀》的方式獲得,這是一種被動式或碎片式的閱讀,不能形成讀者的個性化閱讀。深入文本,認真思考,感知作品深刻內涵,這個欣賞的過程就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如果只看改編后的影視劇或是故事梗概,只追求故事情節,對作品的深刻意蘊、情感主旨、表現手法等停留在淺嘗輒止的層面,缺少感悟思考,就跟沒有閱讀一樣,是得不到真正內心的觸動與精神的涵養的,所說的個性化閱讀更是奢談。閱讀原著,充分感知語言材料,然后轉化為自己的認識,這實際是一個再呈現再創造的過程。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體悟作者感情、品味精妙語言,從而讓學生思考人生,得到情感熏陶、獲得審美體驗、完善認知結構,從根本上上說是提高語文素養,實際上也能進一步提升精神境界。
(三)多方面提供閱讀平臺,多形式展開閱讀交流。多開展讀書交流分享活動,向同學推薦好書,然后以讀后感、書評等形式向同學分享自己讀過的好書。
開展課本劇表演,用表演的方式詮釋經典,既能激發閱讀興趣,又能加深對文本的印象,還能科學理性地同構原著。經過多年的嘗試,《孔雀東南飛》《鴻門宴》《荊軻刺秦王》《裝在套子里的人》《竇娥冤》都會讓學生有很開闊的演繹空間。
開展經典誦讀誦讀活動,如千人齊誦《弟子規》、文化藝術節經典誦讀活動等。
仿寫經典片段,積累妙語佳句,通過仿寫積累與運用,經典會在無形中給予學生豐厚的滋養,打造文采與氣質。
親子同讀,師生共讀。教師主動閱讀,也號召鼓勵家長愛上閱讀,與學生或子女一起沉浸在經典的魅力中,感受經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閱讀中健全人格,思考人生;在閱讀中關照他人,培養“三觀”。當學校里、家庭中有了良好和諧的閱讀氛圍,校園中將彌漫書香詩意,師生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家庭里將充滿關愛溫暖,父母子女和睦融洽。
閱讀經典,傳承文明,這是對文化的繼往開來,更是對文明的發揚光大,弘揚經典傳承文化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引領學生誦讀經典更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的美的心靈散發。我們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去閱讀經典,在文字所構造的美好境界中去感受美、領悟美,啟迪自己的智慧與心靈,引領著學生走進積淀著幾千年中外民族精神的文化,讓他們在成長的旅程中“以文化為伴、與經典同行”, 突破經典閱讀與學生人生體驗隔離的現狀,打通經典閱讀與人生構建的路徑,讓語文教學充分發揮工具性、人文性的特質,讓語文教育實踐為人生智慧的啟迪起到奠基與導航作用,從而真正實現人生語文構建之大境界。
【作者簡介】黃俏梅,廣西百色祈福高中語文高級教師,省級普通話測試員,百色市中學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廣西基礎教育名師培養工程學員,廣西“21 世紀園丁工程”學員,2016 年“國培計劃”示范性集中培訓項目高中語文研修班優秀學員。
(責編 劉 影)